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威
豬疥螨病,俗稱豬疥癬、癩,是由豬疥螨蟲寄生在皮膚內而引起的豬最常見的體外寄生蟲性皮膚病,對豬的危害極大。在我國養豬場幾乎都有豬疥螨感染,由于處于持續性的劇癢應激狀態,導致種豬消瘦,商品豬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率嚴重降低,豬光吃不長,逐漸消瘦,甚至死亡。由于呈現一種慢性、消耗性的過程。
2009 年實習的養殖場飼養的體重在12~15kg的125頭仔豬,先有十幾頭發病,后增至幾十頭。患豬經常在墻角、飼槽等粗糙處蹭癢,致使豬毛脫落、皮膚變厚、干枯,形成結痂、皺褶和龜裂,病變由眼、耳周圍開始,后蔓延到背部、軀干兩側及四肢。嚴重者食欲減退,日漸消瘦,精神委頓,生長緩慢或停滯,甚至死亡。確診為豬疥螨病,實施藥物治療數日后,病豬痊愈。
皮膚過敏反應型最為常見,又最容易被忽視,常見于乳豬和保育豬;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以春夏交季、秋冬交季較為嚴重,病豬常在墻壁、豬欄、圈槽等處摩擦病變部位,造成局部脫毛。寒冷季節因脫毛裸露皮膚,體溫大量散發,體內蓄積脂肪被大量消耗,導致消瘦,繼發感染嚴重時,引起死亡。過度撓搔及擦癢使豬皮膚變紅;組織液滲出,干涸后形成黑色痂皮。由于發癢,影響乳豬與保育豬的正常采食和休息,并使消化、吸收機能降低;豬疥螨感染嚴重時,造成出血,結締組織增生和皮膚增厚,造成豬皮膚的損壞,容易引起金色葡萄球菌綜合感染,造成豬發生濕疹性滲出性皮炎,患部迅速向周圍擴展到全身,并具有高度傳染性,最終造成豬體質嚴重下降,衰竭而死亡。
皮膚角質化過度型有時稱為豬慢性疥螨病,主要常見于經產母豬、種公豬和成年豬。
隨著豬感染疥螨病程的發展和過敏反應的消退(一般是幾個月后),出現皮膚過度角質化和結締組織增生,可見豬皮膚變厚,形成大的皮膚皺褶、龜裂、脫毛,被毛粗糙多屑,常見于成年豬耳廓內側、頸部周圍、四肢下部,尤其是踝關節處形成灰色、松動的厚痂,經常用蹄子搔癢或在墻壁、欄柵上摩擦皮膚,造成脫毛和皮膚損壞開裂、出血。經產母豬及種公豬皮膚過度角化的耳部,是豬場內螨蟲的主要傳染源。
病料采集剪毛后選取病變部與健康部交界處刮取皮屑,手持凸刃刀片,酒精燈火焰消毒,使刀刃與皮膚表面垂直,刮取皮屑,至皮膚輕微出血。
刮下干燥皮屑放于下部襯以黑紙的培養皿上,在日光下暴曬,經30~40min后,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鏡觀察,可見在黑色背景下有白色小點,即蟲體。
刮下皮屑置于載玻片上,滴加煤油,覆以蓋玻片,搓壓蓋玻片使病料散開,顯微鏡下觀察。成蟲身體呈圓形,似龜狀,背面隆起,腹部扁平,黃白色,軀體前方有一假頭,腹面有4對短而粗的足。
適用于病料中蟲體數量較少而要提高檢出率的情況。取較多病料,置于試管內,加入10%的氫氧化鈉溶液,浸泡過夜(亟待檢查時可在酒精燈上加熱煮沸數分鐘),皮屑溶解,蟲體自皮屑分離出來,自然沉著于管底。棄去上清液,取沉渣檢查。
將病料浸入40~50℃的溫水里,置恒溫箱中1~2h后,將其傾入表面皿中,解剖鏡下檢查。活螨將在溫熱作用下由皮屑內爬出,集結成團,沉于水底部。
將刮取的干病料放于培養皿內,加蓋。將培養皿用40~50℃的溫水杯加溫10~15min后,將皿翻轉,則蟲體與少量皮屑粘附于皿底,大量皮屑落于皿蓋上,取皿底檢查。皿蓋可繼續加溫,再過15min后,仍可有蟲體粘附于皿底部。
首先皮下注射1%的伊維菌素,每10kg體重注射0.3ml,切忌不可超量使用。其次再用2%敵百蟲稀釋液,全身藥浴或噴霧治療。務必全身都噴到;連續噴7~10 d。并用該藥液噴灑圈舍,以消滅環境中蟲體。最后涂擦自配軟膏(殺滅菊酯與凡士林,1:100比例配制)。因為藥物無殺滅蟲卵作用,根據疥螨的生活史,在第 1次用藥后7~10d,用相同的方法進行第2次治療,以消滅孵化出的螨蟲。
如果是疥螨和金色葡萄球菌綜合感染的豬只,除了按照上述方法治療外,同時配合利巴韋林、青霉素類藥物粉劑,與2%的水劑敵百蟲混合均勻后,進行全身外表患處的涂抹,每天涂抹 1~2次,連續使用 5~7 d。
每年春夏、秋冬交季時,對全場進行2次以上體內、體外徹底驅蟲工作,每次驅蟲時間連續5~7 d。螨病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要重視殺滅環境中螨蟲。患病公豬通過交配傳給母豬,患病母豬又將其傳給哺乳仔豬,轉群后斷奶仔豬之間又互相接觸傳染。要加強防控與凈化相結合。對全場豬群同時殺蟲。驅蟲過程中,環境驅蟲以及豬使用驅蟲藥后的7~10 d內對環境殺蟲與凈化,才能達到徹底殺滅螨蟲的效果。環境殺蟲,可用1:300的殺滅菊酯溶液或2%液體敵百蟲稀釋溶液,徹底消毒豬舍和用具,以徹底消滅散落蟲體,糞便和排泄物采用堆積高溫發酵。
綜上所述,本病雖不是烈性傳染病,致死率也不高,但本病普遍存在,減緩豬體重增長,甚至引起消瘦,影響經濟價值,本病高度接觸傳染特性,又使得本病蔓延迅速,應該引起廣大養殖戶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