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泰松 王琳
【摘要】小額信貸是一種主要面向城鎮和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小額度的金融服務方式,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國小額信貸的實踐,并從小額信貸的需求現狀和供給現狀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從完善小額信貨制度建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金融體系、建設健全的法律環境三個方面完善我國小額信貨的政策。
【關鍵詞】小額信貸 需求現狀 供給現狀
一、文獻綜述
從1993年孟加拉國小額信貸模式進入中國至今我國初步實現了將社會閑散資金引入,各省市結合自身實際和創新性的開創了各種信貸模式。何廣文(2002)認為小額信貸模式解決了金融危機中農戶貸款難和金融機構房貸難的雙重問題;王景富(2002)研究發現小額信貸的交易成本高而貸款額度普遍較低,同時在貸款利率封頂的情況下,沒有房貸動力;張立軍(2006)研究得出農村金融發展對人均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影響較大,降低了農村貧困程度;孫若梅(2008)研究發現,小額信貸對一定經營能力、有一定收入和資產、生產和收入來源呈現多元化特點的家庭可能更有效;朱青(2010)研究發現農戶主要利用傳統的親緣關系借貸,而對現代的金融方式卻不熟悉。
二、我國小額信貨的實踐及發展現狀
(一)我國小額信貸的實踐
我國小額信貸與外國其他國家的發展水平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國正規金融機構也逐漸進入小額信貸領域,我國小額信貸明顯特征是政府發揮了“無形中的手”的作用,我國小額信貸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引進試點階段(1994年-1996年),該階段資金主要來源是國際捐助和軟貸款,政府的資金很少介入,其探索重點是研究小額信貸在我國的農村金融環境下是否可行,主要模式是以半官方或民間機構模式,并注重規范化的運作;第二階段,推行階段(1996年—2000年),該階段政府從資金、人力和組織方面進行推動,以國家財政資金為資金來源,以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為運作機構,而且更注重與國際規范的接軌;第三階段,制度化建設階段(2000年—至今),在認真研究國際上各類小額信貸模式上以及我國以政府主導的小型信貸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小額信貸的新模式。
(二)我國小額信貸的發展現狀
(1)小額信貸的需求現狀。第一,生產性借貸大于生活性借貸。在生產經營和生活消費的同時,對生產和生活性貸款都有需求。生產性貸款用于做生意、加工、養殖等。生活性貸款主要用于建設房屋、醫療保險、教育投資等。第二,借貸需求層次性明顯。借貸需求可以分為生存性貸款、簡單再生產信貸需求和擴大再生產信貸需求。如小規模種植業生產性貸款、中小規模種養業、專業化和規?;a貸款需求。第三,家庭收入水平雙向影響借貸行為。伴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借貸需求是選下降后上升的趨勢。而收入低的借貸特征是意愿強、次數多、額度小,其主要解決方式是通過民間渠道。
(2)小額信貸的供給現狀。第一,金融機構自身方面尚待完善。農信社在信貸等級評定時個人信譽、還款記錄及經營能力、償還能力等指標缺乏切合實際、公平公正的評定機制,信譽等級評定主觀性、隨意性大。其次,貸款隊伍力量有限,貸后管理難度大。所以,農信社要對信貸員對于貸款實行“終身責任制”—包放、包收、包收益以便促使信貸員優先選擇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戶。第二,資金使用效率低,利潤低。相當一部分的存款資金都進入了郵政儲蓄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農信社收益低,在吸收存款上受到制約,而政府卻沒有給出相應的支持政策容易出現資金問題,而資金問題最終制約了推廣小額貸款業務的關鍵問題。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完善小額信貸制度建設
第一,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采用更加靈活的市場利率政策。解決我國現階段小額貸款發展的利率政策問題是獲得小額信貸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通過市場供求的調節而不是直接的行政干預來制定符合市場規律靈活多變的利率政策;第二,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尤其是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建立健全內部監督管理機制,強化內部的管理,在深入理解小額內涵及其運行機制的基礎上不斷推動產品的更新。第三,解決資金的來源問題,在財政透明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其再次貸款,解決資金供應問題可以通過改善自身服務吸引存款的力度或通過由點及面逐步推進利率改革,以浮動的存款利率政策提高組織資金的能力和經營的靈活性;第四,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
(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金融體系
第一,構建有利于小額信貸發展的外部環境。政府要保障宏觀經濟穩健運行,保障各經濟部門在公平合理的市場中平等競爭,從而激勵小額信貸機構的不斷發展;第二,構建適合金融市場的準入標準和審批程序,從制度上為市場化的推進提供條件。積極發掘有償還能力的貸款者,創建小額貸款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第三,積極發展信息資源的共享機制,完善信用體系,杜絕信貸交易中的道德風險的信息不對稱沒建立信譽約束機制,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更有利于實現小額信貸機構的可持續性。
(三)建設健全的法律環境
第一,制定和完善金融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市場經濟的法律約束與法律規范。通過立法來保障信用關系,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有效的懲罰機制,對失信行為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第二,完善我國有關債權保護的法律中的規定。維持良好的債權一債務關系需要法律的保障,若有一方違約,要對違約方進行嚴厲制裁,付出高昂成本;第三,加大執法力度,強化信用的法律保障。加大執法力度,為法治提供法制基礎或依據。主要表現在增大“違約方”的利益成本、道德成本及政治成本。
參考文獻:
[1]孫若梅.小額信貸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8,(9).
[2]朱青.實現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