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的人大多或彈或聽過鋼琴曲《解放區的天》。這首家喻戶曉的作品編創者是我國著名旅澳作曲家、鋼琴家儲望華,他參與主要創作的鋼琴協奏曲《黃河》更是譽滿全球。但作為家長,儲先生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學鋼琴的呢?他的育兒觀對我們廣大家長是不是會有所啟迪呢?很幸運,筆者曾在網上與儲先生互動并向他學習過。我覺得我們互動的內容很有意義,現把我此前保留的互動記錄介紹如下,以供廣大家長參考。
2012年3月2日晚,儲先生在網上發布他的博文《參觀Mark Chu的個人畫展開幕式》。其內容如下:我小兒子儲波Mark Chu(現年22歲)今天在墨爾本舉行了他本人的第一次個展。Mark自小學鋼琴,3歲起跟我學,7歲時曾在悉尼、墨爾本及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舉行過個人鋼琴獨奏會。考完8級(A+)之后,先后師從墨爾本鋼琴界各位名師教授,也在中國受到過周廣仁、楊峻、但昭義、鮑蕙蕎等人的指導。15歲時獲全澳少年鋼琴大賽第一名,2004年入選國際柴科夫斯基青少年鋼琴比賽半決賽。曾和澳大利亞墨爾本交響樂團、西澳交響樂團合作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及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Mark急流勇退,中學畢業后放棄了鋼琴專業。他愛上了作曲(電子音樂),其作品在歐洲網絡上傳播,他又與人合作辦雜志(季刊),推崇時尚。他喜歡文學,愛上了寫作,不時在報端可以看見他的文章。今年起應《THE AGE》報紙邀請,他擔任了美食撰稿評論員,一年中要吃20家餐館的菜并寫出評論。上個月他請我一起到某餐館去吃過一次。他說:“不好寫,因為只限200字,這么簡短的文章要把餐館環境、菜式、味道、服務、酒水等全都中肯地點評到位,實屬不易。”我完全同意,希望他能知難而進,做有所成。今天晚上他的個展,他又以畫家的面孔直現社會。他和我說開幕式來賓會有500~1000人,他們發出了3000份請柬(畫展的另一半是Ford的攝影個展,所以確切地說是他們二人的聯合畫展)。這兩位年輕人下一項工程是合作拍一部電影,15分鐘的短故事片,Mark是編劇、導演兼男主角,Ford是攝影。今天的畫展是為拍攝這部電影籌集資金、造社會輿論和藝術熱身。我看到,今晚開幕式很成功,賓客滿盈,當場銷售了不少畫(影)作,來賓們絕大多數為青年人,觀眾們繞有興趣地欣賞品味Mark和Ford的藝術作品。
Mark的畫作
該作品是Mark Chu在2004年(日本侖敷市)參加國際柴科夫斯基青少年鋼琴比賽前,在音樂廳拍的一張照片,紀錄了俄羅斯選手葉甫根尼在組委會安排每人僅一分鐘試琴時,藐視規定、輕狂之舉,反背彈奏與比賽曲目無關的貝多芬《月光曲》,引起嘩然的照片。此攝影與并附短文,應征榮獲了澳大利亞《THE AGE》報紙攝影比賽第一名(儲望華先生注解)。
對儲望華先生,我一向非常敬仰,我在北京讀碩士時還親耳聆聽過他給我們講《黃河》的誕生過程。他對那段驚心動魄的年代的描述至今仍保存在我的記憶中。看到他這篇博文我很好奇,便留言詢問儲先生兒子現在是否還從事鋼琴專業。儲先生于3月3日解答到:“Mark沒有選擇成為職業鋼琴家,是他自已的抉擇,作為父親,我理解并尊重。我不僅全身心專注投入,也教了他10年鋼琴,而且為他鋪磚引路花費大量心血甚至曾將自己的事業暫置一旁(至今無怨無悔)。他年幼時曾引起IMC的極大關注,郎朗的老師格拉夫曼也曾給我寫了親筆信,對Mark的音樂才能及發展表示極大的關注,IMC也派人來澳給Mark指導。是澳大利亞的大環境使Mark無法、無從發展,至少從心理層面影響了他進一步發展狹窄的鋼琴演奏專業。 在澳洲乃至西方社會,目前古典音樂是日漸式微,而在中國,則是方興未艾。希望本文介紹Mark的成長道路,不會影響中國成千上萬琴童及家長成功之路的追求,中國市場不同,文化背景歷史階段不同。再說Mark,我為他盡父之責,是力所能及,幫助完成他的理想愿景,祝福他有遠大追求,前程無量。”
對此,我于3月4日回復留言如下:我很敬佩您這句話,我認為您才是真正的音樂教育家。教育的真諦不在于我們要把學生(兒子)塑成什么樣子的人,而是幫助學生(兒子)成為他想成為的人。您做到了,您兒子雖沒做職業鋼琴家,卻能自己當家,成為自己的主人,干自己想干的事,我想這就是人的生命價值。
