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云
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簡稱病蟲測報,就是系統、準確監測農田病蟲草鼠發生動態,并運用生物學、生態學、數學、系統科學、邏輯學等知識和方法,結合實踐經驗和歷史資料,對病蟲草鼠未來發生危害趨勢作出預測,為農戶提供準確、及時的預報服務。病蟲測報被普遍認為是植物保護乃至農業生產的基礎性工作。我國農業要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就對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生產中重要一環的病蟲測報與防治,與高產、優質、高效均息息相關,而且,隨種植結構的調整和農田管理的變革,田間生態環境變化較大,病蟲害成災頻率提高,病蟲草鼠的新情況不斷出現,需要加強監測和研究。
武定縣轄11個鄉鎮,常年種植糧食作物為水稻10.01萬畝、玉米11.5萬畝、小麥7.58萬畝、蠶豆2.75萬畝、雜糧6.96萬畝、油菜3.25萬畝、蔬菜12.81萬畝、馬鈴薯1.82萬畝、大麥4.53萬畝。每年種植60萬畝左右的農作物,沒有一種作物不受病蟲害危害,特別是水稻稻瘟病和蠶豆、油菜、蔬菜蚜蟲,不預防和防治可導致滅產。

(一)由于當前病蟲害頻繁發生,世代重疊,新種群不斷傳入、傳播,主要害蟲抗藥性增強,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因此,加強對田間病蟲害密切監測,以及時應對突發的、遷飛性的、大量的病蟲害危害、從而盡可能減少產量損失就顯得至關重要。
(二)對農產品內在安全性、品質的更高要求,需要通過減少農藥使用量、使用次數才能實現。施用農藥防治有害生物,具有高效、速效、簡便、受季節、地區等條件限制較少等優點。特別大面積發生蟲災或流行病害時,只有施用農藥才能在短期內滅蟲消災或迅速控制病蟲害蔓延,起到保護農牧業生產、農業環境和人民健康的作用,施用農藥對農業的增產效果十分顯著,一般說來,每使用一元化學農藥,能使農業產值增加5—10元。
農藥雖然是一些對動植物有毒的化合物,但對人類的有益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是現代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對田間病蟲害危害種類、數量、高峰期的收集,可以對癥下藥,預測打藥的最佳適期,達到減量增效。
(一)田間定點、定時調查。在中海拔區域、低熱河谷區域、冷涼區域,連片種植面積20畝以上,選取有代表性的田塊3—5塊,每塊田定3個點,每個點數一個平方,每個星期定時到點上觀察,記錄數據,一段時間的數據匯總后,結合天氣情況,對近期可能爆發的病蟲害作出科學的、切近事實的中、短期預測。當達到防治指標時,及時發布簡報,指導農戶科學合理使用農藥,避免盲目用藥。同時,實現重大病蟲不出現大面積成災,糧油一般年份的產量損失控制到3%以下,重災年控制到5%以下。
(二)田間安裝蟲情測報燈、殺蟲燈、糖酒醋液盆,懸掛黃籃板、性誘劑誘捕桶,定期收集成蟲,并分類,根據成蟲的種類和數量,對田間將會造成危害的主要蟲害作好應急準備。據田間觀察,成蟲高峰期后12—15天即為防治的最佳適期。
(三)在田間巡視監測時,一旦發現中心蟲株和病株,就及時人工撲殺和拔出病株、病葉,將病蟲害消滅在萌芽狀態、未形成大面積擴散以免造成危害前。
(四)化學誘劑糖酒醋按一定配比兌水,倒入空香油桶內,在桶身上開一排1cm孔徑的口,懸掛在田間空曠處,吸引采集花蜜補充營養的成蟲,定期收蟲、換液。根據數量,預測蟲發生時間和發生量。此法對于遷飛性害蟲如粘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效果很好。
(五)越冬蟲源存活基數調查,在每年12月初至來年2月底之間,對糧食作物上主要的蟲害如水稻螟蟲、玉米螟,到田間剝查稻樁、玉米桿,調查幼蟲存活基數多少,預測來年一代危害情況,做好防治措施和適期,以減少苗期損失。
(一)殺蟲燈安裝后,后續管理跟不上,有的燈不亮,失去其功效。
(二)殺蟲燈是利用光波長集聚昆蟲,引誘了害蟲的同時,也誘捕了相應的捕食性昆蟲,即天敵,有益的作用就抵消了約1/3。
(三)性誘劑是利用了雌成蟲的性激素釋放引誘雄成蟲,這就不可避免的會有漏網的雄成蟲在田間,一旦遇到雌成蟲,交配產卵,危害仍然存在。據報道,一個小地老虎的雌成蟲可產卵1000—2000粒,一個三化螟雌成蟲產卵200—300粒,褐飛虱可產卵150—1000粒,斜紋夜蛾可產卵600—700粒,粘蟲可產卵1000—2000粒,玉米螟可產卵300—600粒。
由此可見,任何單一的控制害蟲的方法都是有限的,只能降低害蟲種群數量,從而降低損失,最終還是需要各項措施一齊應用,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才能使病蟲害危害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