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乾 徐寶金 宋學文 陳 波
(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鋰作為自然界最輕的金屬,其性質優良,在冶金、化工、醫藥、核能、航天等諸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被譽為“推動世界進步的重要能源元素”[1]。近年來,隨著鋰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國內鋰產業發展迅猛,生產能力快速提升,國內鋰礦開采量和鋰礦石進口量持續增長[2]。
世界鋰礦資源主要集中在南美洲的“鋰三角”地區以及中國和澳大利亞,主要可分為固體型鋰礦資源和鹵水型鋰礦資源[3],其中,固體鋰資源以鋰輝石、鋰云母為主。我國的鋰礦資源儲量豐富,居世界第4位[4],青藏高原是主要集中區,主要分布省區為青海、西藏、四川、湖南和江西,以鹵水型鋰礦為主。盡管鹽湖提鋰成本較低,但開發條件惡劣,尚未形成大規模工業化開采[5]。雖然國內鋰輝石儲量也較豐富,但品位較低,嵌布粒度較細,礦石易泥化,且鋰礦石選礦基礎理論研究較薄弱,導致我國鋰礦資源利用率整體較低,為了滿足國內鋰礦產業的發展,我國每年需從澳大利亞進口約5萬t鋰精礦[6]。
目前,國內有多家選礦廠處理澳大利亞鋰輝石礦石,但由于礦石性質復雜等原因,浮選指標不甚理想。試驗以西澳某鋰輝石礦石為對象,進行了選礦試驗研究。
礦石中的有用礦物為鋰輝石和鋰云母,以鋰輝石為主,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長石等。礦石以細粒結構為主,偶見粗粒結構、包晶結構;構造為塊狀構造和浸染狀構造。鋰輝石呈他形粒狀晶體產出,與石英、長石等脈石礦物共生緊密,相互交錯,鋰輝石最大粒度為0.5 mm,最小為0.03 mm。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礦石中有回收價值的元素為Li、Ta、Nb,其他元素沒有回收利用價值。
條件試驗流程見圖1。

2.1.1 磨礦細度試驗
磨礦細度試驗的NaOH用量為1 200 g/t,Ty為1 600 g/t,CaCl2為300 g/t,試驗結果見表2。
表2表明:隨著磨礦細度的提高,脫泥量增大,鋰粗精礦Li2O品位下降,Li2O回收率先升后降;當磨礦細度為-0.105 mm占70%時,鋰粗精礦Li2O品位和回收率最高。因此,確定后續條件試驗的磨礦細度為-0.105 mm占70%。
2.1.2 不脫泥對浮選指標的影響
不脫泥對浮選指標影響試驗的磨礦細度為-0.105 mm占70%,NaOH用量為1 200 g/t,Ty為1 600 g/t,CaCl2為300 g/t,試驗結果見表3。


比較表2、表3可看出:脫泥后的浮選鋰粗精礦Li2O品位和回收率相對不脫泥情況下的鋰粗精礦Li2O品位和回收率都較好,可見脫泥有利于鋰輝石的回收。
2.1.3 Ty用量試驗
捕收劑Ty用量試驗的磨礦細度為-0.105 mm占70%,NaOH用量為1 200 g/t,CaCl2為300 g/t,試驗結果見表4。

表4表明:隨著Ty用量的增大,鋰粗精礦Li2O品位先維持在高位后明顯下降,Li2O回收率先升高后降低。綜合考慮,確定鋰粗選的Ty用量為1 600 g/t。
2.1.4 CaCl2用量試驗
CaCl2用量對鋰輝石的浮選指標有較大的影響,因為Ca2+不但可以活化鋰輝石而且也能夠活化石英等脈石礦物[7]。因此,確定CaCl2的用量具有較大的意義。CaCl2用量試驗的磨礦細度為-0.105 mm占70%,Ty用量為1 600 g/t,NaOH為1 200 g/t,試驗結果見表5。

表5表明:隨著CaCl2用量的增大,鋰粗精礦Li2O品位和回收率均先上升后下降,品位和回收率指標的高點在CaCl2用量為200 g/t時。因此,確定鋰粗選的 CaCl2用量為 200 g/t。
2.1.5 油酸鈉用量試驗
為了獲得更好的鋰精礦指標,在確定了Ty用量為1 600 g/t的情況下,研究了輔助捕收劑油酸鈉用量對鋰輝石浮選的影響。油酸鈉用量試驗的磨礦細度為-0.105 mm占70%,Ty用量為1 600 g/t,CaCl2為200 g/t,NaOH為1 200 g/t,試驗結果見表6。

表6表明:隨著油酸鈉用量的增加,鋰粗精礦Li2O品位和回收率均先升高后降低,品位和回收率指標的高點在油酸鈉用量為400 g/t時。因此,確定鋰粗選的油酸鈉用量為400 g/t。
2.1.6 NaOH用量試驗
NaOH作為礦漿pH調整劑,對鋰輝石的表面有擦洗作用。有研究表明,添加NaOH有利于鋰輝石的回收[8]。NaOH用量試驗的磨礦細度為-0.105 mm占70%,Ty用量為1 600 g/t,CaCl2為200 g/t,油酸鈉為400 g/t,試驗結果見表7。
表7表明:隨著NaOH用量的增大,鋰粗精礦Li2O品位和回收率先升高后降低,品位和回收率指標的高點在NaOH用量為1 200 g/t時。因此,確定NaOH的用量為1 200 g/t。

在條件試驗及前期探索試驗基礎上進行了開路試驗,試驗流程見圖2,結果見表8。


表8表明:礦石采用圖2所示的流程處理,可獲得Li2O品位為5.13%、回收率為58.11%的鋰精礦。
在開路試驗基礎上進行了閉路試驗,試驗流程見圖3,結果見表9。
表9表明:采用圖3所示的閉路流程處理鋰礦石,獲得了Li2O品位為5.52%、回收率達70.90%的鋰精礦。
(1)西澳某鋰輝石礦石Li2O品位為1.22%,有用礦物為鋰輝石和鋰云母,以鋰輝石為主,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長石等。礦石以細粒結構為主,偶見粗粒結構、包晶結構;構造為塊狀構造和浸染狀構造。鋰輝石呈他形粒狀晶體產出,與石英、長石等脈石礦物共生緊密,相互交錯,鋰輝石最大粒度為0.5 mm,最小為0.03 mm。
(2)礦石在磨礦細度為-0.105 mm占70%的情況下,機械脫泥后以Ty+油酸鈉為組合捕收劑,Na2CO3和NaOH為調整劑,CaCl2為鋰輝石的活化劑,采用1粗2精2掃、中礦順序返回流程處理,可獲得Li2O品位為5.52%、回收率達70.90%的鋰精礦,較好地實現了鋰輝石的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