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



Q:劉臺長,你曾經兼任市文聯主席多年。請問:十九大后,你如何理解新時代新文藝的精神實質?
A: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凝聚著時代變革的精神創造。黨的十九大為新時代新文藝擎畫了嶄新的圖景,激勵著每一位文藝工作者自覺用初心喚起擔當,用激情抒寫故事,用智慧潤澤心靈。我在擔任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時,曾兼任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5年。在現職崗位上,作為文藝界的一名老兵,我將秉持“政治家辦臺”的理念,以電波揚正氣,以熒屏傳佳話,始終做到“三講三堅”,即講品位,堅定文化自信;講格調,堅守藝術理想;講責任,堅持正確導向。
Q:紹興作為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打造和提升廣電文化過程中有何具體表現?
A:紹興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為此,一方面,我們將越文化當作紹興廣電最具發展價值的資產。這座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的越都古城,其豐厚的人文價值是紹興廣電節目中最耀眼的元素。歷時6年的《我們的節日》系列專題活動,以電視專題片形式,將文化名人、古越風情、水鄉社戲等各種充滿越文化基因和節日氣息精巧地藕合與銜接,堪稱一場傳承文脈、格調高雅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清新唯美、賞心悅目的藝術之行。另一方面,我們也將越文化視為紹興廣電最具特色優勢的名片。近年來,紹興廣電做精做優做響分別賡續33屆的“中國蘭亭書法節”和23屆的“紹興黃酒節”等直播場景,將越文化作為創意靈魂帶到熒屏上,直播以震撼的視覺沖擊、獨到的藝術魅力、鮮明的文化特色贏得海內外觀眾的喝彩。同時,我們堅持打造個性化標簽,相繼推出《陽明家園》《文化紹興·名人面對面》《紹興水故事》等一批彰顯越文化特色的走心節目,讓受眾有看點、有亮點、有興奮點,并大力助推紹興城市知名度、美譽度的持續提升。
Q:在文化產業日益顯示其多元競爭的局面下,紹興的品牌優勢是什么?
A:文化作為一種基因、血脈和傳統,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影響廣泛而深遠。紹興的品牌優勢,就在于文化。紹興未來將以怎樣的名城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紹興廣電如何利用豐厚的文化資源更好地宣傳推介紹興,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如何推動紹興文化與旅游融合互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這些都是紹興廣電的責任擔當。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紹興廣電的獨特優勢,提升品質,融合創新,更加貼近受眾,
劉孟達 簡介
劉孟達漢族,研究生學歷,高級編輯。筆名南山半樵。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研究方向:媒體經營與管理。
80年代中期大學畢業并留校任教,后調入市級機關工作至今。曾任紹興市政府辦公室處長、市委政研室(農辦)副主任、市委黨校副校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兼文聯主席?,F任紹興廣播電視總臺臺長、黨委書記,紹興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區域文化、傳媒管理等。已出版《紹興模式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新空間》《越地經濟文化論》《堅守與突圍》等學術專著10余部及文化散文《蠡城物語》,在省級及以上核心刊物發表論文80余篇。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上海財經大學碩士生導師(兼)。曾榮獲第25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合作)、浙江省第14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學術進步獎等。2017年被中國廣播電視產業聯盟評為“2016-2017年度媒體融合創新發展年度創新人物”。更加強化互動,全市域、全媒體、全景式地挖掘、宣傳和弘揚越文化,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與新時代如火如荼的改革發展場景相契合,創作出更多高品位、有溫度、接地氣的視聽佳作;同時,依托智慧廣電平臺,努力將紹興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強勢。
Q:你作為一個典型的文化人、一個作家,是如何將文學元系轉換為影視形態的?
