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定碧
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一段時間后,會感到生物學習內容多、節奏快、要求高等,從而對高中生物學習產生一種畏懼、退縮心理,常常有力不從心、無所適從感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學習心理斷裂、斷層,究其根本而言,在于初高中生物教學沒有有效地銜接與連貫。基于此,在初高中生物教學尤其是初三和高一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承前啟后、承上啟下,注重生物知識的“銜接與連貫”,從而對學生生物學習進行積極的心理按摩,促進學生生物學習自然過渡與轉型。
一、通過“銜接與連貫”,讓教學內容無縫對接
教學內容的差異是初高中生物教學的主要差異。初中生物內容許多需要識記,而高中生物內容則更多地需要理解。同時,初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不僅存在差異,也存在著緊密關聯。通過“銜接與連貫”,讓教學內容無縫對接,可以減緩學生學習坡度,增強學生生物學習適應性。
比如,“顯微鏡的使用”這一知識,初中階段更多的是要求學生了解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作用以及低倍顯微鏡使用等;而高中階段則主要是顯微鏡使用,用以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質壁分離等生命活動現象。盡管看起來初高中顯微鏡使用完全基于不同背景,有著不同使用重點和使用要求,但學生在高中運用顯微鏡進行細胞觀察時,是遵循著由低倍到高倍的順序來觀察的。如果學生在初中沒有學會顯微鏡低倍使用要領,基本操作不到位,那么毫無疑問,學生同樣也不能較好地掌握高中顯微鏡使用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初高中顯微鏡使用要求、操作方法、程序等學習是一以貫之的。初高中顯微鏡使用知識是一個整體性知識,只是在不同學段有著不同安排、要求等。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具體學情作出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式的安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教學內容的無縫對接。讓學生學有所依、學有所循。
二、通過“銜接與連貫”,讓思維方式巧妙融合
如前所述,初中生物學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淺顯、直觀,因而學生生物思維跨度相對較小,逆向、發散性等思維比較少,學生的生物學習方式主要依賴于經驗記憶,輔之以理解;而高中生物學內容比較抽象、復雜,學生主要的生物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是理解、想象,輔之以記憶。這是二者的主要差異。正因為如此,許多教師一直沒有意識到轉變學生思維方式,學生仍然停留在原先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上。教學中,教師同樣要注重不同思維方式的融合。
比如對于“光合作用”這一知識,初中生物側重于讓學生記憶光合作用原料、產物等,從而形成光合作用總反應式;而高中階段需要對光合作用進行系統研究,要求學生探究光合膜、吸收光譜、光合作用詳細反應式、光合色素對光能吸收和利用、光反應、碳反應過程、環境因素影響光合速率等過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思維方式發展和提升,初中生思維主要是實踐思維,通過兩個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以及“光合作用能產生氧氣”,讓學生認識總反應式;而高中生思維主要是理論思維,即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不僅要讓學生深度理解光反應、暗反應,而且要求學生能夠深度理解二者聯系與區別。通過對光合作用影響因素的綜合分析,引導學生認識生物局部與整體的聯系,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三、通過“銜接與連貫”,讓教學空白豐富生動
如上所述,初中生生物學習依賴性較強,自主性相對而言較弱,而高中生生物學習逐漸擺脫了依賴性,獨立性、自主性逐漸彰顯出來。正因為如此,教師教學跨度通常較大,常常存在著許多教學空白,尤其體現在初中生物與高中生物知識之間。通過“銜接與連貫”,能夠讓教學空白有效填充、豐富生動。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問題意識,這是讓學生填補知識空白之關鍵。
對于初高中內容的間斷點,教師可以采用鋪路搭橋的策略。針對具體問題,激發學生的已有認知,低起點、緩步子,將“錨”拋于學生生物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以便讓學生生物學習能夠拾級而上。
生物教學,最為重要的是解決學生“學什么”、“怎樣學”以及“學到怎樣的程度”等問題。通過“銜接與連貫”初高中生物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生物學習興趣,增進學生生物學習信心。
四、通過“銜接與連貫”,讓學生學習更有實效
通過“銜接與連貫教學”,應該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時效。如今我國的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的思想理念也在不斷地進步,人們對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在我國,生物的地位越來越高,因為生物能夠帶領學生認識自然,認識世界,高中是學生學習生物十分關鍵的時期,因此,一個好的教學能夠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增加學生學習的時效性。
如今,初高中生對生物的學習對與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很多學生在提到生物的時候都會面露難色,因為生物學習對于他們來說有很大的難度,出現這種情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夠完善,以至于讓學生將生物學習列入難學的項目之一。教師應該在初高中的生物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生物知識,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帶來挑戰,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增加學習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云陽縣水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