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小燕,李崇興,黃華林,吳華玲,左成琳,陳 棟*
(1.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茶葉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640;2.廣東省茶樹資源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3.臨滄市茶葉科學研究所,云南 臨滄6777000;4.云南省云縣人民政府茶葉辦公室,云南 云縣675800)
古茶樹作為一類分布于云南大山深處的自然生長的野生茶樹資源,其加工曬青毛茶苦澀味弱、回甘生津、耐沖泡等顯著特點受到茶葉界的關注和追捧,大量古樹茶被發掘并開發利用。白鶯山古茶樹集中分布于臨滄云縣漫灣鎮大丙山中部,海拔1800~2300 m之間,有180多萬株。根據其葉片形態特征,當地茶農將其分為本山茶、黑條子茶、大葉本山白芽口茶、二嘎子茶和賀慶茶等12類[1-2]。從2006年白鶯山古茶樹被發現至今,其曬青毛茶受到市場關注,但對其品質分析的研究鮮有報道。筆者以本山茶、黑條子茶和賀慶茶等白鶯山古茶樹較大的群落為研究對象,分析其采制加工的曬青毛茶生化成分,為白鶯山古茶樹品質評價提供科學數據。
2012年6月本課題組對云南省臨滄云縣白鶯山古茶樹進行考察和收集,收集白鶯山現存群落較大的勐庫大葉茶(TP1)、黑條子茶(TP2)、紅芽口茶(TP3)、大葉本山白芽口茶(TP4)、二嘎子茶(TP5)、白芽子茶(TP6)、藤子茶(TP7)、柳葉茶(TP8)、賀慶茶(TP9)和本山茶(TP10)共10個古茶樹群落的曬青毛茶。
1.2.1 常規生化成分測定
茶多酚測定參照GB/T8313-2002;游離氨基酸總量測定參照GB/T8314-2002;可溶性總糖測定參照蒽酮比色法。
1.2.2 兒茶素組分和咖啡堿測定
兒茶素組分和咖啡堿測定采用HPLC,方法參照喬小燕等[3]。
1.2.3 可可堿和茶堿測定
可可堿和茶堿測定采用HPLC法,對刁飛燕等方法進行改良[4]。應用Agilent 1200 型高效液相色譜儀,包括G1314S 可變波長檢測器、G1321B 熒光檢測器和Agilent 1200色譜工作站。色譜柱:Agilent AICHROMBond C18;流動相:流動相A 為0.1%磷酸溶液,流動相B為乙腈。檢測波長210 nm;柱溫25℃;流速:0.8 mL /min。定性定量:采用外標法定性定量,用標準混合液的色譜峰保留時間定性;標準樣品色譜峰面積大小定量,每個檢測樣品重復3次。
1.2.4 數據處理和分析
采用Graphpad prism 6對數據進行分析。
由表1可知,10個茶樣中茶多酚含量在23.64%~32.70%之間,TP3中茶多酚含量最高(32.70%),TP2含量最低(23.64%)。游離氨基酸含量在1.72%~4.28%之間,TP1、TP4和TP10游離氨基酸含量高于3.0%,其中以TP10最高(4.28%),TP2最低(1.72%),其余6個茶樣含量在2.2%~2.86%之間。可溶性糖含量在1.05%~1.68%之間,TP6含量最高,TP4則最低。咖啡堿含量在1.54%~2.74%之間,TP9中咖啡堿含量最高,TP3最低,其中7個茶樣含量在2.1%~2.74%之間。
從表2可知,10個曬青毛茶總兒茶素含量在100.06~149.85 mg/g之間,其中TP9含量最低,TP1含量最高。TP1、TP7中非酯型兒茶素含量高于酯型兒茶素;TP3、TP4、TP9中酯型兒茶素含量高于非酯型兒茶素。而TP2、TP5、TP8、TP10中非酯型兒茶素和酯型兒茶素含量接近1:1。從兒茶素組分來看,EGCG和EGC含量較高,EGCG最高為58.59 mg/g。

表1 10個野生茶樹群體曬青毛茶生化成分 (%)Table 1 The biochemical content analysis of 10 wild tea tree sun-dired mao cha (%)

表2 白鶯山曬青毛茶兒茶素組分含量 (mg/g)Table 2 Baiyingshan Sun-dried Mao Cha catechin content (mg/g)

圖1 10個曬青毛茶茶堿和可可堿含量Fig. 1 The theophylline and theobromine content in 10 Sun-dired Mao Cha
由圖1可知,在10個曬青毛茶茶樣中,茶堿含量在0.30~0.84 mg/g,可可堿含量在1.22~5.88 mg/g。TP3中茶堿含量最高,可可堿含量最低。可可堿含量以TP4最高(5.88 mg/g)。TP1、TP4和TP6含有較高可可堿和茶堿,TP2、TP8和TP9可可堿和茶堿含量相對較低,而TP5和TP10中兩種生物堿含量居中。
云南省地處高原山區,地貌類型多樣,氣候復雜,古茶樹資源豐富,不同地區所產的曬青毛茶在品質或品質成分上差異性很大[6-7]。臨滄云縣白鶯山古茶樹是云南古茶樹資源的典型代表之一,從形態特征上看,本研究中所用曬青毛茶原料涵蓋從本山茶、過渡型到栽培型共10個類群,古茶樹呈現出從典型的大理茶向栽培型大葉茶過渡,其中本山茶與大理茶接近,是最為原始的類型[2,5]。本研究中所用曬青毛茶原料茶多酚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動態變化,栽培性狀較多的茶樹(勐庫大葉茶、賀慶茶)中兒茶素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一結果同張穎君等[2]研究結果一致。咖啡堿、可可堿和茶堿是茶葉中主要生物堿,栽培型茶樹(勐庫大葉茶、賀慶茶)咖啡堿含量高于過渡型(二嘎子茶、大葉本山白芽口茶)或本山茶。
臨滄云縣白鶯山古茶樹曬青毛茶品質成分中茶多酚、游離氨基酸及兒茶素等10個群體與其他地域的曬青毛茶含量差異較大,白鶯山古茶樹曬青毛茶中可溶性糖和咖啡堿含量遠低于西雙版納州、臨滄、大理、思茅、保山州(市)的曬青毛茶[7-8]。與布朗山老曼娥古樹茶相比,白鶯山古茶樹品質成分,如茶多酚、游離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堿含量整體高于老曼娥古樹茶[10]。10個群體中可可堿含量在0.12%~0.59%,與前人對其他茶樹資源的研究結果一致[11-12];茶堿含量與烏龍茶、綠茶和南昆山白毛茶接近,在0.03%~0.08%之間[13],但低于云南勐海地區古樹茶[14];推測這可能與茶多酚、游離氨基酸受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條件等影響[9]。
綜上所述,云南省臨滄云縣白鶯山古茶樹曬青毛茶中品質成分茶多酚、游離氨基酸和生物堿(茶堿和可可堿)不同類型中差異很大,栽培型古茶樹兒茶素和咖啡堿含量高于過渡型或本山茶,可溶性糖和咖啡堿含量表現出一定的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