A:確切的說,我是一個純粹的文化人,而不是作家,也無意當作家,但的確喜愛文學。如果文學是傳說中的上帝,那么,我愿意將她作為一種信仰。在視聽文化流行的當下,文學通過借助影視的力量,贏得擴展機會;而影視汲取文學的能量,提高了審美品位。作為一個生于斯長于斯、長期浸潤在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文化人,我始終相信真正讓影視藝術傳承不息的是它的文化內涵,這才是影視藝術最內在的血脈。為此,我竭力推動將文學元系轉換為影視形態,尤其注重紹興歷史文化題材的轉換。近三年來,紹興臺參與投資拍攝的影視作品有:紹興籍著名作家海飛的小說《花雕》改編的45集電視連續劇《花紅花火》(榮獲浙江省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由著名導演肖風、金雞獎最佳編劇程曉玲聯袂打造的抗戰電影《蘭亭》以及即將上映的《酒的味道》,榮獲“第二屆浙江青年電影節”優秀推介作品的動漫電影《少年師爺之大禹寶藏》。此外,還創作并播出了《越地茶韻》(榮獲第十七屆全國電視外宣“彩橋獎”一等獎)、《文化使者周令飛》(榮獲浙江省廣播電視文藝獎專題片三等獎)、《最后的猴眺》(榮獲中國電視“星光獎”提名獎、浙江省廣播影視文藝獎一等獎),以及宣傳形象片《尋夢·紹興》等一批電視紀錄片。
Q:廣播電視產業和文化產業的品牌競爭,如何避免過度消費文化資源?
A:文化產業的支撐點在于文化品牌,因為它是文化的經濟價值與精神價值的雙重凝聚,有著無形資產的豐富含金量。但是,城市臺不可能像央視、省級衛視一樣拼資源、拼資金、拼人才,而必須以服務中心為宗旨、以社會效益為首位、以輕資產智慧化為向度,憑借有限資源要素釋放出最大的產業能量。2014年11月,我臺剝離原有的可經營性資產,成立廣電傳媒集團,成為浙江省唯一一家產業類廣電集團。我們發揮媒體品牌優勢,大膽引進民營資本,相繼成立了十多家混合所有制企業。經過兩三年的整合培育,從分蘗期進入收獲期,發展態勢良好。比如,集團麾下的“老爸老媽服務公司”,以廣電《生活周報》為媒體平臺,成立藝術、金融、健康管理等七大中心,智慧養老產業正在茁壯成長。與上市公司美盛文化合資成立的“廣電星學院”在開展日常培訓的同時,借助我臺少兒欄目《小蘭花》,啟動“少兒新聞進校園”項目,培訓市場逐漸趨旺。以舉辦“2017紹興首屆國際馬拉松”為契機,與“廈門文廣”成立合資公司,當年服務運營“越馬”實現盈利。參股紹興市智慧城市集團有限公司,重組廣電工程公司,致力打造“智慧廣電”,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
Q:以反映地方特色為主的紹興廣電自主創新節目樣式有哪些?
A:名城紹興是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東方水城”,文化底蘊極為深厚;而一個城市的文化魅力是這個城市臺廣電節目的靈魂。為此,近年來,紹興臺在創新自主節目樣式中,依托獨特的文化優勢,打造了一批贏得受眾普遍喜愛的品牌節目。一是設置專題專欄。紹興是我國著名的“戲曲之鄉”,擁有越劇、紹劇、新昌調腔三大劇種和蓮花落、平湖調等地方曲藝。在文化影視頻道常設《蓮花劇場》,傳播戲曲文化,展示群文魅力;增設《文化紹興·名人面對面》,關注文藝動態,訪談文藝大咖。在公共頻道開設《師爺說新聞》和《師母來哉》等方言欄目,講述市井故事,展顯人生百態。在新聞綜合頻道開設兩檔周播欄目《紀錄紹興》和《紹興水故事》。二是記錄精彩影像。近年來,紹興臺全程參與魯迅文化基金會發起的“大師對話”活動,以魯迅與世界文豪對話為載體,先后走進法國雨果的故鄉、俄羅斯列夫·托爾斯泰的故鄉、印度泰戈爾的故鄉、日本夏目漱石的故鄉等,引發名城之間的文化共鳴。期間,所攝制的專題片在多家境外電視臺展播,推動紹興與世界對接。
Q:在到人民中去,文藝為人民服務方面,紹興廣播電視臺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
A:山高路遠,擋不住廣電人“到人民中去”的腳步;疾風暴雨,沖不淡廣電人“為人民服務”的激情。近年來,紹興臺打出了一組“為民·惠民”的組合拳。一是以“節·會”為紐帶,共享文藝。我臺已連續四年舉辦以“我們和你在一起”為主題的紹興觀眾聽眾節,內容精彩紛呈。開幕式與“體育休閑”“健康養老”等產業博覽會相呼應。每年策劃20多個有品位接地氣的演藝活動,深入廣場、農村、社區演出,與數十萬受眾共享視聽大餐。二是以“舞臺”為載體,奉獻真情。紹興臺(集團)麾下的“老爸老媽服務公司”成立老爸老媽藝術團,700多團員覆蓋主城區所有街道,僅去年承辦“百姓大舞臺、社區天天樂”公益性演藝活動就有800多場,被廣大市民稱為“新時代·新社戲”,入選2017年浙江省基層宣傳思想文化“三貼近”優秀案例。三是以“活動”為品牌,彰顯魅力。每年策劃并承辦全市少兒科技春晚、慶祝教師節、“我們的村晚”等20多場大型慶典活動,以視聽品牌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Q:《蠡城物語》是你近期寫的一本有關紹興本土題材的文化散文集,深受廣大讀者的好評。請問,這些內容在廣播電視上也有表現嗎?
