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一大批才華橫溢的華裔作家在文壇涌現,他們開始贏得來自主流社會的認可。有著多文化背景的華裔作家更傾向立足于美國人的身份去追尋中國文化的淵源。與此同時,他們常常在作品中反應對少數族裔的文化身份的認同。
譚恩美是其中代表新的作家。在她的成名作《喜福會》中,譚恩美探討了文化身份認同的時刻,并且更加深入考慮少數族裔文化身份認同的問題。
本篇論文主要利用賽義德東方主義的理論作為指導,探討了《喜福會》中母親們所出現的身份危機,并試圖分析出現此類危機的根由。
關鍵詞:身份危機;母女關系;喜福會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定義身份為“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獨特的性格、感覺或者信念”。從此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身份這個概念引用有利于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自我歸屬于一個確切的種族之中。當身份出現危機時,自我的身份就成了懷疑的問題,在《喜福會》中就大量出現這種身份的碰撞。本文主要分析小說中中國母親、美國女兒們所產生的身份焦慮及原因
小說中的中國母親們是第一代美國移民,因此她們的思想觀念還是傳統中國式的,但是母親們的這種中國意識卻給她們在美國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便。首先,她們中式的生活方式在孩子們眼中被視為美國社會的局外人。其次,由于語言上的障礙,她們在社會和家庭中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她們由于已經接受一個文明的洗禮,所以對美國文化的接受與融入程度并不高。但是,當她們數年后回中國探親時,她們又會感受到有中國本土社會的隔絕,也不能很好地再融入到其中。因此她們被兩邊的文化都邊緣化。
在西方人的視野中,這些來自中國的母親們就是他者。她們信仰的是傳統中國神話。在中國文化里,金、木、水、火、土這五行與人的性格特點密切相關。李素媛認為安美“是木命:總是小心聽從別人的觀點,鮮少有自己獨特的意識”(Tan 31),書中素媛對人的五行的猜測,也證實了素媛思想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但是素媛的女兒,由于從小在美國長大,對素媛所信仰的中國神話是持懷疑態度的。她的女兒從一本心理學書上借用一些觀點來證實母親的信仰既不科學也不能被接受,她認為母親這種信念是一種無知的表現,不符合美國主流基督教的信仰觀。
母親在社會中失去他們的話語權,這反映在他們的他者。根據薩義德在《東方主義》寫到 "很少看到也沒有看過:他們被看穿了,分析了不是作為公民,甚至是人"。因為移民的中國母親來自中國,他們的血液中有東方主義的神秘感。因此,他們的女兒不可避免地傾向于表現出對母親的偏見,并將其凍結為落后。而且中國母親只能使用簡單的英語,這成為她們溝通的障礙,特別是與他們的女兒。因此,他們變得難以置信,被他們的女兒忽視。他們在美國社會成為“特殊人”。當他們失去話語權的時候,母親們會看到"女兒們在她們說中文的時候露出不耐煩地神情兒,而且認為她們講的詞不成句的英語顯得很愚蠢”(譚 40)。母親們不僅擔心自己的女兒不會說中文,而且還害怕她們所帶有的中國特色文化在下一代人身上消失。
由于失去了他們的文化身份,在美國的中國母親被西方孤立和統治。正如賽義德所說的,西方與我們的東方打交道 是"通過發表聲明,授權它的觀點,教育,穩定,統治:簡而言之,東方主義成為一種帶有西方風格的主導,重構和握有統治權的東方 "(薩義德,《東方主義》3)。換言之,西方曾經把東方視為附屬他者。
從對華裔母親的身份危機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移民母親困境的原因已經表現在對身份危機的描述上。第一個原因就是她們在美國社會的他者地位。第二個原因是,母親原有的中國身份成為被美國社會所接受的障礙。眾所周知,整個社會的主流是穩定而又普遍的存在,所以少數族裔的文化理念及身份是不太容易被主流社會所接受和認可。在莉娜的白人父親眼中,他從中國的悲慘境況中拯救了鶯鶯。"我父親自豪地在移民報上給她取名:" 貝蒂圣克萊爾,而不是她在中國的名字--顧鶯。然后連出生連出生年份也寫錯了,是1916 而不是1914年。因此,隨著一支鋼筆的掃過,我的母親失去了她的名字,變成了龍而不是老虎 "(譚 104)。從描寫上看,當她到美國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鶯鶯的中國身份被抹去了。
通過對小說中母親在美國與中國不同境遇觀念的分析,揭示了母親困境的原因,她們一方面割舍不掉在中國學習的傳統文化和相關思想,并深深受這些中國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作為移民的她們應當融入移民國,而原有的思想觀念顯然成為一種阻礙力量。因此,針對那些移民母親出現的身份危機,在美國的中國母親應該嘗試改變他們的純中國人的觀念,只有觀念的轉變,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美國的主流社會中去,因此才能有一個新的類型的混合文化身份。
參考文獻
[1]Adams,Bella.Amy Tan.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5.Print.
[2]Ling,Amy.Between Worlds-Women Writes of Chinese Ancestry.New York:Pergamon Press Inc.,1990.Print.
[3]Said Edward W.Orientalism New York:Vintage,1979,Print.---.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Vintage,1993.Print.
[4]程愛民.20世紀美國華裔小說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程愛民.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對喜福會》的文化解讀[J].國外文學.2001,(3):86-92.
[6]胡亞敏.當今移民的新角色---論《喜福會》中華裔對其文化身份的新認知[J].外國文學.2001,(3):73-76.
[7]張瑞華.對譚恩美作品的文化思考[J].遼寧師大學報.2001,24(6):77-81.
作者簡介
陳竹泓(1994.05-),女,漢族,山東省淄博市人,現就讀于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2017級外國語言文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