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緒鵬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相應的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在逐漸覺醒和增強,為了讓生態環境不再進一步惡化,我們就要將相關的防治工作應用其中,進行防治結合綜合治理。而在荒山荒地造林工作當中,人們為了使林木的存活率更加有效提高,相應的一些技術措施和管理政策的改善是很有必要的。
荒山水土流失嚴重、氣候惡劣、難以開發利用,不但抑制了當地經濟發展,也影響了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而荒山的自然環境條件惡劣或人為干擾嚴重導致植物難以生存繁衍。因此,荒山植被恢復歷來是生態恢復的重點和難點。因為我國傳統造林方法有不少缺陷導致現有人工植被存在存活率低、結構簡單、生產力低下、穩定性差等弊端。具體表現在:樹種選擇不合理,樹種配置觀念欠缺,忽視先進高效造林技術的開發應用,不重視撫育工作。荒山裸巖地區機械地采用傳統方式造林,造林成功率極低,出現“年年造林不見林”的現象。、即使苗木存活,也生長發育不良、天然更新能力弱,形成疏殘次林。甚至有些荒山地區,由于植樹造林時大面積整地造成原有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人工種植的苗木難以成林,反而加速了生態系統的退化。

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各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及在不同立地類型的生長表現,考慮樹種來源、勞力、資金條件等因素,本著適地適樹和優先選用優良鄉土樹種的原則進行荒山綠化樹種的選擇。黑龍江主要選著杉木、馬尾松、落葉松、楊樹。
2.1 根據林種、培育目標、材種、立地條件、品種確定造林密度,一般密度在 56~112 株/畝。
2.2 種植點配置 為充分發揮水土保持林的水土保持作用,在種植點配置上選用“品”字形。
2.3 混交方式 根據山區地形地塊的自然分布情況,樹種混交方式一般選用不規則的塊狀混交。
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項重要環節,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針對坡的上下位置及坡度的大小,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盡量減少破土面,因地制宜。
3.1 山坡上一般對山坡上部及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狀、魚鱗坑整地,規格穴狀坑穴徑30.0~40.0 cm,深20.0~40.0 cm,穴面要稍向內傾斜;魚鱗坑長徑 30.0~50.0 cm,短徑 30.0~40.0 cm,深 20.0~40.0 cm,外側有土埂,半環狀,高 10.0~20.0 cm,坑面外高里低,坑上方左右兩角斜開引水溝,以積蓄坡面徑流。
3.2 對山坡中部及15°~25°坡的地方,采用魚鱗坑、水平階整地,規格 魚鱗坑同上,水平階寬 0.8~1.5 m,長以便于整平田面為宜,深30.0~50.0 cm。
根據山區土層淺薄,含水量低的特點,造林季節選擇以春季、冬季、雨季造林為主。
5.1 裸根苗造林 首先要把好起苗關,在起苗的前1 d圃地灌水,起苗時一律用鐵鍬深挖,做到根系完整,剔除細弱苗和病苗,對苗木進行分級,并用濕布覆蓋,以減少苗木失水,隨起隨運,及時栽植。刺槐起苗時要進行截干,截干高度為地表以上5.0~10.0cm。
5.2 栽植要點 將苗木放在筐內,遮蓋濕布,栽一株拿一株。栽植時先把苗木放入植穴,理好根系,使其均勻舒展,不窩根,更不能上翹、外露,同時注意保持深度,然后分層覆土,把肥沃濕潤的土壤填于根系,并分次踏實,使土壤與根系密接,防止干燥空氣進入,保持根系濕潤。冬季栽植刺槐,一定要進行培土,注意不能動搖踏實的根部,培土高度比莖干高3.0~5.0 cm。注意:栽植苗木后,栽植深度應高于苗木根頸處原土痕 2.0~3.0cm。
6.1 松土除草 要適時松土,以保墑和清除雜草。尤其是雨季造林后土壤易板結、干裂和滋生雜草。
6.2 穴面覆蓋 造林后穴面踏實后可再覆一層虛土,或及時蓋上枯樹枝、碎草、石塊等,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這種方法對穴面保墑和促進苗木生長有明顯作用,應盡量采用。
6.3 澆水整穴 造林后尤其是裸根苗應盡可能地在栽后2~3 d內澆1次水,以保幼樹成活。雨季造林要及時查苗看穴,如苗木被沖壓,應及時扒出扶正,被大雨沖毀的穴面,要及時修筑好。
6.4 扒土扶苗 冬季造林經過培土的苗木,到第2年春天清明天氣轉暖后,即確定沒有寒流入侵時,一定要把土堆扒開,扶正苗木,整好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