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胡世利,2 邱景平 邢 軍 孫曉剛
(1.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遼寧沈陽110819;2.撫順罕王傲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遼寧撫順113001)
目前,撫順罕王傲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三采區設計開采范圍內128~134線的主礦體為Fe15和Fe17礦體,按現在的生產規模開采,大約還有一年半的時間主礦體將全部開采完畢。屆時,將遺留礦柱約107萬t,且Fe15、Fe17開采礦界下部蘊藏部分礦量,下一步將會對該采區進行擴界設計。為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最大限度回收資源,需要在對礦柱進行回收利用的同時,保證下部采場的穩定[1]。采區內的礦石、圍巖都比較穩固,借鑒類似礦山回采礦柱的經驗,采取上向水平分層充填法回采礦柱,并提出幾種間柱回采方案,通過FLAC3D數值模擬的方法對比不同方案的結果得出優選方案,指導現場施工[2]。
傲牛鐵礦三采區主礦體分為370 m、320 m、265 m、215 m 4個中段,采場上部為露天邊坡,留有一定厚度的保護頂柱。礦體之前采用分段鑿巖階段礦房法進行開采形成眾多空區,由于礦巖的穩固性較好,空區保持穩定。礦體殘留礦柱及空區分布詳見圖1(以Fe15為例)。采場寬度為礦體厚度(平均厚度14 m),頂柱高度8 m,間柱寬度8~16 m。礦床內基巖基本屬于堅硬的塊狀或層狀工程地質巖組,巖體較完整,穩定性較好,礦巖硬度系數f=8~14[3]。

本次模型在建立時,定義模型參數:水平方向1 000 m,豎直方向700 m,寬度取礦體平均厚度14 m。根據Fe15礦體開采現狀,空區主要分布在4個中段,需要對各中段的空區進行充填,待充填體達到一定強度之后才能回采礦柱[4-5]。初始定義回采礦柱的順序為從下至上,本構關系采用Mohr-Coulomb準則,巖石力學參數如表1所示[6]。
根據傲牛鐵礦現場的情況,若沿用原有的分段鑿巖階段礦房嗣后充填來開采礦柱,考慮到大規模充填體的自立穩定性以及充填配比實驗的結果,需要對原有采空區按照1∶6的灰砂比、76%的料漿濃度進行嗣后充填,而現場采空區較多,體積較大,勢必造成總體充填采礦成本很高。為降低傲牛鐵礦充填采礦成本,礦柱回采宜采用上向分層充填方法,此時礦柱回采按照1∶6的灰砂比、76%的料漿濃度進行分層充填,原有采空區應選用低灰砂比進行嗣后充填,以大幅降低充填采礦成本。
為此,對原有采空區采用1∶6、1∶10、1∶20、水砂充填4種方案進行對比分析,方案見表2,通過FLAC3D數值模擬對比研究確定合理的充填料漿配比[7]。


4個中段間柱回采時,先充填空區,待充填體達到一定強度(28 d強度)后,采用水平上向分層回采間柱,靠近空區充填體一側各留3 m間隔礦柱,以增加空區充填體的穩定性,對表2中4種方案進行數值模擬實驗,得出實驗結果。
圖2為充填后主應力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留設3 m保護礦柱對充填體的穩定性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留設礦柱應力集中,且應力分布值要遠大于充填體的應力分布值,這是由于礦石與充填體的剛度差異所造成的[8]。由該圖可以看出,4種方案充填體區域所受應力均為拉應力0~0.2 MPa,且分布區域相近,這是由于固體充填體在充滿空區后,即使受到應力發生破壞,也具有一定的承載能力,這與巖石破壞后的強度很相似[9-10]。方案4水砂充填體拉應力極小,這時容易發生貫通破壞。
4種方案空區充填體內部最大豎直位移值分別為-16 mm、-22 mm、-30 mm、-6 000 mm,且由圖3塑性區可以看出,隨著所采用灰砂比越來越小,充填體的強度也越來越小,各方面力學性能降低,受到載荷以后發生拉、剪塑性區。由于靠近底柱、間柱處應力集中,所以會優先出現塑性破壞區并貫通,貫通區域面積越來越大,方案4塑性破壞區完全貫通。
由以上應力塑性區分布特征圖(見圖3)對比分析4種灰砂配比充填空區時對回采間柱的影響,從安全角度考慮,灰砂比越大,采礦安全性越高,這樣會大幅度增加采礦成本,灰砂比越小,安全性又會受到限制[11]。故此推薦充填礦房空區灰砂比為1∶10~1∶20。


傲牛鐵礦原有遺留采空區均未處理,需要在對采空區充填后進行間柱回采,回采間柱時采場穩定性影響因素較多,需要列舉多個方案進行比較,但基于實際情況,主要考慮開采間柱對充填體穩定性影響和降低礦石貧化率2方面,提出表3所示幾種開采方案。
對4種方案進行數值模擬分析得出如圖4和表4所示。
總體來看,間柱受兩側礦房的開采影響,出現高應力集中的現象,應力集中部分主要分布在間柱的頂、底兩端,由于埋深較淺,拉應力區域存在但不明顯,不會對采場的穩定性造成較大影響。埋深越深的采場應力集中越明顯,最大主應力高達36~38 MPa且均為壓應力,遠遠高于原巖應力,顯示出礦柱對維護階段礦房采空區穩定性的重要作用。由于采場所取得工藝參數較小且礦巖均穩固、不破碎,整體豎直方向位移較小,埋深較大采場底板在側向水平應力擠壓作用下產生向上位移,位移速率為1~2×10-8m/s,隨著時間的累積,空區采場底部將會產生鼓包現象。如果不及時充填采空區,這種現象也會影響鄰近采場階段運輸巷道的服務年限,給運輸回收間柱礦石帶來不便[12]。
由圖4可以看出,方案1出現大面積的剪切屈服區域且貫通,如果上部采場繼續充填,使下部充填體承壓繼續增大,將會引起下部充填體失穩而發生較大的豎直位移,影響間柱回采,大面積的塑性區是由于上部均布載荷的作用,傳遞應力的主應力差超出充填的剪切極限[13];而方案2、3、4只是在靠近頂柱處出現少量拉應力塑性區,說明充填體穩定性相對較好。表3說明了4種方案回采間柱時充填體的破壞程度與方式[14]。
綜合分析可知:方案1的礦房充填體很有可能發生剪切破壞,其他方案由于有未開采間柱,礦房充填體與未采間柱有接觸支撐和摩擦的作用,可提高相鄰充填體的穩定性,且在考慮盡可能地回收礦石,參考國內礦山實例及礦巖穩定性條件,推薦使用方案3。


(1)結合礦山實際情況,對膠結充填材料采用4種不同配比進行對比,分析充填后采場的應力分布、塑性區及位移情況,結合經濟成本因素,灰砂比推薦選用1∶10~1∶20。
(2)對回采時間柱保留的不同寬度進行對比,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回收資源,綜合考慮充填體的穩定性和開采的技術條件,采用靠近礦房充填體間柱保留2 m的間柱回采方案。
礦柱回采在提高回采率,增加經濟效益,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針對傲牛鐵礦三采區空區充填以及間柱回采提出設計方案,可為類似礦山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