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喜慶 劉天宇 岳 濤
(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礦山尾礦廢水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微細礦物顆粒(礦泥),這些來自礦物加工過程中的礦泥具有粒度微細、動量小、表面荷電等不利于澄清的特點[1],從而導致尾礦廢水自凈能力差,較難高效地自然澄清[2],影響了廢水的循環利用和排放。因而,對難澄清礦山廢水開展高效澄清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了改善含微細粒固體顆粒的選礦廢水的澄清效果,國內外學者除在促絮凝藥劑的研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3-8],還有學者引入了磁電力場[9-10]等。有別于絮凝劑絮凝,磁種絮凝是以添加的強磁性粒子為物理藥劑,使礦物微粒或其絮團吸附到強磁性粒子表面,從而促使礦物微粒發生磁團聚或提高絮團的緊密度,然后進行再分離的技術[11]。
傳統的磁種絮凝存在著磁種用量大(2~10 g/L),絮凝澄清效果不佳等限制性特點[12-14]。筆者等[15-16]公開了一種在低磁場(0~39.81 kA/m)預磁條件下的磁性粒子與大分子絮凝劑相結合的協同絮凝新技術(MSS及 MSC),該技術主要通過微細粒(0.1~2 μm)磁種在大分子有機絮凝劑(如聚丙烯酰胺、淀粉等)與微細粒礦物顆粒之間的橋吸附作用,及磁種對礦物顆粒的磁吸引作用,在低強度的背景預磁場中實現對礦物顆粒的復合聚團,從而高效、低耗(磁種用量10~100 mg/L)、低成本地實現尾礦廢水的絮凝澄清。
試驗對某鐵礦山含微細粒(-15 μm占99%)礦泥的尾礦廢水,采用無機混凝劑聚合氯化鋁(PAC)或聚合硫酸鐵(PFS)、有機助凝劑聚丙烯酰胺和磁種體系進行了澄清效果研究,并對澄清機理進行了分析。
試驗用鐵尾礦的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赤鐵礦等;濃度為20 g/L的礦漿濁度為2 200 NTU,在1 000 mL量筒中自然沉降5 min后,礦漿在900 mL刻度處的濁度為780 NTU。
磁種為高純天然磁鐵礦石,經磨礦、篩分得到粒度分布為-15、15~29、29~37、37~74 μm的顆粒。
無機混凝劑為PAC和PFS,配制成濃度為50 g/L的溶液供試驗用。
助凝劑為聚丙烯酰胺(PAM),分別有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C2H3CONH2)n(C2H3COONa)m)、陽離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C2H3CONHCH2N(CH3)2)n)和非離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CH2CHCONH2)n),分子量皆為800萬左右,配制成濃度為0.4 g/L的溶液供試驗用。
(1)澄清試驗。取20 g鐵礦尾礦于1 L的燒杯中,加入約950 mL水后加入一定量、一定粒度的磁種,快速(500 r/min)攪拌3 min后加入一定量的混凝劑PAC或PFS并繼續攪拌3 min,加入一定量的助凝劑PAM并定容為1 L后再慢速(300 r/min)攪拌1 min,并迅速倒入1 000 mL的量筒中,沉降一定時間后用移液管在900 mL刻度處取20 mL水樣于測試瓶中,用WGZ-200S型濁度儀測其濁度。
(2)激光粒度分析。使用馬爾文Mas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儀分別檢測各條件下絮團的粒度,以觀測絮凝前后粒度的變化情況。
(3)紅外光譜分析。將磁種、赤鐵礦純礦物分別置于瑪瑙研缽中研磨至-2 μm,分別置于濃度為0.4 g/L的聚丙烯酰胺溶液中作用10 min后進行離心分離,并在常溫下晾干,最后將所制樣品用750-FTIR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進行分析。
3.1.1 不同混凝劑澄清效果對比試驗
無機混凝劑的水解產物具有壓縮雙電層、中和膠體電荷等能力,可以有效促進懸浮物等凝聚、沉降[17]。不同混凝劑澄清效果對比試驗僅添加混凝劑,室溫下結束攪拌后澄清20 min,試驗結果見圖1。

由圖1可以看出,PFS和PAC的最佳投加量分別為1 000 mg/L和750 mg/L,PAC的澄清效果好于PFS。PFS和PAC的投加量不宜過大,這是因為投加量過大,礦物顆粒表面活性降低,會發生再穩現象,形成無吸附部位的穩定顆粒[18],從而導致混凝效果變差。因此,后續試驗以PAC為混凝劑。
3.1.2 助凝劑種類與投加量對澄清效果的影響
在PAC投加量為750 mg/L的情況下比較了助凝劑APAM、CPAM、NPAM投加量對尾礦漿澄清效果的影響,試驗的澄清時間為20 min,結果見圖2。

