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地區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就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且合理平衡的產業結構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并增強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本文從財稅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調整機理入手,分析現行財稅政策在推動山東省產業結構優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給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財稅政策;產業結構;機理
1 財稅政策調整與產業結構優化機理
(1)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統籌兼顧、確保重點”,向三農、教育等事業傾斜有助于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并能使財政支出規模穩定持續提升。在我國,財政支出范圍大致包括經濟建設費用、國防費用、社會文化教育費用、行政管理費用和其他費用五大類支出。根據國家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5月)要求,我國要持續加大教育文化費用支出,提高文、教費用在國內支出總值中的占比。其次由于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在不斷轉變,財政資金在農業科技創新支出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對某些產業實施財政補貼政策。政府財政補貼對于產業結構的升級是非常有利的。可以通過改變需求結構、供給結構和使外部效應內在化等機理,對于某些特殊產業來說可以較好的避免市場或自然帶來的雙重風險。比如糧食補貼就是我國政府在農業部門的一個重要財政補貼項目,這直接使我國數億農民得到實惠;學者建克成[14]曾提到,2009年,由于中央財政實施了彩電下鄉的政策,該政策要求對購買彩電的農村居民實施一定比例的補貼或價格扣除,而根據實踐顯示這項政策在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電氣產業的發展。因此在產業轉型過程中,若對于需要扶持的新興技術產業,科技創新產業,服務業相關產業進行財稅補貼,對于上述提到的產業發展必然會起到重要作用。
(3)對中小企業優先進行政府采購,對行業技術創新企業優先進行政府采購和綠色采購。這對于中小企業和要進行技術創新的行業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戰略支持。其次為了響應國際“綠色采購”要求,對具有可持續發展,節能環保的產業進行優先考慮,對于鼓勵全社會進行產業結構轉變,提高社會節能環保意識、優化產業結構無疑是一種非常好的策略。
(4)通過“營改增”,爭取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稅收政策進行統一,盡力消弱重復征稅情況,使各產業能在統一公平的稅收制度環境下發展,使市場機制能夠盡可能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對于小微企業實行適當的稅收優惠,擴大就業,使經濟發展方式能夠平穩轉換;規范地區性稅收優惠政策,盡量使市場統一,減少政府對市場行為的過分干預,規范市場秩序。
(5)加強管理第三產業中準公共服務的財稅政策。對于第三產業中能夠吸納大量就業人員的準公共服務,應多加關注,理順其財稅政策,保證對這部分領域的稅收公平。
(6)需求側稅收政策的改進。對于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城鄉居民的收入的差距考量,應盡量縮小差距。因作為直接影響第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就是居民收入,其對于產業結構和產品升級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7)盡快落實資源類稅種。這對于保證落實“五位一體”經濟發展理念,著重發展第三產業,降低以碳排放產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的總量增速,都極具意義。
從財稅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機理上來看,一方面,從理論上說,財稅政策是政府干預市場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通過力度、效率和進程三個方面改變影響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實際運用過程中,財稅政策通過實施“發出信號-信號傳遞-信號接收-信號反饋”這一完整過程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將其機
2 現行財稅政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財政支出比例存在問題。根據發達國家經驗,隨著經濟發展,以文教類財政支出為主的社會性支出比重應逐步高于經濟性支出(如政府投資性支出)和維持性支出(如行政管理費用支出)。同時,若要保持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政府投資性支出比重下降趨勢也不應過快。這些問題使我省整體就業勞動力不能滿足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并將嚴重阻礙產業結構優化。
(2)財政補貼政策存在一定缺陷。涉及領域多,項目過重等加劇了我國的財政負擔,這對于經濟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都有影響。其次忽視對于企業新設備和創新產業技術的財政補貼政策,不利于刺激新興產業的發展。最后對于一些補貼不當、補貼機制不完善的財政政策,很有可能會直接影響企業公平競爭機制進而影響現階段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3)政府采購問題。當前政府在采購這部分的法律系統還不夠完善,缺乏法律制度嚴格銜接,缺乏硬性規范或具體細則實施松懈,導致政府采購效果不理想。同時在投標標評階段由于缺乏具體制度要求,會相應出現帶有主觀不公正標評結果等。其次對于中小企業發展和創新綠色型企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忽視政府作為投資者對于宏觀經濟調控的作用。
(4)在稅收政策中,法律體系框架存在部分缺漏,稅收存在地區差異性和行業歧視性,對于高新產業,新資源等產業的稅收政策不夠合理,政策本身及優惠手段都較為單一,地方政府缺乏實質意義上的“立法權”,存在方式滯后等問題隨著我國“營改增”全行業的推進,增值稅將逐漸覆蓋全行業服務和貨物,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制度的轉變升級。在此過程中,對于增值稅制度的完善速度應及時跟進,盡快實現增值稅制度的完善立法。
3、解決財稅政策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財政補貼力度,發揮政府采購政策效應。學者段勝濤提出,對于中高端新興技術創新性企業,可對其加大收入補貼,合理加強財政融資,以引導各個企業加大對高新技術研發的力度[22]。在全面增加財政補貼總量的條件下,加強財政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的補貼強度。根據山東省統計信息網信息顯示,山東省2016年一季度對于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為1153.7億元,增長4.2%,占全省固定投資15.6%,第一產業投資增長幅度為8.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0.2%,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0.7%;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1.1%。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繼上年有小幅調整,第三產業投資比重明顯增長。而根據山東省財政廳最新信息,山東省濰坊市也在本月出臺《濰坊市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財稅政策》,對于山東省省級認定的高新技術和企業創新研發進行補助。
制定明確的政府財政補助和采購的標準,將政策制定角度從整個高新技術產業轉換至具體科技創新及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角度上來。針對各個高新產業的具體領域項目,靈活發揮財政手段的鼓勵作用。
(2)建立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相適應的稅收優惠體系。我國現有稅收優惠制度往往是針對已經成型的高新技術產業,而對于正在起步和發展階段的產業責備較為忽視[25]。但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往往技術信息水平較弱,研發能力不足,這種情況下,稅收優惠體系在此方面的漏洞十分不利于產業結構優化。這也將會導致已經初具規模的高新產業能偶不斷壯大,但剛萌芽的創新產業遭遇門檻,企業發展受限。因此,合理制定山東省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稅收優惠政策,對高新技術產業起步階段的企業實施稅收政策的扶持,使其能能攻克發展瓶頸,積極高效、可持續地進行發展。同時從總體來說上,也能維持省內整個高新技術產業內部的市場公平氛圍,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轉型。
參考文獻
[1]張平 王樹華 產業結構理論與政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55-63
[2]高培勇 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戰略定位[J],人民日報,2014年6月9日版
[3]賈康 劉薇 財稅體制轉型(大國大轉型:中國經濟轉型與創新發展叢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30-42
作者簡介
張文,女,漢族,紡織工程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