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對傳統媒體在傳播領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傳統媒體如何從中“突圍”,找到新的生機,成為了傳媒領域高度關注的課題。傳統媒體要找出路,首先需要發現、正視自身的短板。
阻礙傳統媒體發展的短板
目前傳統媒體在傳播領域存在四大短板:
一是時效性較弱。傳統媒體由于受版面、播出時間、傳播時段固定以及內容審核機制等限制,必然降低了內容的時效性,很難做到實時傳播,這在信息需求量大,要求信息傳輸速度的今天,傳統媒體已經顯得力不從心。
二是傳輸介質單一。以文字為唯一載體的報紙和以聲音為唯一介質的的廣播已經無法滿足受眾多樣化的視聽需求。電視雖然做到了聲畫一體傳播,但其對于文字的承載性不足。
三是傳播內容無法做到深度與廣度相統一。報紙運用文字這一古老的傳輸介質能夠將內容做深,但其受版面限制卻無法做到包羅萬象。廣播、電視在內容廣度上有所突破,但視聽媒體的特性決定其內容很難往深度發展。
四是傳統媒體內部聯動性較差。我國的報紙、廣播、電視自誕生以來幾乎都是處于“各自為政”的局面,內部的信息、技術、人員等很少相互流動與共享,缺乏對聯系機制的認識和統一協調和資源共享。
這些缺點的存在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阻礙了傳統媒體的進一步發展。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新思路
在傳統媒體改革與探索的過程中,人民日報建立的“中央廚房”就是一個例子,這一模式的優勢值得探索和思考。
1、機制改革,創新內容生產理念
在編輯機構設置上,“中央廚房”采用“4+2”的架構,即總編調度中心,采編聯動平臺,報社、人民網、新媒體中心總編室,總編輯協調委員會四個組織與豐收前會議和重大突發事件應急報告兩大機制。其中,主編調度中心是指揮中心負責指揮和協調工作的指揮中心。其他機構分別執行選題策劃、素材取用、應急處置、事項決策等不同職能,并及時將信息反饋至總編調度中心。
這一結構的改革形成了上下聯動關系,突破了傳統編輯部門的橫向深度和分區結構,突出了核心指揮平臺的作用。便于各部門信息互通,提高了內容采、編、審、播等環節的效率。
在內容制作方面,“中央廚房”強調各渠道的積極性,加強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聯系,鼓勵報刊,網絡,編輯和編輯人員跨界別組合利益。實施基于項目的建設,資源嫁接,整個媒體制作的內容。中央廚房建立的“金融媒體工作室”現已開設了16個工作室,如Spicy Finance,學習力量,嚴肅指南和國家政策。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社會,國際等領域。這些措施有利于實現信息的再加工和深加工,不斷創造內容新的價值。
生產理念的創新不僅使內容在時效性、深度與廣度統一方面有了質的提升,同時也釋放了團隊的全媒體內容生產能力。
2、全媒體傳播方式,進一步突破時空限制
從傳播途徑來看,“中央廚房”充分依托報紙、人民網以及“兩微一端”等平臺,發揮各自的媒介特性,優勢互補,進行深度稿件、圖片圖表、視頻、H5產品等推送,為受眾提供由淺至深、由單一內容到全息內容的閱覽層級。
從傳播介質來看,“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內容傳播實現了文字、音視頻、可視化數據、VR等方式的融合,并借鑒報紙優勢彌補了內容深度的不足。如“中央廚房全媒體工作室”2016年10月至12月31日發布的題為“長途航空人朗讀任中平長征”的大報告推出文字,音像,插圖,H5等130多種金融媒體作品,瀏覽量超過1000萬次,媒體轉載100多次。同時,報紙也吸收新媒體許多優秀作品的內容創意、版面編排、圖解等,大大提升了報紙選題的豐富性和內容的可讀性。
全媒體傳播進一步突破了傳統媒體傳播中的時空限制,有效彌補了傳輸介質單一的不足。
3、大開放、大協作,構建全新媒體生態
“中央廚房”不僅限于內部媒體整合的發展,還強調與其他媒體的聯動與合作。目前,“中央廚房”已經與湖南日報,四川日報,上海海報,廣州日報,深圳特區報等當地媒體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進行協同生產、資源共享、技術互通;整個貴陽,江蘇,內蒙古重大活動的媒體宣傳將融入規劃,多元傳播和全球覆蓋。
大開放、大協作的生產方式極大提升了不同媒體間的互聯互通,也有利于構建有效傳播的生態系統,加快媒體整合,實現互利共贏。
傳統媒體改革應當見賢思齊
“中央廚房”模式的成功無疑為過渡時期傳統媒體改革提供了一些啟示。
首先,傳統媒體需要進行頂層設計改革。頂層設計改革是傳統媒體改革的關鍵環節和核心部分,頂層設計合理,改革才有根基。因此傳統媒體應當調整現有的生產和管理架構中不適應現實需要的部分,建立一套科學高效的內容生產、傳播以及資源調配等體系,實行權責分明、分工合理、能夠充分調動生產積極性的體制機制。具體來說,可以從媒介產品策劃、采、編、播等各個環節,依據不同環節的屬性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機構設置、人財物資源調配以及體制機制的設定。
其次,將紙媒,廣播電視媒體和“兩個微端”等新媒體深度融合,建立體系。并貫穿于媒介產品從設計到傳播的全部環節。傳統媒體應當順應潮流,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集合一批擁有新媒體思維和專業技能的人才,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進行合作,通過不同平臺進行全方位、多類別、廣視角、大縱深的內容制作與傳播,實現內容深度與廣度的統一。
再次,傳統媒體應當加強對新技術的應用,建立自己的技術部門,為媒介產品生產、傳播和受眾分析等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時下的大數據、數據可視化、V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都可以為傳統媒體所吸收利用。
最后,傳統媒體應該有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傳統媒體以往閉門造車式的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媒介環境和市場環境。只有敞開大門,積極與其他媒體進行人員交流、資源共享、技術互通、協同生產等方面的大力合作,才能及時發現自身不足,真正形成共贏意識、競爭意識、危機意識,不斷與時俱進。
人民日報構建的“中央廚房”模式可以作為傳統媒體改革的一本教科書,我國的傳統媒體應當見賢思齊,結合自身實際,加快改革步伐。
參考文獻
[1]燦燦:《人民日報社“中央廚房解讀”》[J],新聞論壇,2016年第一期
[2]陳玉林:《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打造與運行》[J],傳媒,2017年第14期
作者簡介
潘同心(1994-),男,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族:漢,職稱:無,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文化傳播。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