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中外攝影案例,根據影像本體論的發展演進,闡釋靜物攝影在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環境下發生的變化,探索當代靜物攝影發展的新方向,尋求攝影的創新與突破。
關鍵詞:靜物攝影;影像本體;意境;機械復制;攝影形式表現;
攝影藝術將凝固的瞬間展現在大眾眼前,既呈現了精彩瞬間的永恒定格,也賦予了靜態表象下的生動活力。在攝影藝術大范疇下,不同類別攝影的展現形式為被攝體帶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呈現方式。靜物攝影有別于人物、景物等攝影方式,首先選取的即是無生命體,而如何將不存在生命力表征的物體,通過攝影的形式進行重新演繹與賦予其呼吸、活力,是靜物拍攝在攝影藝術發展至今,仍不斷探索與創新的課題。時至今日,靜物攝影不應簡單停留在沒有靈魂的表征之物的現實展示環節,而應通過攝影人在不同時期環境下,所處、所思、所感,賦予其富有時代特色、語境意味的藝術再加工處理。
一、拍攝瞬間——?展現之物的表現形式
攝影作為一門通過畫面內部空間展示,表達藝術美與形式感等內容的藝術創作,首先在拍攝環節必然強調美的展現形式的表達。通過對拍攝整體進行布局、構圖控制,在拍攝之初即需要進行事先構思。靜物攝影由于其對于拍攝物體的擺布形式完全自主、自由,更有利于拍攝者進行現場調動與布置,通過對畫面內部各組成部分進行合理分配,將被攝主體進行提煉。問題同時在此環節產生,究竟是將被攝主體以外在形式的美感進行無意義的排列組合,或是將其看作有生命之物進行挖掘感知。在靜物攝影類別下,有其爭議性存在;但就當代文藝理論發展的趨勢下,多元化思考及多義性語意探究,都使得攝影藝術不再僅僅停留于單一種類創作思考下進行拍攝。
攝影在表層信息看來,可就光影、色調、點線面、比例、空間構成等部分進行表現,傳統繪畫與攝影帶來的美學意味,同樣桎梏著攝影的創作形式的發展。由于拍攝瞬間決定了最終呈現的物象信息,圖像語言的可讀性首先被美學限制。而在當代藝術發展之中,藝術展現形式已然不拘泥于清晰物象、完美構成比例等內容,更在于尋求創新思維模式、思考出發點的選取。
當代美國概念藝術與裝置藝術大師約瑟夫·科蘇斯(Joseph Kosuth)1965年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即首先提出了對于當時環境下,符號學對于藝術創作或生活的影響。思考當代藝術創作,不僅應關注藝術門類自身技法與表達的創新突破,同時應將目光投注到同時期社會語境下,文藝發展的綜合方向與思潮演變。在研究攝影藝術的同時,不僅關注攝影內部的發展變化,對社會現實的思考亦應投入到創作之中。由此進行的拍攝,以靜物為題材表征,同樣滲透著對于現實、藝術以及人生等深層次思考。科蘇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以照片的椅子引申腦中形象思維,文字為語言邏輯思維的象征,與實體椅子進行并置。不僅將裝置藝術與概念融合,同時也將攝影影像藝術與文字藝術引入其中,作品充分體現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文藝領域對于符號學、語意語境及人類思維模式的探索。
鑒于此種綜合藝術創作理念影響,拍攝瞬間定格的物像符號,不僅是展示之物的外形、美感等外在表現形式,同時將理念傳達通過畫面表層圖像構成,進行組合裝置,將思維流變通過定格的影像形式展示,并在呈現階段進行拍攝者與觀者之間的溝通連接。由此,個人進行選定拍攝題目之初,由感受時代變遷的流變進而產生拍攝靜物攝影構思,選取最為常見的座椅意在通過座椅的老化與淘汰,顯示時代不同的變化。有鑒于當代社會多元文化對于大眾思維模式、觀看模式的影響,首先以直觀的圖像語言進行靜物展示,在拍攝瞬間的同時,將靜物之美展現在畫面之內,在純粹環境背景之中,將光影、點線面構成、空間結構等攝影語言進行有序呈現。在形成純粹化、快速化、易讀化的表層審美構成之后,如何把握攝影語言賦予創作的深層次內涵及韻味,是當今攝影藝術發展仍在探索與創新的重要議題。
由于現代化社會的高速發展,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物質生活的極大滿足,但在人類精神層面卻顯示出了信仰、儀式感的缺失,對于精神追求的迷茫、困頓狀態,乃至讀圖時代影響下的對于獲取信息愈發淺顯化、直白化,不追根溯源、深層次解析,缺乏沉浸式閱讀理解涵義,造成了快速化吸收各類資訊的同時,忽視了消化、沉淀以及反思過程。由此帶來的攝影問題即是專注于表層信息即攝影技術化語言的功利性追求,但忽視了攝影藝術深層次的韻味與寓意的形成,造成了攝影創作在反映深層次思考問題上的不足與缺憾。由于此類問題極易導致大眾在觀看攝影作品時,出現對于攝影思考的疑問:美則美矣、精神何在。就如何體現攝影精神之所在,還應回歸到傳統審美意境對于藝術創作的影響范疇。
二、結語
現代攝影創作中,不應將靜物攝影簡單看作是商業攝影、產品攝影的附屬或創作形式。不同的拍攝手法與創作氛圍,都將為靜物攝影作品帶來意想不到的意境與新觀念的滲入。由現代社會對于語意語境的多樣性、多義性分析,解析攝影語言亦應將分析畫面表層的形式與表現,代入更深層次的理解感悟之中,將圖像語言的表里關系進行合理并置重組。紀實氛圍下拍攝的靜物攝影,必然有其攜帶的特殊寓意或隱喻。根據真實環境與社會變遷,應結合拍攝中的現實環境進行思考分析,重新重視靜物攝影的畫面張力與表現能力;將攝影對于客觀物象進行擬人化或生動形象的代入思考,有利于理解分析當代影像創作中,層出不窮的新方法與新樣式在各種媒介平臺展示上的推陳出新。重視思考靜物攝影中的“物”與“我”的觀念定位,也有利于在今后的攝影創作中,進行更多表象與表意并重的探索實踐,為靜物攝影的發展尋求更多表現空間。
參考文獻
[1] 張紹先.《攝影藝術的學術解讀》[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5.
[2] [美] 羅森布拉姆.《世界攝影史》[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2.
[3] [德] 阿德勒.《靜物攝影藝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4][德] 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攝影小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陸佳琳(1987.4),女,漢族,河北唐山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攝影在讀研究生。指導教師:王琦。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