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養蜂研究所,天水 741020
徽縣在甘肅省東南部,位于甘、陜交界的南北秦嶺山脈,境內一江五河及其支流、溝溪645條形成河川、溝壑縱橫交錯的山地特征。氣候溫和,平均氣溫11.0~12.1℃,雨水充沛,降雨量647.7~995.14mm,光照時數為1448.8~1681.1h,是甘肅省森林資源最豐富的縣之一,森林覆蓋率達45.8%,有“隴上小江南”的美譽。
據省養蜂研究所1985年調查,全省651種蜜源植物中徽縣就有540多種。從1月到11月都有蜜、粉源植物開花,但以3~7月最為豐富,主要有豆科類、薔薇科類、菊科類、唇形科類植物及十字花科植物。商品蜜以山花蜂蜜為主,油菜、狼牙、刺槐蜜居多,狼牙蜜因其香、純、凈的特點而最為著名。
徽縣養蜂歷史悠久,中華蜜蜂分布最廣,據不完全統計現有中蜂近4萬多群,分布以北部(北秦嶺南坡林區)麻沿、高橋、太白、榆樹、江洛等鄉鎮和南部(南秦嶺北坡林區)嘉陵、大河、虞關等鄉鎮為多。活框飼養率高達80%~85%,居全省之首,同時蜂種資源豐富,野生蜂較多。徽縣西方蜜蜂養殖相對較少,約5000群左右,以轉地放蜂為主。
徽縣蜂業在解放前基本上是原始養殖狀態,新法活框飼養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成熟于60~70年代,發展于80年代。
徽縣1985年5月前原屬天水地區,后歸隴南市管轄。1957年全國養蜂工作會議之后,發展社隊養蜂,徽縣就開始養殖意蜂和過箱飼養中蜂,60年代進行技術培訓和推廣,1970年嘉陵鄉嚴坪村東溝峽社進行中蜂過箱試點,榆樹鄉茍店村高樓壩社楊得學1978年著手搞中蜂過箱,為今后的中蜂新法飼養奠定了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展經濟成為政府和群眾的共識。干部、群眾立足當地資源和傳統習慣,優選養蜂成為盡快致富的主要產業。地、縣領導十分重視養蜂業發展,原天水地區行署副專員鄭榮祖指出:“我區蜜源豐富,養蜂條件很好,如果能讓林區50多萬農民都有1箱中蜂過箱飼養,農民當年就會受益,學生就會有學費,小姑娘就會有花布衫穿,老年人就會有喝茶錢,農林、牧業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增產,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業”。時任徽縣縣委副書記黃凡宗經常大會、小會親自抓典型、聽匯報、指導學習班,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縣多種經營辦公室負責養蜂工作,發現典型及時總結推廣,組織科技人員巡回指導,給政府、群眾當好參謀;抽調縣農副公司養蜂技術員李景云等人到多種經營辦公室主抓全縣養蜂工作,李景云利用多年來的養蜂技術和經驗,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編寫《中蜂飼養管理講稿》,推廣中蜂過箱科學飼養技術,并聘請省養蜂所的專家進行培訓。在省、市、縣各級政府和省養蜂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僅1983年分別在縣城、榆樹、嘉陵三地培訓養蜂人員300多人次,并在榆樹鄉茍店村召開養蜂現場會,在縣城召開天水地區第二屆(1983年)年會,養蜂事業轟轟烈烈展開。

1984年甘肅省養蜂研究所配合徽縣成立縣養蜂服務站,共同協作開展全縣養蜂工作,把養蜂業列入政府的主導產業。多年來在縣農牧局領導和省養蜂所的大力支持下,認真做好養蜂宣傳工作,大力推廣中蜂過箱技術和新法科學飼養,中蜂新法飼養率逐年提高,居全省前列。
2008年以來,省蜂業技術推廣總站(省養蜂研究所)承擔國家蜂產業體系項目,將徽縣列入全省養蜂重點縣之一。在徽縣建立示范蜂場5個,中蜂保種場1個,先后累計投入蜂箱800多套,培訓養蜂人員1000多人次,開展了《隴東南中蜂標準化、規模化飼養技術的集成與示范推廣》、《甘肅省中蜂良種選育與保種場建設》等項目,邀請國家蜂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兄弟省市的蜂學專家學者蒞臨授課和親自指導,特別是省蜂業站課題人員深入試驗蜂場,用實驗數據說話,用實際行動引導養蜂員應用先進的養蜂技術,蜂蜜產量和質量逐年提高,收入一年比一年好。通過進行人員培訓、技術指導、物資支持、生產模式探索,開創了養蜂發展的新局面,涌現出了一批養蜂能手和先進典型。
嘉陵嚴坪村東溝峽社9戶人中蜂活框飼養達1500多群,家家養蜂,收入早已奔小康。榆樹鄉茍店村養蜂近3500群,其中養殖100群以上的養蜂者有11人,均產蜂蜜15kg以上,個別群產量超過50kg。石壁村的王勝世2014年養蜂200群,取蜜5t,收入10多萬元。江洛鎮沿川村楊雙林,蜂群發展到150多群,李景云蜂群發展到210多群,虞關鄉梁溝村已發展蜂群400多群。他們都通過養蜂脫了貧,走上了富裕路,真正享受到了養蜂帶來的甜美和樂趣。
養蜂業發展的歷程證明,養蜂業的發展除了需要各級政府、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關懷和支持外,科研機構、業務部門的技術培訓和服務及廣大蜂友的辛勤勞動是其發展的基石和根本性因素。同時還需要加強對養蜂及蜂產品的宣傳、推薦,建立健全當地蜂業管理與技術服務機構,配備專職或兼職技術人員和骨干,更要引導蜂業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培育龍頭企業,只有這樣才能把徽縣蜂業做強做大。
