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社會學方法論在我國藝術設計批評中的應用進行探討,指出社會學方法論評判藝術設計的價值取向,分析了社會學方法論在藝術設計批評中的主要應用方式,以期為我國藝術設計批評的規范化和促進藝術設計的社會性功能的有效發揮作出努力。
關鍵詞:藝術批評;藝術設計;社會學方法論
在人文學科領域中,社會學的社會適用性是獨樹一幟的。社會學是以社會事實和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尋求社會關系的變化及其規律,運行機制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協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整體與其他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良性運行的目的。社會學的這種功利性特質,為其獲得社會和學術界的廣泛認可,也奠定了它在人文學科中的突出地位。隨著社會學應用范圍的拓展,它不僅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研究領域,而且還廣泛滲透到人文學科的其他研究中,與別的學科研究相結合,產生出一些分支,如經濟社會學、文藝社會學等等。
藝術設計作為一門新興人文學科,自誕生之日起,就和社會學的“實現社會良性運行的目的”是一致的。藝術設計是一種應用文化。它所表現的形式與內容都與社會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藝術設計應社會需求而來,一經創造,必然要回到社會中去,接受社會認同。19世紀中期,英國藝術理論家約翰·拉斯金為了挽救英國社會審美欣賞水平的下降,提出了改造工業產品(審美層次)的主張,從而奠定了現代藝術設計發展的基礎,也首次以社會學的視角看待產品審美,即藝術設計問題。
一、評判藝術設計作品的形式與功能因素
藝術設計是一種物質審美化的行為。這決定了藝術設計作品在釋放產品物用功能的同時,其形式也應該符合所在社會和時代的審美觀。因此,從功能和形式因素入手評判藝術設計作品,是我國設計批評領域中最常見的批評途徑。而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方法,更強調作為物質和精神表現的功能與形式相輔相成,辯證發展。
我國的現代藝術設計理論源自于西方。在西方藝術設計發展史上,關于功能與形式的探討經歷了“功能主義”、“式樣主義”和“反功能主義”幾個階段。
“功能主義”和“式樣主義”同屬于現代主義設計理論。前者主張設計“形式遵循功能”;后者出現在1930年代美國拯救經濟危機的努力中。美國式樣主義設計的代表人物———雷蒙·羅維提出“丑貨滯銷”的觀點,指出產品的外型和式樣的設計對于產品銷售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胺垂δ苤髁x”出現在1960年代,作為后現代主義設計的排頭兵嶄露頭角?!胺垂δ苤髁x”并不是反對產品的功能性,只是不贊成把功能作為產品存在和設計的唯一理由及指導原則。
我國現在的社會生產情況,和西方“功能主義”時期的社會生產十分相似。雖然,經歷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實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我國在享受了后工業成果的同時,還在為實現(傳統)工業化而努力,另外我國許多地區依然處于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中。這種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決定了中國的藝術設計不應過多地追求個性化表現,而應走符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即堅持功能主義設計理念。我國的一些設計批評家對此有清醒地認識,“功能主義設計理論是與`為人民服務'的大眾化設計教育理念聯系在一起的,這種源自包豪斯的理念。堅持馬克思的社會學觀點,追求符合當前物質文化水平的精神文化建設,始終被我國視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二、評判藝術設計現象的經濟與道德因素
藝術設計的直接職能是促銷產品,為贏得市場。因此,進行藝術設計批評不僅關注產品的物用功能和形式趣味,還關注產品的供需平衡,也就是經濟因素。因為,從全局的眼光看,藝術設計的社會職能能否實現,除了與自身品質有關外,還和社會的消費能力有關。試想超出人們消費能力的設計,如何能發揮應有的社會性呢?因此,緊隨著功能和形式評判之后,對藝術設計進行經濟方面的考量,進入社會學批評的視野。
對藝術設計進行經濟方面的評估,意在考察它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從大處看,它是考察設計是否符合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從小處看,它是要求設計師在具體設計過程中,不但要關注產品的物用價值,還要顧及市場供需的平衡,以促進經濟良性發展。
通過肯定藝術設計的物質利益動機,并兼顧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的道德基礎,以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是以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進行藝術設計批評經常關注的。當設計師尊重社會整體經濟和道德利益時,藝術設計可以在某些方面抵消功利主義對個體利益的片面強調,營造一個物質和情感相和諧的社會生活,促進社會生產和社會結構的優化。
以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法論進行藝術設計批評,還涉及到民族化和傳統化問題、區域化和全球化問題,以及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不論涉及到哪一方面,這種方法論始終要求設計師進行藝術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它的社會性,將藝術設計置身于社會各因素所構成的系統之中,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環節和層次上,對藝術設計進行全方位、多目標地整體思考和系統規劃,以便發揮藝術設計的社會價值。
在藝術設計批評過程中應用方法論,不僅僅是一套批評方法的應用,更是一種哲學思想的指導。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觀念,一種看問題的立場和立足點。在社會學方法論看來,藝術設計是由一種看不見的社會力量決定的。它自始至終都受到社會結構的影響與制約,并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展開自己的活動。它對藝術設計的價值定位,就是藝術設計必須為一個和諧的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我國的藝術設計批評較多地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相比其他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始終強調藝術設計對社會的責任和意義。這一點深受人們贊許。但是,社會學自身所帶來的缺憾———過于關注客觀的社會事件和結構的變化,而不注重個人創造性———也在其方法論中顯示出來。社會學方法論只把藝術設計現象和作品視為一個社會事件,而不是把它看成一個里面裝有歷史、現實、思想、感情的人性化產物,同時也忽視了藝術設計作為語言形式有自己獨具的特性。指出社會學方法論的局限性,并不是否定它的價值,也不會影響我們對它的使用。因為,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論能夠全面地詮釋一個社會現象和文化作品。所有方法論在發揮工具性的同時,都存在程式化和封閉化的缺點。在應用社會學方法論的時候,充分取其工具性的優勢,注意藝術設計與各種社會現象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就能夠減少在應用社會學方法論的過程中,避免對藝術設計現象作機械的社會學解釋和評判。
結語
批評家們緊緊地抓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原則,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評判藝術設計時,擺脫了過去教條化的弊端,將它和實際生活密切聯系,堅持“優化人與社會的關系、藝術設計和社會整體結構的關系”的原則,對現實生活中的設計事實進行分析評判。在這種情勢下,我國藝術設計批評視角集中到了兩個方面:一是評判藝術設計作品的形式與功能因素;二是評判藝術設計現象的經濟與道德因素。
參考文獻
[1] 王敏、趙農等,設計為人民服務——關于中國當代設計價值取向的討論,美術觀察,2004.
[2]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版,142頁.
[3] 祝帥,產品設計的“宜家化”趨勢和功能主義危機,美術觀察,2007.
[4]張道一,設計道德———設計藝術考之十八,設計藝術,2003.
[5]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周紅,藝術設計與產業社會,美術觀察,2007.(4)
作者簡介
張方圓(1994-),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7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