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水別墅是現代建筑的著作之一,是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經典之作。本文對流水別墅的設計進行探索與分析,從而深入的認識這一建筑的瑰寶,感受建筑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并從它的身上體會賴特的”有機建筑”這一設計理念。
關鍵詞:流水別墅;賴特;設計;有機建筑
一、流水別墅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個孤傲的美國人對東方文化卻一往情深,他便是賴特。而流水別墅作為賴特的經典之作,它位于美國匹茲堡市郊區的熊溪河畔。周圍是成片的櫟樹林,滿山遍野的杜鵑花映紅了整個山谷。匹茲堡百貨公司的老板考夫曼迷上了這咚咚的泉水,并買下了這塊地產。在賴特的塔里埃森學校進修的考夫曼的學建筑的兒子,引薦了賴特為其父在此地設計一幢別墅。賴特深深地迷戀著這里優美靜謐的自然環境。他認真地對地形進行了細致的察看,并和助手們對15 cm以上直徑的樹木和較大的山石都記下了明顯記號。這里優美的環境使他靈感頓發,進而巧妙地利用環境、充分地考慮到山石、瀑布、林木的自然位置,他要把別墅融于其中。從平面功能布局分析中可以看出,整幢建筑呈橫向布局,爭取到南北朝向,以獲取最佳的日照和通風。
流水別墅的外形,兩層懸空的大平臺,扁平的形體高低錯落,前后掩映。一道道白色的橫墻懸臂與幾條豎向暗色而粗獷的石墻組成了縱橫交錯構圖,給人一種靈活而又穩定的動感;與橫向山石和縱向林木交相輝映,一眼望去:錯動欲飛的青黃色的挑臺,仿佛被其后矗立的兩片片石墻牢牢地釘在山谷里崢嶸的巖石之上。溪水從挑臺下面怡然躍出,為靜默的建筑帶來了歡快。整幢建筑仿佛是從山石中破土而出,四周林木蔥蔥,輕風掠過,光影婆娑,與懸板下濃重的陰影相映成趣,美不勝收。
二、流水別墅審美淺析
(一)流水別墅的空間設計
別墅共3層,面積約380m2,以2層的起居室為中心,其余房間向左右鋪展開來,別墅外形強調塊體組合,使建筑帶有明顯的雕塑感。兩層巨大的平臺高低錯落,1層平臺向左右延伸,2層平臺向前方挑出,幾片高聳的片石墻交錯著插在平臺之間,很有力度。溪水由平臺下怡然流出,建筑與溪水、山石、樹木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像是由地下生長出來似的。
別墅的室內空間處理也堪稱典范,室內空間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內外空間互相交融,渾然一體。流水別墅在空間的處理、體量的組合及與環境的結合上均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有機建筑理論作了確切的注釋,在現代建筑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流水別墅的形體設計和質感
從流水別墅的外觀我們可以讀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橋、便道、車道、陽臺及棚架,沿著各自的伸展軸向,越過山谷而向周圍凸伸,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種詭異的空間秩序緊緊地集結在一起,巨大的露臺扭轉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巖石突然下落一般無從預料,整個建筑看起來像是從地里生長出來似的,但是它更像是盤旋在大地之上。
流水別墅的建筑造型和內部空間達到了偉大藝術品沉穩、堅定的效果。進入不同凡響的室內使人猶如進入一個夢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間之過程,必然先通過一段狹小而昏暗的有頂蓋的門廊,然后進入反方向上的主樓梯透過那些粗獷而透孔的石壁,右手邊是直交通的空間,而左手邊便可進入起居的二層踏步,賴特對自然光線的巧妙掌握,使內部空間仿佛充滿了盎然生機,光線流動于起居的東、南、西三側,最明亮的部分光線從天窗瀉下,一直通往建筑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樓梯,東、西、北側都呈圍合狀的室,則相形之下較為暗,巖石層的地板上隱約出現它們的倒影,流布于起居室空間之中。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別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獷的巖石。石的水平性與支柱的垂直性,產生一種明的對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構件,看來有如貫穿空間,飛騰躍起賦予了建筑最高的動感與張力,例外的是地坪使用的巖石,似乎出奇的沉重,尤以懸挑的陽臺為最。
