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芳
摘 要: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以“背影”為線索,描寫了父子二人在浦口車站分手時,父親為兒子買橘的事情。短短幾百字,我們看不到生動曲折的情節,也沒有許多華麗富貴的辭藻和修辭手法,可是作者卻把父子之間蘊藏著的濃濃深情表達的酣暢淋漓。幾十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影響和感動了無以數計的中國人,由此可見作者語言功底之深厚。其語言特色主要體現在樸實真摯、簡筆勾勒、文白一體等方面。《背影》就是用這質樸的語言,平淡的筆調勾勒出了一副感人肺腑的父子親情圖,獲得了無數的好評。
關鍵詞:文本細讀、背影、樸實真摯、簡筆勾勒、文白一體
《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朱自清懷著真摯的感情將生活中的一瞬間記錄在了自己筆下。通讀全篇,你會被作者筆下描繪的醇厚父子情所感動,更會被文中精湛的語言藝術所吸引。本文將會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對《背影》中的語言藝術特色結合具體文本進行分析。
《背影》中沒有許多華麗炫目的辭藻也沒有運用過多的修辭,有的只是一些平淡質樸的語言以及醇厚的父子情。我把《背影》的語言特色大致分為了四類,分別是語言樸實,感情真摯、簡筆勾勒、文白一體。
一、語言樸實,感情真摯
魯迅在《寫在(墳)后面》一文中說:“以文字而論,就不必更在舊書里討生活,卻將活人的唇色作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口語,更加有生氣。”《背影》中的語言就是這樣的,它所使用的詞語都是通俗易懂的;它所用的句式也是平常口語中常用的。《背影》全文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了父子之間真摯的情感,通過展示現實生活中的一幕幕的場景,表達了父子之間深沉的愛。
如送行的那一大段全是大白話直接抒發著情感“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句話短短的幾個字,卻包含了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再三”這個詞表明父親對自己不能親自去送兒子感到擔心而且不放心茶房送自己的兒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囑咐茶房,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兒子。“甚是仔細”說明父親非常的有耐心把所有的大事、小事都一次次的交待茶房,怕茶房忘記什么,因此而照顧不好兒子。短短幾個字組成的一句話卻包含了父親對兒子最簡單最真摯的感情。
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這就是一句平常的大白話,我們平常也在用,但作者把它放在這里卻體現出了父親對孩子的愛。父親本因事忙,不去送孩子,并且已經再三囑咐了茶房,交待好了所有的事情,但終究還是不放心還是決定自己去。朱自清用樸實自然的語言,展現出了父親對兒子事無巨細般的無微關懷,體現出了父親對兒子最真摯的愛。
“背影”和“淚水”本是兩個非常樸實的字,但朱自清卻在文中將它們結合了起來。“背影”在文字一共出現了四次,除了第一次自己說的“絕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與“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淚”的關系比較間接外,其余三次出現皆與淚水直接相關: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了下來。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淚又來了。
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到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襖黑布馬褂的背影。
“背影”和“淚水”這兩個詞如此緊密相結合,不是作者的刻意為之,而是感情的真實爆發,是父親的背影觸動了孩子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使得孩子流下感動的淚水,也體現了孩子對父親也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在里面。
二、簡筆勾勒
《背影》一文很短,但自發表以來能如此受人喜愛與作者簡筆勾勒的畫面感是不可分隔的。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的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山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只手攀在上面,兩腳在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了下來。”當我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那個黑色的、蹣跚的、肥胖、努力的背影就盤旋在我們的腦海里,腦海里父親的背影隨著他的腳步在移動,而父親的背影定格在了我們的腦海里,讀者的心里,作者幾句簡單的勾勒,就傳遞出了深厚的父愛。
又如: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園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讀到此段我們腦海里會浮現父親忍著心痛安慰兒子的一幕。生活的困境加上親人的逝世,使作者潸然淚下,父親安慰“天無絕人之路”不僅在安慰兒子,也是在如此困境中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作者用簡單的幾句話,就把傳統父親高大的形象表達清楚了。
“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又囑咐茶房如好照顧我”
前一個茶房是茶館里的,后一個茶房是浦口車上的。兩句簡單的話語,時空在轉變,我們甚至可以從這兩句話中勾勒出兩個不同的場景,但唯一不變的是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三、文白一體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的序里面曾說:“我是大時代中一名小卒,是個平凡不過的人。”這是朱自清的自謙之詞,但卻是他語言風格的寫照——質樸自然、平凡不過。《背影》中用了大量的日常口語。比如:差使、簌簌、虧空、勾留、一股腦兒、一日不如一日等,生活氣息非常濃厚,今天大家仍在使用。另外,作為新舊交替時代的過渡,朱自清選擇文言詞和白話文的共用,而且他本人文字功底很好,所以《背影》里也有大量的古樸典雅的詞語,使《背影》讀起來有一番別樣的滋味。比如:大量四字俗語(不一定是成語)的運用:禍不單行、變賣典質、東奔西走、觸目傷懷、情郁于中、老境頹唐。。。。。書面語的運用:狼藉、慘淡、賦閑、妥帖、躊躇、拭干。。。。。。,所以在最后父親的來信原文照錄:“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在文中并沒有突兀的感覺,反而覺得此處就應該這樣,才與本文相稱。而且引用了原文,更加具有真實可信度。也因為表達的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以及蒼涼心情與復雜感受,而父親是一個老人,不是像我一樣的年輕人,不能輕易的接受白話文,所以朱自清在文中摻雜了大量的文言詞匯,這樣更能將作者當時家里的困境和自己的感情表達清楚,也更貼切。
使用文白一體,也使這篇文章讀起來典雅文質,這與文章中的如“賦閑”,“差使也交卸了”“頗躊躇了一會”等詞語和句法的使用有關,這些詞語的使用就決定了文章整體的語言風格;而且本文寫自己家人情況時都是在“禍不單行”的背景下,人物的心情都是很沉郁的,其中“如此頹唐”“諸多不便”等詞,更是體現了父親晚年生活不好,由此引出作者在讀信時“晶瑩的淚光中浮現出父親的背影”,同時也很自然的體現文章的古樸典雅。所以文白一體的寫法,在《背影》一文中不但不會顯得突兀,反而會把作者想要的感情表達得恰到好處。
在新的時代下,在課程教學語境下,“文本細讀”有了新的內涵,我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分析了《背影》,把文本中部分的字詞句進行了分析,把握了它們所表達的感情和語言特色。
《背影》一文很短卻很經典,朱自清先生運用樸實的語言表達出了父子間最真摯的情感,把那個年代的父子深情永遠定格在了人們心中。我通過用“文本細讀”的方法,把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詞句進行了分析,對《背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其中的語言特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劉仁增.《課文閱讀—指向文本秘妙》[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 王朝霞.把握語言與體悟情境—以《背影》為例[J].語文學刊,2013
[3] 呂偉敬.平淡之中顯風華—賞析《背影》的語言藝術[J].語文天地,2013
[4] 孔垂英.樸實語言展現拳拳父愛—從情感及藝術雙重角度解讀朱自清《背影》[J].語文知識,2016
[5] 楊建忠.質樸清新 意蘊豐富—例談《背影》的語言特色[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1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