徽縣各鄉鎮養蜂條件相同,但發展并不平衡。榆樹鄉茍店村、嘉陵鎮嚴坪村東溝峽社等中蜂養殖較早、較好的村社,形成規模化養殖中蜂的專業村(養蜂1000群以上)和專業戶(50群以上),家庭收入3萬元以上,養蜂已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成為發展鄉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而一些養蜂戶業余時間飼養,養殖規模小,一般在20群以下,10群左右的居多,有蜂蜜送親戚朋友品嘗即為理想,管理不重視,技術跟不上,靠天吃飯,收入不高,也不穩定。
徽縣是畜牧業大縣,對養豬、養牛、養雞業的發展十分重視,政府產業引導、資金扶持、政策優惠、價格保護,現已規模化發展;而養蜂這一投資少、見效快、不與種植業爭地、不與養殖業爭飼料,又能促進農林牧業增產豐收、改善生態環境的陽光產業、特色產業、傳統產業,因其規模小、養殖分散而被忽視,往往未被列入畜牧業發展規劃。蜜蜂的自衛蜇人、分蜂習性,往往令人生畏、難以介入;蜜蜂是“飛財”的迷信觀念,靠天吃飯的養殖方式,缺少科學的管理技術等讓許多對養蜂認識不足的人對養蜂失去信心。
養蜂的效益,除蜜源、氣候原因外,技術水平起著決定因素。邀請專家學者授業傳道、答疑解難,雖然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基礎的養殖技術和工作需要本鄉本土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日常指導。徽縣蜂業界的活地圖和領頭人李景云,養蜂40多年,理論扎實、經驗豐富,知曉全縣養蜂資源的分布、數量、泌蜜規律及蜜蜂病蟲害發生規律等情況,熱心服務養蜂事業,為徽縣蜂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現已退休,仍發揮余熱,籌辦隴南市養蜂技術培訓學校,進行繁雜的蜂業技術推廣與技術培訓工作。培養懂養蜂管理、生產、經營的行家里手,是持續發展養蜂的關鍵和當務之急。
多年來,徽縣只重視中蜂科學飼養技術的推廣,養蜂數量的發展,而忽視蜂業產業化發展。養蜂人自產自銷,產品低端、附加值低,好產品當作原料賣,賤賣傷農。僅有2~3家蜂業養殖合作社和10多家蜂產品銷售部,而沒有上規模產業化經營的蜂業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觀念滯后,有特色、有特產,而沒有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制約蜂業做強做大。
與全省同類區縣相比,徽縣是名副其實的養蜂大縣,但不是養蜂強縣。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徽縣蜂業尚未形成產業化發展的態勢,培育或引進省內外蜂業龍頭企業,是蜂業產業化發展的途徑。從2011年開始,省蜂業站積極引入南京九蜂堂蜂產品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帶動養蜂發展,公司免費投資2000套蜂箱,2015年在省蜂業站的推動下,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蜂蜜訂單產生了。希望當地政府能把蜂產業當做重要產業,招商引資,形成相互競爭,引導與帶動蜂業產業化發展。
徽縣周邊的岷縣、宕昌均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舟曲縣拿出190萬元進行扶持,這些縣的養蜂條件和徽縣不可同日而語。徽縣養蜂數量是3萬群,年產值2000多萬元,如果都能像茍店村、東溝峽的村社那樣規模化養蜂,全縣645條溝溪、峽谷所在村社將蜂群數量提高10%~20%,全縣養蜂量可達6~12萬群,產值將達到4000~8000萬元;若提高30%,則產值能達到1.2億元,從載蜂量的角度來講完全可行。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徽縣榮基房地產有限公司總裁鄧志忠先生,行善舉造福桑梓,為家鄉虞關鄉梁溝村修建公路20km,贈送蜂箱1200多套,邀請省蜂業站的專家到家鄉考察和傳授養蜂技術、培訓養蜂人員,為家鄉人民共同富裕尋找出路。養蜂是群眾致富的好項目,應優先發展。
美麗壯觀的東溝峽,一線天、撐天崖、燕子洞、蓮花坐,似人間仙境,如夢如幻,是旅游度假、休閑避暑的理想之地;山路崎嶇,大山阻礙,更是天然的蜜蜂育種隔離區。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養蜂資源優勢和發展旅游的有利條件,保護中蜂良種繁育基地和生產基地,建議有關部門組織考察,分別以三灘門牌、剡闕橋為界在東溝峽設立中蜂育種場暨觀賞性蜜蜂園區,在榆樹鄉等中蜂主產區建立中蜂保護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幾乎到了挑剔的程度,而蜜蜂以植物花蜜、花粉為采集對象釀成的蜂蜜,特別是土蜂蜜十分走俏,深受群眾歡迎。應打好徽縣中蜂天然佳釀——中蜂蜜這一品牌,以封蓋蜜為標準取成熟蜜,濃度在41波美度以上,價格是洋蜂蜜(意蜂蜜)的3~4倍。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創名優特新產品、做強做大品牌,宣傳徽縣特色中蜂養殖基地,讓全世界知曉徽縣中蜂,都能品嘗到徽縣土蜂蜜(中蜂蜜)。
養蜂技術的推廣和提高,是養好蜂的關鍵,而建立健全蜂業服務機構是發展養蜂的保證。徽縣養蜂管理設在畜牧局,建議成立養蜂服務站,配備必要的人員和經費,在縣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設立蜜蜂養殖獎勵政策和扶持專項經費,從而提升全縣技術推廣、技術服務、高產穩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