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威

在經濟落后的建國初期,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嚴重破壞了我國的森林資源。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其與生態建設的和諧發展,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各級政府積極發展林業,而林業建設的重要基礎就是培育出品質優、性狀優良的林木種苗。現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簡單介紹了林木種苗培育技術中的幾種方法,并從松土施肥、澆水、病蟲草害管理等方面總結了林木種苗的管護技術措施,為提高林木種苗的產量、品質提供參考。
無土栽培是近些年才發展起來的一種育苗技術,該技術與傳統育苗技術最大的區別就是擺脫了林業育苗對土壤的依賴,在沒有土壤的情況下,以一些輕質的材料(草炭、膨脹的蛭石等)作為育苗基質將植株固定住,種苗的根系與專用的營養液直接接觸,促進植物根系盡快生長,縮短育苗周期。當前林木種苗采用無土栽培方式時都是采取機械化的方式,精量播種,具有較高的科技水平,在大范圍育種時可以采取此種方法。
營養杯育苗技術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育苗新技術,就是利用營養土、營養杯進行育苗。采取此方法育苗時一定要提前根據所培育的林木種苗的特點及營養需求科學配置營養土,確保其中含有充足的有機質、礦物質等營養元素以及充足的水分條件(相對水分含量約70%)。
控根育苗主要是采取專用配方的育苗基質及輔助控根技術對植物的根系生長進行有效調控,此技術可實現在較短的時間育苗的目標,據研究,在林木種苗的培育中采取此技術可以大大縮短育苗的周期(約縮短50%),而且可大大降低后期管理的工作量,一般至少節約5成以上的工作量。
播種育苗是培育林木種苗常用的方法,就是將種子播到提前選好的苗圃地土壤中,根據林木種子的類型采取科學的育苗技術促使其萌發、生長,此種育苗方法過程中林木的生長包括出苗、幼苗期、速生期等階段。應用播種育苗方法需要注意的幾個環節:一是種源選擇,結合育苗地當地的氣候特點及育苗地的土壤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種源;二是采集種子,播種育苗中種子的采集環節比較關鍵,必須嚴格把控好,要確定好采種的時間、采種的工具等,采集種子工作結束后,要對種子進行檢疫,調節好溫濕度條件科學貯存;三是選種,播種之前要對種子進行挑選,剔除發病、有蟲孔、籽粒不飽滿的種子,此外還要對種子進行必要的消毒,以減少后期病蟲害的發生。
相對于傳統的播種育苗的方式來說,嫁接等繁殖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種苗的成活率,縮短育苗的周期,為林業建設的質量提供保證。嫁接的時間最好在春秋季,選擇長勢健壯、綜合抗性水平強的樹木作為砧木,將從目標育種苗木的母樹上剪下來的接穗經過一定處理后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對接上。
要培育出長勢健壯的林木種苗,必須經過科學管理,為種苗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進而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木種苗管護中常見的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種苗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逐漸消耗土壤中的養分,土壤的肥力水平逐漸降低,需要及時補充肥料,以確保土壤中養分充足,一般施肥多選擇有機肥,為種苗的生長提供足夠的養分,以提高苗木的產量及品質。施肥時一定要結合需要把握好施肥時間、施肥量、施肥次數。土壤澆水后地塊容易板結,要及時松土,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中透氣性、增加土壤中溫度,避免水分的過多蒸發,此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損傷種苗的根系,以免造成種苗死亡。
種苗進入速生期后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要保證有充足的水分條件,可根據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氣候特點及苗木的需求特點確定澆水時間、澆水量等,一般整個育苗階段澆水次數在5~6次即可。澆水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次澆水在幼苗高度小于30cm時進行,不可大水漫灌,避免土壤板結;6月下旬左右每隔10~15d大水漫灌1次,維持土壤中一直有水;8月之后不再澆水,為苗木充分木質化提供良好的條件。
林木種苗上的病蟲害要提前預防,盡量將害蟲消滅于1~2齡時,蟲害的預防一般多在5月進行。6~7月的高溫、高濕環境下,病蟲害的繁殖、傳播比較迅速,要予以重視,做好預防,針對性地開展防治工作。
苗木高產關鍵措施之一即為及時除草,以免雜草與苗木過多爭奪土壤中養分及生長空間。結合松土進行除草,注意不要損傷苗木。在苗木的高度達到30cm以上是即可采取化學藥劑除草,如果雜草距離種苗根系的距離太近要人工拔除,不可藥劑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