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瓔芮
周望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碩士、博士生導師,民樂系彈撥教研二室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陜西箏派重要代表人物。
自幼受教于陜西秦箏流派著名演奏家、教育家周延甲教授。1979年首次錄制發行《秦桑曲》(中國唱片社出版),并在國內多場重要音樂會上演奏這一著名陜西流派代表作品。在1982年全國民族器樂觀摩比賽中,榮獲最高獎,成為振興陜西箏派的先聲,從而奠定了秦箏未來發展的基礎。
曾擔任中國音樂“金鐘獎”古箏比賽、中國文化部“文華藝術院校獎”古箏專業比賽、CCTV中央電視臺民族器樂大賽等多個國家級重大專業大賽評委。40多年來,培養了許多優秀古箏人才,2013、2014年連續獲得中央音樂學院“BOB拔尖創新人才”項目優秀指導教師獎,2014年獲文化部頒發“園丁獎”,獲2016年全國“寶鋼優秀教育獎”,2018年獲中央音樂學院“金校徽”優秀教師獎。
出版發行了傳統經典名曲、個人專輯CD《高山流水》《名家名曲·北派古箏精髓》《傳統古箏專輯》,DVD教學帶《古箏教程》《古箏名曲解析》《名師周望師生音樂會》等;發表的專著有《古箏基礎教程》《古箏速成演奏法》《周延甲箏曲選》《古箏演奏考級教程》《中華箏教程》(合作),論文《秦箏 秦人 秦聲》等。同時,還創作改編了大量古箏練習曲及樂曲,與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黃枕宇老師共同創作了《西部主題暢想曲》《聲聲慢》《映像》等。
毫無疑問,周望是一位活躍于世界各大舞臺,致力于傳播箏樂藝術的文化使者,一位學生眼中既嚴格又溫婉的老師,一位視音樂為生命的演奏家,一位嘔心瀝血的教育家。淡雅、平靜、自若、可敬,是周老師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在我們的采訪中,周老師娓娓道來,平易近人,氣氛輕松愉悅。下面,就讓我們走近周望教授,去了解她的藝術人生。
習琴之路
9歲開始,周望就跟隨父親周延甲學習古箏。周教授是一位事業心很強的人,教學態度十分嚴謹、認真,他喜歡鉆研探索,不墨守成規。周望回憶道:“我就像他的一塊‘試驗田,比如我一開始學古箏就從雙手開始學,后來我才知道,很多人是從單手開始學的。也許是因為我之前有鋼琴的基礎,所以學起來很輕松。父親在教我的時候,注重對傳統流派的技術訓練,如:對北派夾彈和大指搖技術(即右手大指快速托劈)的基本功訓練。他還告訴我,北派(指山東箏、河南箏、陜西箏)的彈奏大部分旋律都是由大指演奏的,并經常強調右手大指在彈奏中的重要性。于是,我每天堅持一個小時的大指托劈練習,使我的大指練出了功夫。在學習傳統流派技法的同時,父親還不斷為我創作改編一些新曲子和練習曲,這種強化訓練使我在雙手彈奏技巧方面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他會規定我練琴的時間,要求放學后到家必須先練琴再做功課,而且要求練琴時要專注,以保證練琴質量。長此以往,這些為我奠定了堅實的基本功。除了嚴格訓練外,他還經常讓我上臺表演。舞臺讓我樹立了對藝術的追求,這段經歷影響我的一生。”
除了接受父親的教導外,周望還曾經在西安著名的勞武巷學校學習。這所學校里,有專業老師指導唱歌和跳舞,學生需要通過嚴格的考試、選拔,才可以參加演出。如此嚴格的教學,使得學校的每個學生都很有藝術才能,他們除了白天學習文化課外,晚上還肩負很多演出任務。周望從小學就開始獨奏,經常不斷地登臺演出。她人生的第一場演出就是在西安音樂學院大禮堂表演的古箏獨奏。這些經歷,讓周老師深有感觸。執教多年,她始終認為,搞表演的學生不應該離開舞臺,上臺演奏要有舞臺表演意識。如果只是低頭彈而沒有舞臺感,演奏就缺少了神韻和音樂的感染力。這樣演奏出來的音樂不僅顯得呆板,而且缺少光彩,所以要在上舞臺前掃清技術障礙,才能游刃有余地盡情表現自己的音樂,從中探索到更多的藝術感受。另外,經常上臺參加演出活動的學生,不僅在自立能力、舞臺應變能力等方面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在自我表現能力和學習中的自信能力等方面都會有較好的鍛煉和提高。
