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經》郭師緒

我那時候因為年輕,再加上出國上學,對家里的照顧很少。知道父親去世后我才意識到,作為子女,我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對自己的打擊還是挺大的。”
“第二件事情是在父親病重期間,找陪護非常難,找不到合適的,這個對我觸動非常大。第三個件事是,我孩子從2003年出生,到2005年的時候用了12個保姆。這個期間存在了很多問題,有一些是服務質量問題,有些是服務人員干得時間不長。他們普遍沒有把這個行業當成他們終身的職業,同時,在找的過程中還打114,看報紙的夾縫等,過程中也挺難。”
“基于這些點,我下了很大的決心,決定出來做針對家庭的服務。”當時的傅彥生,一門心思想,怎樣才能做到讓天下家庭后顧無憂。“解決家里的一些難題,替兒女盡孝、替父母養育孩子。”
“我從97年開始做互聯網,算是中國最早接觸互聯網的那批人。互聯網是一個手段,互聯網應該用于什么行業,也是我在思索的事情。當時我就開始想,能不能用互聯網改變這個傳統行業。”傅彥生回想起2005年剛辭職那會兒的心態。
既然要做這件事,傅彥生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到底家政行業的未來有沒有大的發展,因為那時候的傅彥生畢竟是在北京市中心有房子,在大型國企里面也有一定的職位。
放棄原有的一切,踏入一個全新的行業,確實需要勇氣。“情懷是必須得有的,但是既然出來要做這個事業,那必須要考慮未來這個行業有沒有一個很大的空間、前景、發展,都要考慮。”傅彥生說道。
“一是家政行業痛點明顯;二是家政服務業的體量巨大,是個有著萬億規模的市場。因此他最早的設想就是搭建一個互聯網和電話平臺來提供家政服務,解決家政服務業的信息閉塞問題。”傅彥生道出了他的分析結果。
“那時候我就分析了,用不了多久,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就老了,當他們老了的時候,很多的獨生子女不會跟父母在同一個城市,甚至不在同一個國家,這些,必須得有一個專業的公司去做這個事情,養老完全依靠國家也不太可能。而且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快過去了,人口紅利過去之后,我認為會造成一大需求一大問題,一大需求就是,可能要放開獨生子女的政策。一大問題就是,人口紅利過去了,誰來做這個行業的一個服務者。這些都是擺在那個時候的問題。”
因為情懷,又有對這個行業的深入分析,傅彥生堅信家政行業未來的發展是比較大的,開始下決心出來做這個事。
說做就做,傅彥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專業。“當時我是搭建了一個平臺,有呼叫中心,有互聯網的模式,那時候首先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也就是說那么多的人在這,那么多的需求,沒有一個有效的手段把他們銜接起來,所以當時我們在做的這種方式,那時候的訂單量也是蠻大的。”
2006年,互聯網“擁抱”傳統家政行業,誕生了全國第一個家政服務平臺—95081。“95081諧音是‘叫我來幫您’。”傅彥生說。
一把絡腮胡子,把傅彥生藝術家般狂放不羈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正如藝術家精心打造自己的作品一樣,傅彥生開始精雕細琢自己的“作品”。
傅彥生對自己和團隊的要求是極其嚴格的。此前互聯網圈內某些公司的“996”工作制曾引發熱議,傅彥生制定的則是更為夸張的“8107”工作制,早上8點上班,晚上10點下班,一周7天。自己堅持帶頭,以身作則。“服務業有它的特性,周末放假反而是最忙的時候。當然家里有事還得去辦,請假還是有彈性的。現在團隊已經形成了習慣,沒特殊情況都來公司。8107很辛苦,但是團隊和個人都有了很好的發展,所以也很值得。”傅彥生說道。
創業不是一帆風順,漸漸地,傅彥生開始發現阻礙行業發展的問題。“我發現了兩個比較大的問題,一個是服務質量很難把控。因為當時我們的模式是C2B、B2C,就是客戶找我們,我們再給家政公司,家政公司再對服務人員,這個環節比較長,造成這個過程中服務質量很難把控。二是財務追溯比較難。很多的家政公司,都不規范,特別是財務,因為那個時候的支付手段不太發達,最多的時候我們跟9600多家加盟商打交道的過程中,資金的收付是個非常大的問題,而且很多的家政公司都是夫妻店,很多都沒有賬的概念,收了錢放抽屜,用錢從抽屜拿。”
傅彥生開始意識到,財務追溯難的話,這種方式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傅彥生開始向第二個階段探索就是“在平臺的基礎上再深入地抓培訓、建學校。現在我們已經建了百余個培訓學校。這樣的話,能把基礎的服務質量把控好。我們也逐步建了一些實體店,也就是說把原來C2B、B2C的局面變成了C2B了,不再是一個單獨的服務平臺了,所有的服務人員都變成了我們自己的培訓人了,這樣的話,就對一些服務質量可把控,而且對于簽一些訂單,每個訂單我們都知道,怎么簽的,誰去服務的,服務質量怎么樣,客戶那邊的一些情況和反饋,我們都能了解,把加盟商也給砍掉了。”
公司終于按照自己的設想有條不紊地運營下去,傅彥生終于實現了當初“替兒女盡孝、替父母養育孩子”的創業初衷。然而,追求完美的傅彥生,并不滿足于提供服務,他開始設想如何更深入地圍繞家庭,解決家里的衣食住等問題。
“第三個階段就是逐步從平臺的角度變成了C2C。也就是說,我們把服務質量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可控一些。當客戶需要什么樣的服務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直接給他去找了。同時呢,我們推出了家庭整體解決方案,就是不管家里是有老人還是小孩,家里吃的用的給一個整體解決方案,讓家庭提的需求不明顯、不明確的時候,我們幫他分析需要什么樣的人、什么產品,真正給他一個解決方案這樣的一個方式。”
傅彥生開始向他的“讓天下家庭后顧無憂”目標進軍。
服務有了,模式也成立了,傅彥生又開始琢磨,“如何才能讓家家戶戶都能用得起這些服務呢?”
讓天下家庭后顧無憂的前提,首先得讓天下家庭用得起他們的服務。經過深思熟慮,傅彥生決定推了一個顛覆整個行業的策略——免除客戶的中介費和服務人員的管理費。
傅彥生的“雙免政策”在家政行業引發不小震動。因為傳統的家政公司基本是把收取中介費和管理費作為一個贏利點。傅彥生指出,此舉類似360當初推出免費殺毒,是動了家政行業的奶酪。
“我最初提出雙免策略時還擔心同行會不會大量罵我,讓大家沒飯吃了。后來和行業內的企業交流,大家還是很理解我,當然也有一些小企業有過激一點的語言,但是我很能理解。”
傅彥生的“雙免政策”把家政行業傳統模式全打散,在行業產生的影響很大。“有三個比較大的好處,一是,服務質量有把控。第二,服務人員也把這個行業作為他終身的職業。當把這個工作當成一種職業的時候,對自己的約束就會加強,也會學習,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會按照職業化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三是,對于雇主而言,既然不收中介費了,那就更愿意找正規的機構,因為這樣用著放心,有保障。對家政服務人員也一樣,既然能找到組織,有自我提高機會,有人身的保障,能夠替我說話,自然而然也愿意找這樣的機構。”
傅彥生認為,當整個家政行業標準建立起來后,國內有更多的家政人員供給,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服務,整個行業才能走向正規化,未來才能規模化,家政行業才可能誕生互聯網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