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兵策 唐 亮
1.土層厚度
土壤為玉米成長提供所需的各種養分,土層深厚才能保證玉米的良好生長。玉米根莖在土壤中可深達一米以下、且分布較廣。其根系所在土層分為較深的活土層、較厚的心土層與底土層。土層過淺或過薄,所蘊含的水分與養分達不到玉米生長要求,會限制玉米根系生長。
2.土壤松軟度
土壤要保持疏松,這樣才能使玉米深扎根充分汲取土壤中的養分與水分,同時防止風災帶來的損失。其次,土壤疏松有利于玉米根系對氧氣的汲取。相關研究表明,土壤緊實會導致土壤中氧氣含量不足,根系發育不健全,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
3.土壤干濕度
土壤的干濕度即土壤蘊含水分的多少。土壤為玉米生長提供兩種的水分:一是生長所需水分,二是植物吸收礦物質養分時進行水溶解的水分。玉米種植區域土壤含水量必須大于55%,才能滿足玉米生長需求。而在玉米的幼苗期與吐絲期所需水分更多,其中在幼苗期時水分含量要維持在73%左右,吐絲期時土壤含水量應在83%左右
4.土壤的養分含量
耕層土壤中養分含量的多少也會影響玉米的產量,土壤中所含的氮、磷、鉀三種礦物質是玉米生長所需的主要養分。據玉米種植實驗數據顯示,玉米高產地區的土壤中總體養分含量為1.5%~2%,其中氮和磷均在30mg/kg左右,鉀為150mg/kg左右。同時這三種養分都必須屬于速溶性養分,水溶解與被吸收的速度快,保證玉米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養分可供吸收。
1.種植環境的光照
正常情況下,玉米生長的平均日照為每日12至15個小時。但不同品種的玉米所需的日照時間有區別,晚熟型玉米比早熟型玉米所需日照時間長。此外,不同地區的玉米所需的日照時間也有所差距,一般情況下南方玉米比北方玉米所需日照時間長。而北方日照時間長,所以為提高玉米的總體產量可將南方玉米向北方移植。
2.種植環境的溫度
溫度對玉米的成長也是較為重要的,在玉米的生長階段種植環境溫度應保證大于10℃,在其整體的生長周期中環境總溫度要在2500℃左右。但不同生長周期所需環境溫度不同,其中玉米出苗期時的環境溫度應在20℃左右。這期間環境溫度過高會加快水分流失,嚴重的將導致玉米苗枯死而造成大量減產。在籽粒成熟期,環境溫度應在23℃左右,過高或過低都會降低玉米淀粉酶活性,影響玉米籽粒生長成熟,降低玉米的質量與產量。
3.種植環境的水分
除土壤中水分影響玉米的生長以外,種植環境的空氣含水量也影響玉米的生長。空氣中的水分含量受溫度的影響會發生變化,在某些時期空氣中水分含量不適當,會對玉米的優質高產造成很大影響。如在玉米的授粉期,空氣中水分含量過高,會影響正常授粉,影響玉米的優質高產。
1.選種技術
在選擇玉米種時,種植者要根據當地的種植環境與特點選擇合適的種子。其次,種植者應選擇質量好的種子,減少壞種、霉種的數量,從根本上保證玉米優質高產。
2.整地技術
在犁地等過程中要保證種植土壤土層的厚度在合理范圍內,保證土壤松軟,質地均勻,這樣才符合玉米種植要求。其次,整地工作也可以預防病蟲害。目前,整地工作以基本實現機械化,大大提高到了整地的效率。
1.種子處理技術
首先,篩選種子,將壞種與霉種剔除,提高出苗率。其次,使用化學藥劑對種子進行包衣作業。這樣可以降低土壤中的有害病菌與蟲卵對種子造成傷害,提高出苗率,防治病蟲害,保證玉米產量的提高。
2.播種技術
目前,玉米種植已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機械作業,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率。在種植時,種植者應把握種植的時機,過早對種子發芽造成影響、過晚會縮短玉米的生長周期。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的選擇合適的種植時間。此外,注意土壤中的養分含量與當地的降水情況。及時進行施肥與灌溉工作,保證出苗率及玉米苗的健康生長。
1.植株管理技術
一是及時對缺苗的地方進行補苗,保證植株的總體數量,進而保證玉米的最終產量。二是除芽工作。為保證玉米出苗率會在下籽時下兩至三顆種子,這樣在出苗后就要進行除芽工作,保留生長發育好的,除去多余的幼苗。
2.土地管理技術
一方面是及時清理田間雜草,保護田間環境。這有利于減少雜草與玉米植株爭奪養分,也可以有效的防治病蟲害。另一方面是監控土壤中水分與養分的含量,及時灌溉、施肥,保證玉米的正常生長。
3.病蟲害防治技術
目前已知的防治技術有以下幾種:一是利用光誘、聲誘等物理技術進行防治;二是利用田間管理如清除雜草等進行農業防治;三是利用生物技術進行防治作業,如赤眼蜂等;四是利用化學手段進行防治,這是效果最明顯的防治手段。為降低化學藥劑對生態及人類健康的影響,科研人員已將仿生技術應用于化學防治中。
4.收割及保存技術
種植者應及時對玉米進行收割與保存,防治玉米的減產與質變情況的發生。在此之后應做秸稈還田等基礎的田間處理工作,保證土地及時恢復肥力,同時減少病蟲害遺留的病菌與蟲卵,為下一季度的種植工作做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