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
列諾德·索斯金
單位:斯坦福大學
年份:2008年
專長:超弦理論
觀點:在他的《黑洞之戰》一書中,索斯金說,量子力學表明,即使物體落入黑洞的中心,即那個奇點,但其信息都以編碼的形式被保存在視界上。霍金與他爭論,說信息永遠丟失了,所以量子力學必定什么地方出錯了。
約瑟夫·波爾金斯基
單位:加利福尼亞大學
年份:2012年
專長:在超弦研究中提出D-膜理論
觀點:物體落入黑洞后,信息都會保存在視界上,不過只要黑洞通過霍金輻射損失掉一半的質量,視界就不足以保存里面的所有信息。在這之后,就沒有東西能進入黑洞了。因為一堵“防火墻”將阻止物體進入黑洞。黑洞里面原有的信息將隨著霍金輻射而丟失。
杰拉德·特·胡夫特
單位:烏德勒支大學
年份:2015年
專長:粒子物理,199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觀點:特·胡夫特支持索斯金的觀點。當一個物體接近黑洞的視界,會導致黑洞的引力場發生變化。這又會以某種方式改變霍金輻射,使之可以編碼關于該物體的信息。
斯蒂芬·霍金
單位:劍橋大學
年份:2015年
專長:黑洞研究,因提出霍金輻射而聞名
觀點:在多年堅持認為信息會丟失之后,霍金又改變了調子。2017年,他說,正如三維物體進入黑洞,會在視界上留下其二維的全息圖,整個宇宙事實上也是全息的,所有信息都被保存在邊界。所以,落入黑洞物體的信息不會隨著黑洞蒸發而丟失。
當一個物體越過視界,落入黑洞里面,它就再也出不來了——因此,有關它身份的信息(是方形還是球形?是貓還是狗?是紅色的還是白色的?)也就永遠“陷”在黑洞里面了。但黑洞會以霍金輻射的形式緩慢地蒸發。所以,當黑洞蒸發殆盡之后,那些當初“陷”在黑洞里面的信息命運如何呢?量子力學說,信息永遠不會丟失,可是霍金輻射看起來也不可能攜帶這些信息。這就是所謂的黑洞信息悖論。這里有四位不同領域的物理學家試圖解決這個難題。
如何觀察一個黑洞?
像繞著太陽轉一樣,恒星也繞著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轉。這個黑洞被稱為人馬座A*。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觀察它已經有20多年了。
人馬座A*最近似乎在撕扯一個神秘的天體。2011年,天文學發現一團被稱為G2的氣體云正走在與銀河系中心相撞的路上。他們相信,黑洞在把它吞噬之前,會把它撕成兩半。G2也確實被拉長了一點,但它在行走的路上一直保持完整。科學家現在確信,氣體云里面肯定裹著一顆恒星,是恒星的引力讓這團氣體云免于被撕裂。
但并非所有的恒星都這般幸運。在2015年10月,天文學家在距離我們2.9億光年的星系PGC 043234中,看到超大質量黑洞把一顆恒星撕碎的情景:先是把它攬入吸積盤中,再把它一口吞噬。
比黑洞更離奇
盡管我們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黑洞存在,但仍有很多細節沒有搞清楚,因此也就為各種奇奇怪怪的解釋敞開了大門。一種最離奇的猜測是,存在著蟲洞和白洞。
所謂蟲洞,就是連接空間兩點的捷徑。打個比方,從北京到巴黎,如果繞地球表面行走,需要繞半個地球圓周,但要是穿過地球在北京和巴黎之間打個洞,那就近多了。蟲洞就像一條時空隧道,可以讓空間相距以光年計的兩個地方距離大大縮短。
有科學家猜測,黑洞就是蟲洞的一個洞口。當你掉進黑洞,你(當然,此時你已經被拉成了細長的面條狀了)會進入一條時空隧道,然后從幾光年之外的另一個洞口出來。另一個洞口叫白洞,是黑洞的反面。物質在黑洞只進不出,但在白洞只出不進。蟲洞和白洞在數學上都是允許的,但至今沒有證據表明它們真實存在。
銀幕中的黑洞
物理學家基普·索恩曾為電影《星際》的拍攝獻計獻策。在這部電影中出現的黑洞是最接近科學描述的。只是人掉進黑洞后,被越拉越長這一點沒體現出來。
在2013年出品的《雷神:黑暗世界》中,黑暗精靈擁有黑洞炸彈,能夠用以粉碎敵人,把敵人吸到黑洞里面。盡管假如附近有一個黑洞,這一切都會發生,但擁有黑洞炸彈的想法顯然是異想天開。
在1997年的電影《黑洞表面》中,一艘宇宙飛船試圖通過制造黑洞來巡航宇宙,但不幸陷入“維度混沌”中,導致宇航員自相殘殺。但所謂“黑洞會導致維度混沌”的說法,在科學上并沒有證據。
黑洞簡史
1784年,英國自然哲學家約翰·米歇爾想象一個天體的質量足夠大,以至在它的引力作用下,光也逃出不來。12年后,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也獨立地產生了這個想法。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之前的天文學只研究個別的、具體的天體和天文現象,而廣義相對論則把時空結構納入了宇宙學的研究范圍。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得到廣義相對論方程的第一個精確解。這個解暗示了奇點的存在。
1939年,美國物理學學奧本海默,未來美國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描述了一顆垂死的大質量恒星如何坍縮,最后留下一個黑洞(不過,那時他還沒用“黑洞”這個詞來稱呼)。
1962年,美國天文學家馬丁·施密特發明“夸克星”一詞來稱呼3C273——在銀河系中心一個噴吐著能量流的超大質量黑洞,不過當時人們并不知道它是什么。
1967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發明了“黑洞”一詞,并流傳開來。
1973年,天文學家達成共識,一致認為首個黑洞候選者是天鵝座X-1。
1974年,霍金提出黑洞會從里面向外輻射能量,這后來叫霍金輻射。
2002年,德國天文學家報道首個證據,認為我們銀河系的中心藏有一個黑洞,叫人馬座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