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豐

孫得菁1979年生人。畢業于四川書法藝術學院,結業于北京畫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理事,黑龍江省中國畫學會理事,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邢臺畫院副院長。
從來尤物美不自知!
過去我一直以為,正因如此,所以才需要藝術家,需要筆墨、需要才華、需要想象,于是山光、水聲、月色、花香,化為錦繡文章、天工畫墨,蓋天下清景不擇賢愚而與之,所謂畫家,乃解自然囁嚅之語而代言之也。
然而,大錯特錯。天下尤物,莫過你我!山川注我之意,風云見我之情,鳥鳴花落,皆與你我神通,是故率天地之清氣,以月露風云花鳥為你我之性情也。所以在中國的文化藝術中,無論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知音是不管是否難覓卻始終需要畢生去尋覓的,何解?美不自知,而人知之,至于琴與墨、詩與畫,傳情之媒介而已,這也是我為什么身為外行來寫這篇畫賞的緣故,蓋孫得菁先生不自知其美而吾代言之也。
基于個人理想或是沈從文先生嘗謂國人“自我作古”的執拗,我一直偏好宋畫之秀巧工麗,所以初見孫得菁畫作便頗為傾心。那還是較早些年的《雪影系列》,乍看以為復寫宋元工筆,然細品之下味道卻明顯不同。
得菁的《雪影系列》作品,反其道而為之,完全不是傳統文人畫的內斂和閑逸,而是燕趙悲歌般的凄寒。畫中枝干散漫于地,細密不疏,蒼且勁,枯而不折,或昂然插于堆白之上,或虬繞納骨于積雪之中,和南畫截然不同。然后重點來了,一只野鴉躺于雪地上,絕對不是寒鴉,因為它細密而暖色的織羽在溫柔的勾線中自然的舒展,不過看樣子,它已經死去,在這個憤懣凄寒的氣氛中,它溫柔而靜謐地死去了。畫中之物是一個悲慘世界里的悲慘經驗,卻不是消極悲觀的經驗和理想,它驕傲地展示了莊子所謂“無待、無累、無患”的逍遙境界,引我們進入了這荒冷之境,卻帶著嘲弄,獨自訕笑離去。這,死鴨子!

動物園生活 220cm×140cm 紙本設色 2017 年

翅羽下的雪影 200cm×160cm 紙本設色 2009 年
說來之所以喜愛孫得菁先生的畫,其一恰巧也是符合我對繪畫“工時”的無理要求,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如上文所言,作為一位優秀的泄題者,他的畫作非常準確地傳達了充滿童趣的詩意:對最現實事物的描繪和童話般的感覺交織在一起。

羽琳瑯 240cm×140cm 紙本水墨 2010 年

戊戌散記 136cm×70cm 紙本設色 2018 年

西門吹雪 140cm×75cm 紙本設色 2015年

流年若夢一 140cm×75cm 紙本設色 2015年
我了解的孫得菁,身上除了那永遠活躍、永遠激昂不安的天賦外,還有一種極為平常的真純,他的全部創作,他的藝術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對幸福的憧憬。在這種對幸福,對認知萬物的好奇與不安的憧憬中,得菁就像一個孩子,他如此真誠、如此沖動,對一切能夠使生活充滿智慧的歡樂的東西感到興高采烈。所以,我在《流光繾綣系列》中看到了,隨處可見的,他折過的紙飛機,抱過的洋娃娃,養過的貓、鸚鵡、蜥蜴、蟾蜍、美洲龜,甚至還有吃過的龍蝦和鯰魚。 我可以保證,那些畫作上的每一只龍蝦和鯰魚,最后都是被他吃掉了……
作為鏡子的繪畫,孫得菁的《丁酉散記》是從一幅華麗的雉雞圖開始,緊接著是童話故事里的水獺、鴨嘴獸,動漫世界里走出來的大肚蛤蟆、沒脖子的鳥。
這情緒的浮現,一度讓人驚惶,因為當我居高臨下或者說略帶輕佻地欣賞畫作時,猛然發現:我,被觀察了,被一幅畫,被畫中之物,被畫這幅畫的人。可以感覺到畫中有什么在流動,卻不能清晰地表達出來,它與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景物間毫無相通之處,它并不是在發問,我也沒有試圖回答,就好像理所當然般的熟悉。“畫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從觀察入冥思,未免求索過甚而無趣了,至于我,還是停留在喜這一層面罷,歡喜就好。

翊 200cm×180cm 紙本水墨 2014年
寫到此處,不禁莞爾,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我以孫得菁之畫作而觀其人,得菁乃以畫觀我而使我自知,正是來而不往非禮也。以我觀物,知自然之美;以我觀人,知生活之美;以畫觀我,知生命之美。此三境,畫師、畫家、藝術家概以此分。凡畫作,使人能知其美,仁也;使人能知己美,德也;即受惠仁德,筆者忝作此文以和其畫,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