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凌清波
我是一琴童媽媽,看著其他琴童的爸媽分享的在世界各地的演出,而我連名字都要看仔細了才能讀清楚,我不知道我有什么立場以什么主題分享我孩子的學琴經歷。他沒有辦過個人演奏會,沒有參加過音樂上的國際交流,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個人成就。當他的同齡人中有那么一個小眾群體能接觸到最優秀的音樂教育資源時,我對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還只能停留在媒體的介紹上,偶爾也會有一絲可望不可及的悲愴感。但世界大部分是由普通人組成的,除了金字塔尖的人物,我們也愿意以平和樂觀的心態去擔當塔身,去欣賞他人,去享受自己對音樂的追求和感悟,這就是我的立場。
父母的能力和見識不同,給孩子提供的資源和平臺就不同,孩子的起點和進步的空間以及潛力的挖掘程度就都不一樣了。而我,恰恰就是一個音樂短板的工科媽媽。但這不是理由,工科生中音樂造詣高者比比皆是。而我,雖然四年級時學過兩周的風琴,也曾被老師大大贊賞心有靈犀一點通,但終因老師水平有限,進而不了了之,從此抱憾。這是我們這一代大部分人的遺憾,缺少資源和大環境。
我剛進大學門時,校社團就招收有才藝的學生組成大學生樂團,元旦的時候在國家圖書館舉辦音樂會。我的一個個子小小的老鄉,一米六不到,偏偏還是拉大提琴的,看著她在臺上和其他團友一起共同為大家奉上新春音樂會,當時覺得那是種多么大的榮耀。和同伴一起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享受有機會努力并做好一件事的過程。這種羨慕,就像一根刺,在我心里扎了多少年,以致一度讓我覺得我其他方面的成就都比不上他們的這一份經歷。這也讓我更堅定地陪伴自己的孩子去學習一樣樂器。平日里,我也時時反省自己,我有為了滿足自己的愿望而讓孩子學琴嗎?答案是否定的,是因為專業的鋼琴老師說他心里有音樂,是因為老師說他有能把鋼琴彈好的潛質,一句“有藝術氣息的理科生”更是督促我們要看清自己,要適當加上努力去發展自己。這些評價讓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堅定有力。
才華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但若沒有勤奮,珍寶也只能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里蒙塵。如果說這是學琴的起因,那學琴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說金錢和權力是人生路上的光、痛苦和憂愁,那就有這束光照不到的地方。而這個心里的暗角,恰恰是音樂能治愈和彌補的。有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有保持平和心態的意境,這就是我想讓孩子學會欣賞和感知音樂的目的。想清楚了這一點,學琴路上就少了許多糾結,多了許多坦然。
我、孩子、孩子的老師,我們是快樂的“三人組”,理念相同,三觀吻合。孩子也是個安靜的、不張揚的孩子。說到老師,我們真的慶幸碰到了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好老師—張文英老師。張老師不光是鋼琴老師,更是優秀的幼兒教育專家,對孩子觀察入微,判斷準確,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在我生老二的頭一年,在那段雞飛狗跳的日子里,在根本沒有一個安靜的練琴環境的日子里,在大兒子連續幾個月都止步不前并且處處都是不足的日子里,在那段沒有能力改變自己不滿意狀態的日子里,默默地隱忍,靜靜地等待,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內力,也有他自己的成長規律。在這樣的瓶頸期,張老師更多的是給予鼓勵和堅持下去的勇氣。果然,情況又慢慢好轉起來。慶幸我們沒有給這段煩亂的生活再增加多余的痛苦回憶。在最艱難的日子里,也牢記自己的初衷。孩子成年后的成就固然重要,但成長時期的美好也同樣值得珍惜。因為我們只是普通人,未來不是名家而是過著普通生活的普通人,這種角色的預見,讓我們更珍惜和孩子相處的緣分,更注意保持家庭氣氛的和諧以及給他童年留下的溫暖回憶。
音樂,可以是音樂廳里流光溢彩的輝煌,可以是激情四射表演時的驚艷,可以是影響幾代人的經典,也可以是街頭巷尾的低吟淺唱,是老農坐在田頭的一曲發自內心的嘶吼。在我家,可能就是給爸爸唱歌時的伴奏,是給弟弟彈唱“阿門阿前有棵葡萄樹”的美妙,是哥倆隨著音樂起舞時的溫馨。我是一個草根琴童媽媽,看到比我們優秀太多的孩子,我欣賞、敬佩,卻依然能平心靜氣地跟著自己孩子的節奏往前走。畢竟,這個世界還是要由優秀的人去推動的,正因為有了他們,人類才會越來越文明。那些高端的藝術作品,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我們雖然難以望其項背,卻要對生命、人生充滿敬畏。
才華和成就,可遇不可求,而親愛的孩子,你能在自己迷茫時,找到一絲混沌中的光亮,在平淡的生活中,內心豐盈,不隨意還辛苦做小生意的人的價,主動多給寒風中賣紅薯的奶奶兩塊錢,擁有了這樣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相信你就已經領略到了音樂和人性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