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肖曉芳 宋秋泓
摘 要:托爾斯泰是俄國19世紀中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是托爾斯泰自傳性主人公發展的頂峰,是托爾斯泰思想的主要成果的充分體現。本文主要從托爾斯泰主義思想在聶赫留朵夫身上的體現進行分析。
關鍵詞:托爾斯泰主義;《復活》;聶赫留朵夫
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托爾斯泰經過緊張激烈的思想斗爭,他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徹底地與貴族階級決裂,站到了宗法制農民的立場上?!巴袪査固┲髁x” 的思想在此時發展到了頂峰——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礎上的為上帝,為靈魂而活著,愛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惡”,通過“道德自我完善”擺脫罪惡,使人類達到“最后的幸?!薄M袪査固┲髁x是托爾斯泰晚年思想的結晶,聶赫留朵夫身上體現出的托爾斯泰的思想最多的便是托爾斯泰主義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惡”的思想,下面將對聶赫留朵夫身上體現的這兩種思想進行分析。
《復活》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托爾斯泰世界觀發生徹底的轉變徹底與貴族階級決裂,站到了宗法制農民的立場后創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托爾斯泰晚年思想與藝術探索的結晶,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本文主要從托爾斯泰主義集中討論《復活》中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所體現出的托爾斯泰的思想。
一、道德的自我完善——聶赫留朵夫精神的“復活”
年少的聶赫留朵夫個純潔、熱情、對生活和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他和卡秋莎的關系也是純潔而愉快的。他們在一次玩“捉人”游戲的時候,聶赫留朵夫吻了卡秋莎。兩人的關系從不相識、不留意到相互愛慕。那時在聶赫留朵夫的眼中只要有卡秋莎的出現,就會覺得似乎一切都被陽光所照亮,一切煩惱都變得更有趣、更悅目、更有意義,生活也變得更快活,這時候他認為精神上的我才是真正的我。但由于聶赫留朵夫參軍后被軍隊的不良風氣所同化而日漸墮落,誘奸了卡秋莎,使卡秋莎也慢慢走向了墮落。
因此,當他在法庭上與卡秋莎·卡秋莎不期而遇時,作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極為震驚,他害怕卡秋莎說出他是她造成悲劇的真正罪人,所以極力躲避卡秋莎的視線,害怕她看見自己。但同時這次意外的相遇又使他回憶起那段單純明朗的少年時光,他回憶起他們之間曾有過的純潔愛情。由于他的良心沒有完全泯滅,他想起了他的罪孽,想起了誘奸她并扔給她一百盧布的可恥行徑。如今面對著卡秋莎的犯罪聶赫留朵夫受到巨大刺激,激發了他潛意識里隱藏著的對人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要求。所以,他為卡秋莎案件奔波,并打算與她結婚,他的精神開始“復活”,開始懺悔。但最開始他對自己的良心發現非常得意,非常欣賞自己的懺悔,而這種懺悔也只是為了尋求內心的平靜,直到卡秋莎氣憤地揭露他的“自我犧牲”不過是他的極端利己主義的表現一一“你想用我來拯救你自己”、“你今世拿我取樂還不算,你還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來拯救你自己!”——之后,他才開始真正認識到自己罪惡的深重:由于他的無恥行徑使卡秋莎開始一步步墮入罪惡的深淵??ㄇ锷瘜λ慕衣逗妥l責使他開始反省,進而否定了自己十年來的墮落生活。在一步步懺悔中他退掉了原來的大住宅,搬到一家旅館去住,不再到柯察金家去見柯察金娜,并了結了與某縣首席貴族夫人的私通關系,在一次次思想的激烈斗爭中,也深刻認識到貴族階級以及官僚階級的腐敗并放棄自己的土地財產和與貴族劃開界限,這是一種對過去墮落生活的自我悔恨和自我譴責在行動上的表現,是他道德的自我完善的體現,也是他人性復活的表現。
二、“勿以暴力抗惡”的不抵抗主義——接受五條戒律
聶赫留朵夫認真分析了當時的法律和監獄制度,他發現這種暴力機構非但不能制止犯罪,反而在助長犯罪,“監獄摧殘人的道德、自尊心和羞恥心,制造任何其他條件下都不可能造成的登峰造極的腐化和惡習,然后再把這種登峰造極的腐化和惡習按最廣泛的規模傳布到全體人民中間去?!庇捎谒杂拙褪莻€虔誠的基督徒,他從《圣經》的點出發,從研究沙皇法律監獄制度的惡果開始,進而否定了一切形式的法律、監獄制度的合理性。他又認真研究了沙皇國家機器,發現“各種暴力、殘酷行為、獸行,在對政府有利的時候,非但不會遭到禁止,反而得到政府的批準”。他認識到整個官僚機構和全部國家機器都是暴力機關,進而否定了一切形式的國家機器的合理性。因為他不是個階級論者,所以他不懂得社會發展的規律,看不到戰勝邪惡的社會力量;又因為他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所以他只能在福音書書中接受五條戒律并得出“勿以暴力抗惡”這一結論??梢哉f聶赫留朵夫接受“不以暴力抗惡”的思想是完全出于對現實生活中暴力泛濫、司法養惡的憤怒、無奈和批判。
聶赫留朵夫所體現的這兩種思想,就是托爾斯泰主義的體現,聶赫留朵夫認為假如地主們致力于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他們就會把土地分給農民;假如官僚們也致力于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他們就會不再做官而恢復他們善良的人性;假如人們都寬恕仇人并幫助他們,暴力就會消失;假如人們都放棄虛偽、荒淫的生活,而去過自食其力的勞動生活,那么一切形式的國家機器、暴力機構就都失去存在的必要了。所以,他認為“只要人們執行《圣經》中的戒律,人間就會建立起天堂。人們就會得到他們所能得到的最大幸?!薄6鴮⑵渥鳛橐簧氖聵I并為之奮斗。但這種思想太過于空想主義,不符合當時俄國的現實。
聶赫留朵夫這一形象集中反映了托爾斯泰的很多思想,有鋒利冷峻的批判,有積極向善可取,也有不抵抗主義對社會的空想局限。在小說結尾,聶赫留朵夫希望從福音書找到解決的方法,希望通過福音書里的教義教導人們向善,企圖以此感動所有的人,使統治者也向善,達到社會的安定繁榮,人民生活幸福,從而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墒?,這種改良思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聶赫留朵夫最終也沒有真正找到出路。即是托爾斯泰沒有在現實中找到俄國現實的出路,雖然托爾斯泰沒有通過這個形象找到社會的真正出路,但他為普通民眾服務的思想以及其懺悔過程是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的,為我們塑造出來的聶赫留朵夫這個人物形象也是值得我們仔細深思的。
參考文獻
[1] [俄羅斯]托爾斯泰.復活.李輝凡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2.
[2] 尹炎,張淑文.從貴族地主到宗法制農民——托爾斯泰思想歷程淺析[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3):19-21.
[3] 楊紅星.精神的人與獸性的人的較量——淺論《復活》中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0(02):104-105.
[4] 李曉娟,盧振飛.列夫·托爾斯泰晚年的世界觀在《復活》中的映射[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30(05):45-48.
[5] 李敬敏.聶赫留朵夫:在探索和真誠懺悔中“復活”——托爾斯泰《復活》研究之一[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02):50-55.
[6] 李滿.聶赫留朵夫和托爾斯泰主義[J].江西教育學院學刊,1984(02):66-71.
[7] 錢艷艷.托爾斯泰思想與創作的集大成者[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