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超
摘 要:波普設計是后現代設計中重要的設計形式之一,本文圍繞著這種設計形式做出考察與梳理,通過對波普藝術產生的原因和一些案例的分析來說明其風格特征并介紹了波普設計對現代設計的影響。波普設計的風格特征應該是在一種更加開放和多元性需求環境上,形成的技術與藝術之間矛盾統一的嶄新關系,而由波普藝術產生的各種理念也呈現在現代設計中,通過客觀的介紹和分析,表達出波普的發展趨勢以及現代設計各個領域對于波普風格的應用。
關鍵詞:波普藝術;現代設計;流行文化
一、波普藝術風格特征及其產生背景
波普即“POP”是英文“popular”的縮寫。“POP”一詞最早出現于1947年保羅奇創作的作品《我是一個富人的玩具》中。1956年漢密爾頓在他的《是什么讓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中,“POP”一詞再次出現,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畫中是一間現代公寓,里面有從畫報上剪下的一個手拿巨大棒棒糖的肌肉發達的男子和一個傲慢的半裸女郎。公寓里有大量的文化產品:電視機,錄音機,臺燈吸塵器等家庭必須品。放大的連環畫書封面、透過畫里的窗戶可以看到一個電影屏幕。男子手上的棒糖上有三個很大的字母POP。顯然,大眾消費文化是波普藝術的基本依托。就在1957年,漢密爾頓發表了一張流行藝術特色清單,他闡述了波普藝術具有以下幾種特征:具有流行性、曇花一現、一種消耗品、低成本、批量生產化、年輕、詼諧機敏、性感、手法巧妙、充滿魅力、大企業。
波普藝術的興起反映了戰后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圖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它是二戰后現代工業社會和商品經濟的產物。波普藝術家借助這些通俗的、流行的大眾傳播媒介,采用布面油畫、裝置、拼貼、絲網印刷等方式,通過大眾視覺圖像的拼貼組合進行創作。它將人們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的歌星、影星、廣告海報、可口可樂等形象與事物,通過選擇和仔細制作重新呈現在大眾面前,用以展示我們的時代生活,讓人與時代保持密切聯系,是藝術與生活的結合。
二、波普藝術風格的發展
進入60年代,美國波普藝術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登場。他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沃霍爾的作品以全新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大眾傳媒和大眾營銷對我們所有人的影響。他的代表作品《瑪麗蓮·夢露雙折畫》體現了他對上流階層的沉思。作品把夢露的臉重復了50次,色彩上使用仿佛煙熏過的黑白色和艷麗的彩色。這幅作品似乎告訴我們,所謂社會名流其實就是一件經過包裝的商品。同時使人們開始注意到商業氛圍已經普遍滲透到整個社會中,并且將長久地持續下去。波普藝術為后來的藝術實踐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介入藝術,讓藝術與生活的邊界模糊了。
三、現代設計語言中的波普元素
波普藝術對于現代藝術設計地特殊影響力在于它運用大眾語言和通俗手法來表達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和對藝術的價值觀念;并利用各種新興的表現手法使平面設計更具生活化、流行化,迎合現代社會的發展。波普設計非常強調產品表面視覺的裝飾設計,而不僅僅注重結構、功能方面的結合。它致力于通過藝術設計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愉快,自然地表達出享受生活得快樂。現代設計中,人們更愿意去關注這樣沖擊力強,視覺效果好,明快活潑的設計作品。而且這種設計風格也為現代設計的商業化帶來了更多的價值。
(一)波普藝術對現代平面設計藝術的影響
在波普藝術影響下的現代平面設計,第一,通常采用多樣化的新型材料,并運用拼貼和組合的方法呈現在平面廣告中,以達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多樣化材料的運用不僅豐富了平面設計的形式,同時還拉進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滿足了大眾對藝術的需求與愿望。第二,具有絢麗的色彩搭配。其表現為:個性鮮明、輕松亮麗、風格簡單的用色搭配。第三,具有獨特的造型手法。其主要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繪畫圖案和視覺元素在設計圖紙上進行設計。設計師們往往反復多次地頻繁運用同一種視覺元素,對其進行有序重復的排列組合,達到理想的排版方式。第四,具有豐富的情感因素。設計師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融入了自身豐富的情感因素,他們更加注重青年一代消費群體的價值取向,融入當時主流文化情感元素,從而通過設計作品與普通大眾進行交流與互動,增強了平面設計的感染力和親近力。
(二)波普藝術對現代服飾文化的影響
波普藝術風格表現在服裝設計上多種多樣。服裝設計無論是在圖案樣式的創新方面還是面料的發展更新上,深刻地影響到了現代服裝的變化發展。不少服裝設計師從波普藝術中獲取靈感。波普圖案取材廣泛,生活中的許多題材都被作為原型用于服飾圖案上,色彩大膽艷麗。
波普時裝設計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國女設計師瑪麗·匡特,她以倫敦街頭的年輕人為設計服務對象,率先把的迷你裙推上街頭,后設計出簡單而短小的“小衣裝”的外衣及彩色長統襪、幾何圖形羅紋毛衣等令人眼花繚亂的反傳統服飾。這種服裝的很快就得到青年人的青睞,風靡一時。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的一些印有各種波普頭像的T恤衫,這就是波普藝術風格的一種體現。在波普藝術流行時期,高級時裝設計師也不斷地從波普藝術中吸取靈感,使波普風格的服飾圖案出現在他們的服裝設計中。
(三)波普藝術對現代建筑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隨著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大眾文化的廣泛傳播,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現代建筑的“千篇一律”,渴望個性和與眾不同。在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大眾文化的廣泛傳播、波普藝術對于現代設計產生強烈的沖擊。對建筑師及建筑思潮也產生了劇烈的影響。文丘里等人在現代主義建筑受到質疑挑戰時,把一些帶有偶然性,拼湊而成的建筑設計出來,建筑設計領域出現了一股不講究理性,只重視視覺沖擊的設計潮流,稱之為“波普建筑”。波普建筑以其通俗易懂的形象、濃厚的商業氣息、詼諧幽默的語言等突出特點,同建筑師們把一些極其通俗易懂的元素運用到建筑中去,使建筑變得通俗易懂,打破了高雅建筑與低俗建筑的界限,向人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建筑形式。波普建筑表達樂觀主義的情緒,建筑師將波普主義與現代主義結合,創造出更符合時代特色的建筑。波普現象對現代建筑在思想上起到了解放的作用,在形式上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新途徑。
四、結語
總的來說,波普藝術不僅開拓了自己的流行先河,同時也推動了現代藝術設計的新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相信這一活力四射的藝術潮流會繼續延續下去,并在設計的領域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1日.
[2]紀勁鴻.永遠的波普[J].法國<藝術快報>.第266期.
[3]費菁,傅剛.波普藝術與建筑[J].世界建筑,2001.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