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財
玉米雙株高產技術是以減少種子之間的距離作為根本方式,以同面積播種數量增多為重要保障為出發點,提高玉米產量的技術。玉米雙株高產技術不僅能夠為人們的生活提供糧食保障,還能夠節省許多的人力物力,增加國家的經濟收入。
雙株高產技術的優勢自然脫離不開玉米產量的提高。傳統玉米種植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不僅通風條件要好,要使玉米得到更充足的陽光,還要將玉米之間的間隔保持好,特別是兩株之間不能過于密集。但是基于雙株高產技術下的玉米種植則避免了這一問題,它將兩株之間的密度減少,間隔降低,使玉米的適應環境條件也變得更加寬松,不向傳統條件下的要求那么嚴格。所以同面積下的玉米產量就會相對集中并且增多。由此玉米的生存環境改善了,成活率與出苗率也就變高了。玉米雙株高產技術的應用,能夠使人力相對減少。并且在種植時間上來說,也有了一定的節約。時間與人力的減少必定可以為農民節約一定的經濟成本,創造更多的收益效果。雙株高產技術的應用非常簡單,操作人員輕松就可以掌握其中的技巧,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技術問題。
玉米種子質量的優劣對玉米產量和質量具有直接影響,雙株高產種植技術通過適當擴大植株之間的行距,在原本種植1粒種子的位置種植2粒種子,將2粒種子放置在一個穗軸里,能夠有效提升玉米產量。由于雙株高產種植技術對玉米種子的質量具有較高的要求,農戶應盡量選擇耐密性高的種子,同時還應選擇具備較高的出芽率和純凈度的玉米種子。為了提升種子的出芽率,在播種前,應對玉米種子進行曬種、包衣和浸泡處理,提升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降低病蟲害對玉米產量和質量的不良影響。
第一,在播種前,需要對經過包衣處理的種子進行發芽實驗,了解種子的發芽率。第二,應合理安排玉米播種的最佳時機,通常在4月上旬或中旬進行玉米的播種工作,在播種的過程中,應合理控制玉米種子的行距和株距,確保播種的深度能夠滿足玉米種子發芽的需要。第三,在掩埋玉米種子時,應保持速度的均勻,增加玉米種子與土壤的接觸,防止因掩埋速度過快對玉米種子的生長發育造成的不利影響。第四,在掩埋完畢后,應適當踩壓玉米種子,在移栽玉米種子時應對土壤進行深耕處理,并為玉米施足底肥,肥料主要為農家肥,并適當添加磷肥和鉀肥輔助,改善土壤肥力,促進雙株玉米的發育,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
第一,應做好玉米的除草工作,防控病蟲害。伴隨著玉米植株的不斷生長,雜草也隨之而生,吸收了玉米的大量生長養料,對玉米的正常生長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農民應加強玉米田間的除草工作。目前,大部分農民采用除草劑清除雜草,但清除雜草的同時也會對玉米植株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農民可采用物理手段和農業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利用頻振式殺蟲燈和性誘劑對害蟲進行誘殺,降低化學藥物對玉米植株的損害,從源頭上防控病蟲害。第二,在玉米的成長過程中,應做好土地的深翻工作,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進玉米根部的發育,為玉米的茁壯成長輸送養料。第三,應做好施肥工作。肥料是玉米成長的必須物質,針對雙株高產玉米,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施肥方式,基于對種子特點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做好施肥和追肥工作。
種子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后期的生產與播種的過程。如果種子精良,那么產量可以比同期增長30%左右,最高可達到40%,這是一個相當客觀的數據,所以播種人員對此方面要給予一定的重視。比如,一般鄭丹985是比較適用的型號。
苗期管理主要體現在補苗上,一般的玉米生長會有存活率自然就會有死亡率。對于那些確定死亡的玉米苗,播種人員要進行及時的清除,進入再通過移栽進行補位。同時,苗期的管理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及時噴灑殺蟲劑,殺蟲劑的配置比例在1:4的狀態下,也就是說1g的農藥要配上4倍的水,這樣才是殺蟲劑的最佳比例。
在穗期時,如果發現有葉子已經被蟲子腐蝕掉了,要及時將這部分病株拔除掉,以免它對臨近的玉米苗進行傳染。定期進行翻土、耕種,一般的翻土3次,分別在初期、中期、后期進行,并且3次的間隔要相對平均,主要以2個星期為周期反復循環。
當玉米進入花粒期時,來自各地的玉米粘蟲就會找到機會侵蝕玉米。而對于粘蟲的防治,播種人員用60%的水胺硫磷的600度溶液澆灑在玉米葉子的表面。切記,這種水胺硫磷不能在玉米的根部進行灌輸,它的強度會腐蝕玉米的生長。
玉米雙株高產技術是適合當前農業發展的先進方式。但是也要對它的管理過程進行了解,我們了解到雙株玉米高產技術能夠提高玉米產量,減少人力與物力的使用,是糧食生產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為我國的許多區域解決了糧食稀缺問題,是對技術的一次成功嘗試與創新,達到了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