侯 佳 于永姝
刺榆為蕁麻目刺榆屬植物,落葉亞喬木,耐瘠薄、干旱、抗低溫、風沙,適合各種土質生長,適應性強,萌蘗能力強,生長速度較慢,可在荒山、荒坡、沙地等立地條件惡劣的地帶生長。
首先,在科爾沁沙地等沙區可作為防沙治沙綠化樹種使用,發揮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作用;其次,在干旱瘠薄地帶,可作為重要的綠化樹種廣泛栽植;園林綠化中有時也作為綠籬栽植,經過整形修剪,可用作種植區的圍護及建筑基礎種植,還可作為綠地的防范、屏障視線、分隔空間、作其它景物的背景等;再次,刺榆木材細致而堅硬,可用來制作各種農家用的器具,應用于農業生產當中。樹皮和嫩葉也常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樹皮纖維可作為人造棉、繩索、麻袋的原料,嫩葉可制作成飲料。
由于刺榆不能直接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人們常常忽略它的應用價值,繁殖數量也相對較少。在林業生產建設和發展當中,可利用刺榆自身生長的堅硬而犀利的尖刺,結合工程項目營造生物圍欄封育工程,可間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工程圍欄,其優越性通過對比分析,一目了然。
青山工程的圍欄封育的成本大約在5萬元/公里,平均使用壽命10年,而刺榆圍欄按3行栽植,株行距1×1米,苗木成本0.85元/株,造林、撫育費用約2元/株,每公里成本僅0.855萬元,可節約成本4.145萬元/公里。且使用壽命更長。2012-2015年遼寧省機械圍封1.6萬公里,若采用生物圍欄圍封則可節省資金6.6億元。
生物圍欄既可起到一定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態功效,又可實現刺榆本身種質資源的有效保護。刺榆生物圍欄的防護效果持久,且在景觀效果方面,要優于工程圍欄。同時,相對于工程圍欄還體現出一定的碳匯效益,即營建刺榆圍欄可逐年增加固碳量,減少水泥樁等工程圍欄用量則等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作為一種新的生物圍欄技術,不僅可提高傳統圍封技術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提高地方百姓的經濟收益。刺榆資源得到恢復和合理開發利用,當地百姓可通過發展刺榆苗木產業,開辟致富新路。
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水源方便的地段作建圃基地。該地段土層深厚、肥沃、透水通氣良好,土壤類型為沙壤土。
秋季對育苗基地進行了翻耙整地,次年早春每畝施入3000kg底肥,復耙一遍做壟,壟寬60cm,用木磙鎮壓后灌足底水。
9月中旬是刺榆種子成熟采摘的季節。從樹勢健壯、抗性強的母樹上采集成熟、種仁飽滿的種子,采下的果實首先放在陰涼通風處,除掉種翅,進行晾干,然后進行貯藏,在貯藏中采取防潮措施。
5月上旬,地溫達到12℃以上時,準備播種。播種前將種子與濕沙混拌,每天翻動2-3次,2-3天后,觀察1/3的種子出現白色根點時,立即進行播種。
圃地灌足底水后,等到完全下滲后才能播種,以不粘工具為宜。播種前將種子與毒谷等農藥拌勻,用以防治螻蛄等害蟲。播種流程:開溝—覆土—鎮壓—灌水。首先,用小鎬順壟輕刮壟面開1-2cm淺溝,播幅6-8cm,將拌沙和種子均勻撒在溝內。其次,覆土以0.5cm的厚度為準,以不見種子為宜。再次,覆土后立即輕輕鎮壓,使種子與土壤密接,以防透風,并保持種子發芽所需的土壤濕度。最后,在播種后,苗出齊前,采用噴灌保持苗壟濕潤。幼苗7天左右開始出土,15天后出齊。
幼苗出齊后,對圃地正常管理。每周澆水3次,保持圃地濕潤。進行人工除草1次,同時進行病蟲害觀測;6月中旬,施尿素1次,每畝5kg。此時要預防榆紫葉甲危害,用溴氰菊脂進行一次化學防治。7月中旬,進行定株,定植后澆透水。7月末施尿素1次,每畝5kg。
11月中旬,在大地封凍前可進行灌水防寒處理,保證苗木順利越冬。
①打點。因地制宜,多以林班界選擇圍欄走向。如有工程圍欄,沿其內側1-4米范圍內定線打點。常用路口設置好圍欄的進出口,以便管理
②圍欄打點定線后,造林定植前要對圍欄線路開墾清理。人工整地,可結合定標打點提前進行穴狀整地,直徑1-1.5米。機械整地,可用拖拉機在開闊平地、緩坡地犁一次即可,清理寬約1.5-2米。陡坡地及拖拉機無法到達的地方,要人工清除草根及樹樁。
③栽植,定植3行,以株行距1米×1米、呈“品”字形挖穴栽植,視苗木大小一般確定栽植穴的長、寬、深為30-50cm,有條件則應施底肥,栽植完成后澆水。
進行除草撫育1次,定期觀察,提前預測、預報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對榆紫葉甲、芳香木蠹蛾等蟲害進行生物和化學防治。沙區影響刺榆生長速度和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是土壤水分,所以適時澆水非常重要。視天氣情況,適時澆水。土質較差的地段可通過適時施肥促進刺榆生長,一般于成活后的1-2個月內追肥一次,施尿素以不超過0.05kg/m為宜。如果考慮部分地段的景觀,可在必要的地段修剪,剪除兩邊伸展較長的側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