1977年,對于周望來說是人生與事業的轉折點。這一年,恰逢“文革”剛剛結束,百廢待興,國內最重要的藝術團體之一中央歌舞團面向全國招收演員,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國內各地一大批藝術人才踴躍報名。當時,年僅16歲的周望,懷揣著自己的夢想也前去報名。憑借精湛的演奏,她被歌舞團破例在編制滿員的前提下擴招入團。從此,她開始活躍于國內外的音樂舞臺上。
當時,中央歌舞團是文化部直屬的單位,經常有接待外國元首和國家領導人的政治任務,所以同臺演出的都是國內頂尖的演奏家。在人民大會堂的小禮堂里,掉一根針都可以聽見,因此也要求演奏時非常專注、投入。在這樣高度投入的環境下演奏,使周望在音樂表現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鍛煉。
拜師學藝
除了隨父習箏,周望還曾師從曹正、高自成、項斯華、范上娥等各個箏派的老一輩古箏藝術家學習其他流派的技法。談及老師的教導,周望將點點滴滴銘記于心:“在我的古箏傳統音樂學習中,高自成老師給予了我非常大的幫助。他使我對整個北派箏有了初步的了解。高老師上課喜歡給學生打梆子。傳統箏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節奏穩、板眼清楚,板眼之間不能有任何拖拍。比如滑音等一些技術都要在板眼的節奏內,稍有拖拍就會影響到流派的風格。高老師是山東人,他在演奏山東箏曲時特別強調手指小關節的運動,比如托、劈等動作,而且兩只手要配合好,要求協調度很高。我跟高老師學了一大批山東箏的傳統曲目,因此,對北方民間音樂風格有了較好的認識與把握。”
進入中央歌舞團后,時任中央歌舞團團長的程云特別鼓勵年輕演奏者鉆研業務,繼續深造,為他們創造學習機會。于是,周望有機會尋訪各派名師,如浙派箏代表項斯華,潮州箏代表楊秀明、張燕等。
“這些老師的藝術修養都很高,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和教學方式,可以說代表了當時國內最好的古箏水平。項斯華老師是典型的南方女性,溫婉優雅,對音色的追求非常執著。我在項老師那里不僅學到了很多古箏技巧,更學到了她的為人。楊秀明老師是廣東人,我和他學習潮州箏曲。他的授課非常注重氛圍,注重音樂的藝術情境。他的藝術感悟不僅扎根民間的土壤,更帶有古老的中國傳統人文氣質。他的儒雅與清凈的人格魅力,專注執著的藝術追求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上大學期間,我跟隨當時中央音樂學院特聘的范上娥教授習箏。范老師會給學生留出充分的空間與自由度,甚至她的很多方法也不執意要求你必須掌握,讓我印象深刻。我在保送研究生后,著名古箏藝術家、理論家曹正老師是我的導師。他讓我進一步地領會到古箏與中國人文歷史傳統之間的密切聯系,使我不僅認識到要做一位古箏演奏家,更要做一個具有人文主義情懷的領路人,將音樂的種子散播在世界各地。”對周望來說,每一位老師各自不同的演奏與教學風格促進了她全面的發展,加深了對古箏藝術的不同的認識。
教書育人
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的30多年,周老師的教學成就非常顯著,她始終強調不僅教書,更要育人。1991年以來,周望的學生中曾先后有近70余人次在國際、國內比賽中獲獎。其中重要獎項獲得者有:著名青年演奏家蘇暢在2007年獲CCTV電視大賽金獎,2011年在全球Youtube大賽中獲得桂冠;程皓如在2009年獲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古箏少年組金獎,2012年獲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古箏職業組金獎,2008獲“文華藝術院校獎”少年組金獎,2017年獲“文華藝術院校獎”少年組金獎,2017年獲“中國古箏金鐘獎”金獎第一名,成為集中國音樂界三大最高等級賽事(金鐘獎、文華獎、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所有金獎于一身的大滿貫得主;崔杉在2005~2010年,連續5年獲一等獎學金,2013年以總成績第一名入選中央音樂學院“BOB拔尖創新人才計劃”項目,2014年 獲美國普林斯頓國際中國音樂大賽金獎及最高獎“至尊大獎”,2015年,獲“吳伯超紀念獎學金”;王鈺榮獲2014年“文華獎”少年組古箏比賽金獎。2013年中央電視臺在全國選拔“光榮綻放”新十大古箏青年演奏家中,周老師的學生就占了4人(蘇暢、程皓如、崔杉、崔曉彤)。