兩層的挑臺。對流水別墅那大膽懸挑的關注使它成為現代主義者挑戰重力的一種有力的表達方式。這所房子,賴特增加的不僅是它結構系統的效率,也意味著增加了風險??吹侥切┙徊?、重疊像是風格派的幾何平面則讓人心里覺得它和“國際式風格”的爭論有歷史聯系。從溪對岸的路上看正面,這些胸墻像漂浮的扁帶,在空中展開。但從小溪下游岸邊看,它們在形狀及布局上呼應著兩塊懸挑石塊,使它們產生了其下面的瀑布同時反映出層疊下落的水花。
整個建筑群與四周的山脈、峽谷相連。兩個主要平臺上厚而圓的胸墻則強調了混凝土可塑的荷重感,在視覺上,這種荷重感被光線及平臺外罩的杏黃色油漆削弱,展現了建筑體形在景觀中隱喻的角色。
垂直墻體和粗砌的毛石支撐著挑臺和混凝土板,看起來像切開了它們似的。
(三)流水別墅細部的裝飾和色彩處理
在這里,并不只是用圍合空間來限定建筑形式,形成空間體驗,更重要的是這些空間介于建筑與建筑、建筑與環境之間———走道、橋、平臺以及臺階。流動的溪水及瀑布是建筑的一部分,永不停息。這是一個簡單而深刻的事實,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建筑像流水別墅這樣完全且不可否認地依賴時間的歷程。
觸覺、嗅覺及聽覺總是成為一個感受建筑及其布置的整體因素。房間的對角則留有玻璃封閉的小窗,以免小溪的水聲及水氣滲入房間,通過它及懸掛的樓梯,使居住者從隱喻落到實際,以一種真正的運動感知方式經歷與流水別墅建筑的交流。
(四)光和影在流水別墅中的運用
別墅內景之一。賴特給這所住宅取“流水別墅”這一名字是要描述建筑與用地之間的統一和動態的聯系。強調流水別墅在自然中是隱居所的角色,使得人們將它和別墅建筑及風景如畫般設計的悠久傳統相聯系。屋內,懸在溪流上方的起居室地面鋪著上了厚蠟的石板,光線照進來時,就像漣漪在河床上起伏。
整個設計理念的表達揭示出流水別墅絕大部分空間的圍合“如同它本應賦予的完美形象”。
三、從流水別墅看賴特
流水別墅是賴特提倡的“有機建筑”的代表。在賴特眼里那些用玻璃和鋼鐵為材料的建筑不過是一個個玻璃方盒子而已。賴特始終保持著對天然材料的情感沐頭和磚塊。造型簡單、對材質忠實、環境與建筑互相密切配合。賴特一直堅持:“大自然就是我的教堂?!彼脑O計從內部功能出發在特定的環境中發揮想象能力去尋求一種有意義的外在形式。他將建筑看成潛在的詩追求的是一種能喚起詩意的反應。人們常稱賴特是一位浪漫主義建筑家實際上這是他個性化的表現。這位大膽的設計師在年近古稀之時造就了這座為世人驚嘆的瀑布上的房子。那棟瀑布上的房子在時間的流逝中光彩依舊啟靜靜地站在山間凌于溪上所水聲潺潺。賴特詩一般的建筑和他“有機建筑”的理念更是愈加耀眼。我們應該始終銘記的是他尊重自然尊重建筑的恭謙。
四、結語
毫無疑問,流水別墅開創了美國建筑史的新篇章,它可以被理解為是現代建筑運動里程碑式的建筑,如果說人類精神活動所達之處既是建筑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賴特是成功的,他的作品中所洋溢的是同大自然對話的欣喜流水別墅代表的有機建筑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對自然的深層次理解,對生活空間的只維想象。建筑空間的開放與流動,地域性文化及材料的表達等固有的“精神內涵”。正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建筑文化精髓,仍值得我們不斷回味、分析和繼承。
參考文獻
[1]王天錫.建筑的美學評價[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呂道馨.建筑美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3]陳志華.外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李明霞(1995-),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7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學,研究方向為設計史論。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