沒想到,儲先生在看到我的留言后,鄭重其事地又寫了一篇博文回應我的留言,博文是《我認為“幸福”是更重要的》,其內容如下:吳躍華老師在我前一篇介紹Mark畫展的博文下留言,引發我個人對教育乃至人生理念的思考。“成就”(Achievement)和“幸福”(Happiness)哪一個更重要?10年之前,我曾不止一次和Mark討論過這個命題。我的觀點是前者(成就);Mark的觀點是后者(幸福)。我的道理,簡單地說就是,只有取得了成就(包括為了取得成就所付出不幸的代價),隨后才能帶來幸福(后者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Mark的理由是,認為生活及從事任何事業,特別是在實行的過程當中,幸福應成為首要的前提、統領和貫穿始終的理念與目的。看來,固中有著對人生、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哲學、歷史、中外差異,對何謂成就與幸福及其相對性可比性,以及由不同的代溝等等,而帶來深入的思考……10年之后,通過我自身的人生經歷及體驗,通過Mark的不斷成長成熟,通過中國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我現在的認識發生了轉變。我認為,幸福是更重要的。Mark的將來,不以他的成就多高論他的成敗,而以他的幸福指數多高論他的生活品質。這種幸福,首先取決于他本人內心(與對環境反饋)的真實體驗感受而定。
儲望華先生還繼續解釋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我受教育的宗旨。我也用其教育Mark。他問:為什么要吃苦,為什么要自討苦吃?又問:為什么要作“人上人”,什么是“人上人”,做了“人上人”又怎樣?我雖能回答,但對方難解其義, 因為澳大利亞的社會環境和兒子每日生活接觸到的,特別是他的朋友們所受到的教育,與此大相徑庭。
對此,我也寫了一篇博文《贊“我認為幸福是更重要的”》回應儲先生如下:儲先生,我看到您的這篇博文心情非常高興。一般人像您這個年紀要想改變觀念是非常難的,尤其像您這樣的專家能做出這樣的調整真是很難想象的。祝賀您!我很贊同您兒子的觀點,這就是當代社會的健康世界觀。現在真的是進入了米德所說的后喻文化時代了,以前人們常說,青年人“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觀念是有偏見的,這個偏見來源于站在成人立場上形成的文化傳統,那是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產物,在社會不發達的時代,成人的經驗就是真理,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可想而知的。現在是信息時代,信息瞬息萬變,年輕人偏見少,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也很容易適應信息時代的社會。由于把握了信息時代的特征,不可能只按照傳統社會的成人傳授的生存經驗規則,眼界開闊了,路也寬了,這才發現“我很重要”。“我很重要”的思想體現出來就是我的選擇很重要,呈現的樣式就是“活在當下”“重視過程”,而不僅僅是為那個猜想中的理想和目標而活。幸福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結果。沒錯,結果的等待是漫長的,與其用漫長的時間去等待那個還不確定的結果,為什么不能把當下這個追夢的過程也納入幸福的范圍呢?如果把追求幸福的過程也納入幸福的范圍,那不僅我們的幸福指數高,而且還寬,多好啊!我們以往反對當下追求幸福的觀點是把追求幸福跟不學無術、貪圖享樂等同起來了。事實上這是兩碼事。還有,傳統文化強調的“吃苦”跟現代社會主張的“樂活”不是決定人前途好壞、高低、幸福的絕對因素,現代社會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吃苦”是達到幸福的唯一途徑。相反,與其用“吃苦”這個中介環節達到幸福,那直達幸福不更好嗎?還有,我們也很容易把幸福理解為我們獲得的社會榮譽、地位,以為越有出息一定會越幸福。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設。因為,幸福是一種體驗,只有自己知道,不是給別人看的。您兒子涉獵廣泛,真沒想到繪畫也這么好。他或許不能像您那樣成為知名的作曲家、鋼琴家,但他體驗成功的機會、峰值不一定低。您的欣慰正是我們需要向您學習的。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