她的學生不僅在國內“金鐘獎”“文華獎”“CCTV中央電視臺民族器樂大賽”三大賽事中摘金奪銀,榮獲榜首,而且文化修養全面發展,德才兼備,各門功課均為全優生。如蘇暢、程皓如、崔杉都是以優異成績一路保送到研究生,還多次獲得政府頒發的“國家獎學金”以及全額“優秀學生獎學金”“吳伯超獎學金”。即使周望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高考成績也高達558分,這在專業附屬音樂學校中是極其少見的。
師者仁心
每每提到古箏,提到古箏的教學,周老師的眼中就閃爍著激情和期待。“我比較注重學生的藝術修養。平時我給學生建網絡群,讓大家在這里交流藝術。我還把平時在手機上看到的好文章、好音樂都傳給大家,希望學生能得到滋養。前幾天,我看到一篇關于著名小提琴家鄭京和的文章。文中提到,她的老師曾經讓她去看繪畫作品,讓她用提琴的音色來表現繪畫中的各種色彩。這個故事跟我很有共鳴。我一直認為學習其他藝術門類也很重要。現在的孩子得到太容易,而我小時候的一切都來之不易,小時候就特別期待看電影,因為等一部電影要很久,所以特別珍惜,印象也極其深刻,一部電影甚至可以影響一輩子。”
教學多年,周望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對于如何成才,如何識才,她總結了一個學生專業的成功發展,離不開3個關鍵點:第一,老師要有責任心和愛心,要注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從中觀察學生的優、缺點,因材施教;第二,家長要與老師配合好,起到監督的重要責任,保證把老師的教學內容貫徹實施下去;第三,孩子本身的素質與條件很重要。
周老師特意強調,一個好的老師,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執著、專注精神,精確細致的學習習慣,鍥而不舍、迎難而上的意志力,當然,這要老師、學生、家長三方面的緊密配合。很多家長之所以不合格,是他們不習慣陪伴孩子,在細微之處解決具體問題,去幫助孩子渡過學習中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學琴是一個細致系統的過程,要科學、符合規律地進行。
在專業上,周望對自己的學生也有特別的要求。首先,她要求學生在視唱練耳上要達到比較高的水平,要向作曲和理論專業、鋼琴專業的學生看齊。第二,多練習唱譜,可以了解音樂的旋律結構和音樂旋律走向,特別是可以使學生加強音樂的歌唱性和理解力。平時還要學習鋼琴,通過練習鋼琴不僅學會傾聽、感受鋼琴豐富的和聲色彩,能瀏覽到更多的優秀世界名曲,不斷開闊視野,提高音樂鑒賞力,而且對培養雙手的彈奏能力,特別是對五線譜視奏的能力得到促進和提高。第三,學好古箏,必須具有堅實的中國傳統音樂的積累,一定要多對中國的民歌、戲曲、說唱音樂感興趣。由于古箏傳統流派曲目大都是來自于民間戲曲、說唱音樂,對傳統流派的滋養和累積,是日后成為優秀的古箏演奏家的重要基礎。此外,周老師提倡通過唱歌來提高演奏技能,要將內心最深處的音樂通過歌聲表達出來,注重美的感受。“一個愛唱歌的孩子對音樂的把握會更準確,讓他們充分從唱歌中感受音樂的旋律和氣息,進而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獲得對音樂更好的認識,發自內心地熱愛與學習。”周老師如是說。
在采訪的最后,按慣例邀請周老師為我們廣大讀者留下寄語。周老師略加思索,鄭重地說道:“我想說,箏,乃仁智之器。這句話太重要,送給愛好古箏的同學們。因為,學習古箏,其實也是學習做人,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寶貴傳統,需要很好地繼承。為此,我期望盡可能將古箏的學習賦予更多人文氣息,賦予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氣質。”
作為一名演奏家、教育家,周望為中國箏樂的傳播與推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周望老師的教育理念,讓人敬佩之余,帶來很多的啟發和指引。她的專訪,更像一份寄予美好的祝愿:希望所有的琴童都能在藝術的道路上得到正確的指引,發自內心地熱愛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