由圖2可以看出,投加助凝劑有助于尾礦漿的澄清,3種助凝劑均存在最佳投加量,APAM、CPAM、NPAM的最佳投加量分別為0.2、0.5、0.7 mg/L;助凝劑投加過量不利于尾礦漿的澄清,這是因為投加過量的助凝劑聚丙烯酰胺會形成膠體保護[19-20],聚合物分子間受到壓縮變形而具有排斥勢能,導致分子間的分散穩定,澄清效果變差。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的效果優于其他2種類型助凝劑,這可能是因為APAM與PAC產生了協同作用[21]。因此,后續試驗的APAM投加量為0.2 mg/L,對應的尾礦漿上清液濁度為27.8 NTU。
3.1.3 磁種強化混凝劑與助凝劑的澄清效果
控制PAC投加量為750 mg/L,APAM投加量為0.2 mg/L,添加不同粒度的磁種2 g/L進行澄清試驗,考察其對澄清效果的影響,不同澄清時間下的澄清效果見圖3。

由圖3可以看出,在PAC與PAM用量最佳時繼續投加磁種,依舊可以降低尾礦漿的濁度,說明磁種的投加有利于尾礦漿的澄清。隨著磁種粒度的下降,澄清效果越來越好,一方面因為,相同量的磁種,粒度越小,顆粒數越多、比表面積越大,與膠體絮團碰撞幾率也越大,更有利于磁性絮團的形成,從而加速沉降;另一方面,對于粒度較大的磁種,其沉降速度較快,還未來得及與膠體絮團發生充分吸附就自己沉淀下來。綜合考慮,確定后續試驗選用15~0 μm磁種。
3.1.4 磁種投加量對澄清效果的影響
在PAC的投加量為750 mg/L,APAM的投加量為0.2 mg/L,磁種粒度為15~0 μm,澄清時間為20 min情況下,考察了磁種投加量對澄清效果的影響,結果見圖4。
由圖4可以看出,隨著磁種投加量的增大,尾礦漿上清液的濁度先下降后上升,磁種投加量為2.5 g/L時的濁度最低,為15.7 NTU。隨著磁種投加量的增大,水體中磁種與膠體絮團碰撞、吸附的機會增大,更容易形成磁絮體;但當磁種投加過量時,過多的磁種不但不能有效地與膠體微粒等結合,反而會影響絮凝劑對尾礦顆粒的吸附,使得澄清效果變差。

為了確定PAC、APAM、磁種的交互影響,在上述單因子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正交試驗。
3.2.1 正交試驗水平安排
確定的3因素分別為PAC(A)、APAM(B)、磁種(C),正交試驗因素水平安排見表1。

3.2.2 正交試驗結果
根據因素水平安排,按正交表L9(34)進行正交試驗,結果見表2,表2中數據的極差分析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根據各因素的極差大小排序得到各影響因素的顯著性排序為PAC投加量>APAM投加量>磁種投加量,各因素的優化組合為A2B3C3,對應的最佳水平為PAC投加量為750 mg/L,APAM投加量為0.3 mg/L,磁種投加量為3 g/L。
由于A2B3C3組合不在表2中,因此按此最優組合進行了驗證試驗,結果測得尾礦漿上清液的濁度為11.2 NTU,優于單因子試驗和正交試驗表中的濁度值。
3.3.1 磁種對絮凝體粒度的影響
為探究磁種的加入對絮凝體粒度的影響,對各澄清過程中絮凝體的粒度進行了測試,結果見圖5。

由圖5可以看出,尾礦漿中固體懸浮物粒度分布較為分散;投加PAC后粒度明顯向粗粒級集中,且粒度范圍明顯變窄,-10 μm粒級(微粒)因吸附體積分數極低,表明混凝效果明顯;繼續投加APAM,粒度仍有向粗粒級偏移的趨勢;投加磁種后,粒度更進一步向粗粒級集中,+100 μm粒級體積分數明顯增加。說明磁種的投加可有效增大絮凝體的粒度,從而強化澄清效果。這是因為磁種粒子表面有較高的磁場梯度,因而磁種粒子與礦物粒子間具有作用距離較長的磁性作用勢能,有助于磁種粒子與礦物顆粒吸附形成磁絮體[22]。
3.3.2 紅外光譜分析
對磁種強化礦漿澄清的機理進一步探索,將磁種、赤鐵礦純礦物與APAM作用前后的樣品進行紅外光譜分析,結果見圖6。
由圖6可以看出,磁種與APAM作用后,3 324 cm-1處產生了—NH2的特征吸收峰;1 124 cm-1處產生了C—N的特征吸收峰;赤鐵礦與APAM作用后,1 546 cm-1處產生了—COO-的特征峰,說明APAM與磁種和赤鐵礦均發生了化學吸附,APAM起到吸附架橋作用,加上磁種的磁絮凝作用,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形成的絮團大而穩定,有助于尾礦水的澄清。

(1)在磁混凝體系中,對尾礦上清液濁度影響顯著性的順序為PAC投加量>APAM投加量>磁種投加量。在PAC投加量為750 mg/L,APAM投加量為0.3 mg/L,磁種投加量為3 g/L條件下,尾礦漿上清液的濁度為11.2 NTU。
(2)在尾礦漿中依次添加PAC、APAM和磁種,礦漿中開始形成絮團,且絮凝體的粒度逐漸增大。
(3)APAM與磁種和赤鐵礦均能發生化學吸附,這種橋吸附作用促進了絮團的形成,有利于絮團的穩定;磁種與APAM對尾礦漿的協同強化澄清主要是磁種的磁絮凝和APAM的橋聯吸附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