A:是的。這本散文集分為“文脈流韻”和“藝苑凝暉”兩部分,是我花4年業余時間寫成的。這些吟唱蠡城紹興的“物語”,主要來自“走讀文化景觀”“品賞文藝作品”的感悟與心得。而所有這些,都源自我30多年來對生我養我的故鄉紹興那份沉甸甸的文化情懷。這本散文集的部分內容已陸續在我臺廣播電視等專業播出平臺全媒體呈現。從去年5月開始,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半樵心語”上首次亮相,甫一推送,便吸引了大批“粉絲”,至今已推送38期。從8月開始,在紹興音樂戲曲廣播推出《紹興悅讀》“半樵心語”欄目。隨后,在廣電報《生活周刊》“城市城事·越地人文”上刊發。10月,又在新聞綜合頻道播出了10集電視散文《半樵心語》。
Q:“魯迅文學獎”是國家文化品牌的彰顯,中國作協將該獎項落戶魯迅故鄉紹興,至今已舉辦了兩屆。你曾經作為承辦這一重大活動的參與者,有什么值得反思的地方?
A:魯迅文學獎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之一。2007年,中國作協確定魯迅故里紹興為魯迅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至今已舉辦了第四、第五兩屆。2010年我參與了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的會務工作,整個頒獎典禮突出魯迅、體現紹興、彰顯文學。當時,我身臨其境,久難忘懷。其實,說“永久”頒獎地,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2014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就沒有到紹興舉行。這里,至少有兩點值得反思:一是更加珍惜榮耀與品位。中國作協將紹興列為魯迅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這是紹興的一種榮耀和品位,更是紹興人民的期盼和責任。在家門口,500萬魯迅故鄉人民能夠與傳承發揚魯迅精神的頂級作家們齊聚一堂,緬懷魯迅生平,感悟時代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為此,作為共同主辦方的紹興市政府及承辦單位要以主人翁的姿態,像當年“跑步(部)進廳”爭取項目那樣,主動與中國作協溝通聯絡,無縫對接,傾力而為。二是更加注重策劃與創新。第五屆頒獎典禮最有創意的是“入場儀式”,在典禮場館外布置了一條充滿紹興獨特文化元素的“星光大道”,在其兩側將以往四屆的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集中陳列展示。與會嘉賓和獲獎作家行走其間,不僅能夠回顧經典,還能領略到魯迅故鄉的民俗風情。如果每隔4年評委、獲獎作家來紹興,從場館布局、議程設置到舞臺設計,都必須周密策劃,精心創意,突破老套路,避免同質化。否則,紹興作為魯迅故里的聲譽和吸引力就會打折扣,“永久頒獎地”也必然會曇花一現。
Q:最后,請談談紹興廣播電視的未來發展前景。
A:廣電媒體生態是以用戶數據為核心、多元產品為基礎、多個終端為平臺、深度服務為延伸的全新的開放、共享、智能化的系統。當前,廣電媒體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這是傳統主流媒體融合發展、轉型提升的必經之路。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紹興臺將以提升品質為目標,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扎實的作風,緊盯“品質傳媒、活力集團、幸福廣電”發展愿景,繼續實施“本土化、新媒體、多元化”三大戰略,以互聯網思維再造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和采編流程,以用戶至上理念創新傳播業態,著力建設新型主流媒體。從培養政治定力、職業操守和精神風貌入手,建設高素質的員工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