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參與性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是一種極力強調個人意圖的行為。將參與性設計以全新的視角引入到以自然資源、歷史發展等超出歷史文物范疇的專題性博物館展示設計中。本文通過介紹博物館展示設計的代表性案例,從空間敘事、人的移動路線等角度,分析探討了如何在專題性博物館展示設計中,通過參與性設計對展示空間與內容進行整合和詮釋,使參觀者產生探索的主動性和獨特的場所記憶的可行性與展示手段,希望以此為我國專題性博物館展示設計提供啟發性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博物館;展示設計;參與性
現代博物館的概念不僅限于歷史文物這個范疇,藏品既是指歷史文物,又可以指歷史過程的基本陳列,博物館的社會作用主要是通過陳列展覽表現出來的,有些告訴人們歷史的發展,有些給人藝術的享受,有些給人講授豐富的自然地理知識。如美國的大屠殺紀念館、中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武漢的辛亥革命博物館、上海玻璃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等專題性博物館。
參與性設計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產品設計領域,指個體參與到設計的過程中來并直接影響設計的結果,由于個體的參加而使情境發生變化,強調設計的吸引力,參與性設計的本質在于個體在設計中的重要地位。參與性展示是指通過巧妙合理地圍繞展品進行空間規劃,使人們的參與其中主動的進行探索,形成互動,并促進展示內容和人產生良性的變化。在參與性展示設計中,應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包括人的行為活動、心理需求等因素,營造一個使參觀者與空間互動的環境:人的身體在信息傳播和認知中扮演了基本角色。通過對近年來的博物館展示設計案例的分析,總結出以下參與性展示設計的表達特征:
空間敘事結構:將焦點放在人、空間結構、敘事結構之間展示設計是用空間講故事的一種方式,任何展示都是依托于空間存在的,強調博物館建筑的空間架構以及展廳與建筑空間之間的關系。位于華盛頓的美國大屠殺紀念館、辛亥革命紀念館等專題性博物館都非常敏銳的將參與性納入到了展覽中。辛亥革命博物館建筑鳥瞰成V字形,共分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結構。觀眾從室外階梯下行進入序廳,再由樓梯進入2樓,這種先下再上的參觀順序,暗示著辛亥革命曲折前進的革命歷程。常設展《共和之基——辛亥革命歷史陳列》采用拼貼敘事的方法1,結合空間構造的拼貼敘事為展示提供了指向性的故事情節,拼接構建了五個主題(晚清中國、革命原起、武昌首義、創建共和、辛亥百年),分別對應分布于三個樓層,觀眾穿過各個展廳的行程是一條不斷演進的過程,觀眾、空間結構和敘事情節共同構成了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這種空間敘事手法,強調了觀眾體驗的重要性,展示空間信息傳播的注意力轉移到人的身上,為參與性展示設計提供了基礎。
同樣,華盛頓的美國大屠殺紀念館,以展示和實物構成的空間情境為基礎,精心構建了一個“穿過展館”的旅程。它的入口位于建筑的第三層,觀眾排隊由電梯進入第四層,由一個名為“恐懼開始”的區域開始參觀,然后再沿著路線降到第二層,在這個過程中,觀眾會經過一艘“丹麥漁船”的模型——運送猶太人到達安全地帶。設計者將歷史事件中的關鍵轉折點,通過設計語言轉換到展示空間中,觀眾通過自身在空間中的前進,參與事件的發展。
展示設計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通過清晰的空間秩序,以便參觀者理解展示內容。而參與性設計的重點則是如何使觀眾參與展示過程,設計師通過不同的空間形態與展示內容的整合,構建一個故事框架與背景。
強調移動和動作,傾向于創造互動體驗,觀眾被邀請參與各種事情。
在進行分析之前,應對體驗展示的概念進行一定的區分。體驗性展示設計主要是指通過場景的營造,是觀眾產生心理感受,體驗即情感上的體驗2。參與性設計中所說的互動體驗,更加強調人與裝置結構之間的互動關系,重在于如何使觀眾通過互動裝置產生與展示空間的互動行為,提升自身的參與感,形成獨特的場所記憶。
美國大屠殺紀念館講述了一個慘痛主題的故事,人們參與其中,整座博物館成為一個由空間和實物構成的巨大展示裝置。出現在展示中的除了歷史影像資料,還開放式的陳列了實物碎片——一個裝著反抗者藏著地下報紙的生銹牛奶罐,一堆剪刀,廚房用品,觸摸體驗的力量和簡單的對日常用品的強調有助于傳達對大屠殺的恐怖,突然之間,歷史變成了現實。觀眾游走在用歷史事件和物品堆積出的真相中,既能清楚的知道現在發生著什么,曾經發生過什么,而又感受到這些與我們所有人存在著一種關聯。
不論是商業展示還是博物館展示,展示設計的基本職責就是要營造出可以在空間內與觀眾進行溝通的環境,參與性設計的一個特點就是在信息傳播的基礎上側重于室內交際的內容,觀眾被邀請參加各種事情。當觀眾應邀與展示空間發生實際互動時,他們便成了空間里表演者,任何細節的考慮都可以極大的豐富參觀者的參觀經歷。
結語
新的博物館展示以觀眾為核心,積極的創造著各種吸引人的互動學習經歷。在參與性展示中,我們強調兩點:一是突出參觀者在展示展示空間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觀眾展示空間中的參與是主動的而非被動。通過對博物館展示案例的分析,總結出參與性展示中的三個要點:人與空間敘事結構的關系、強調移動和動作。通過互動展項設計、空間氛圍、整合觀眾在空間中的參觀路線等手段,來強調參觀者在展示中的重要地位,使參觀者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的探索,以增強博物館展示的趣味性、教育性和傳播的效能。
注釋
1.[英]大衛·德尼著,英國展示設計高級教程[D]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9
2.孫丹麗,從敘事到述行談信息的傳播設計[J] 包裝工程 2017.12
參考文獻
[1]陸曉明,郭雷,李鳴宇,營造紀念氛圍 展現首義精神?——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新館)創作構思[J] 新建筑 2011.10.1
[2][英]帕姆·洛克編著,展示設計[D]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12
[3]呂濟民著,中國博物館史論[D]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艾璐(1991.1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北唐山,當前職務:研究生在讀,學歷: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展示設計)。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