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榮
【摘要】德國于2013年4月推出“工業4.0"戰略,其目的是掀起新一輪制造技術的革命性創新與突破。2015年5月,中國政府發布《中國制造2025》,主要目的是通過特殊政策和制度優勢,使中國由制造大國轉型為制造強國。對照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本人認為中德之間既存在創新互補性又存在目標一致性。兩國應積極發揮比較優勢,包容借鑒,取長補短,盡快實現技術融合,促進創新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比較優勢 技術融合 中德創新
一、德國的工業基礎和工業4.0的提出
歐洲自工業革命以來,德國先后經歷了以蒸汽機為標志的工業1.0時代、以電為標志的工業2.0時代,以及以信息科技為標志的工業3.0時代,使得擁有35萬平方公里、僅8千萬人口的德國成為當今全球第
四、歐洲第一經濟大國。在歐債危機背景下,德國經濟表現突出,繼續保持增長,被稱為歐債危機的“救世主”。德國經濟之所以能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關鍵在于其雄厚的、全球領先的工業制造基礎以及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和生產性服務業,并能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走專業化、技術性道路,牢牢守住全球產業鏈中的高端,樹立“德國制造”這塊優質、高效和創新的金字招牌。當今,全球5000多個著名品牌中,涵蓋制造業的各個領域,足見其工業制造的實力。
盡管德國工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國際競爭的大格局和歐洲復雜的地區性局勢,迫使德國的政治、經濟領域的精英們居安思危。首先是自身需求,作為全球出了名的高福利國家,人口相對較少、增長放緩,工業制造的人工成本昂貴,需要賦予機器人高度智能以縮減人工,提高生產效率。去年默克爾政府頂住壓力,接納100多萬別國難民,體現了德國二戰以來最大一次人道主義援助,但也不排除其在改善人口結構上,補充國內勞動力的企圖;其次想繼續雄踞全球工業制高點。德國工業標準在國際上擁有無可撼動的地位,其標準化學會制定的DIN標準,權威性不亞于國際標準ISO,在其發布的3萬多標準中,80%以上已為歐洲各國采用。繼續創新領跑,強化工業制造標準話語權,是德國力推工業4.0的又一個主要目的;再次為更好地應對國際競爭。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等新經濟體的崛起,給德國精英們帶來了深深的危機感。因此,德國成立了“工業4.0工作組”,并在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發布了《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把此上升為國家級戰略。身為物理學博士的默克爾總理把工業4.0的內容闡述為“數字科技”、“智能工廠”和“智能物流”三個方面,以此支撐從需求、定制、配送、維護整個產品生態鏈條,此解釋可謂精煉獨到。德國工業4.0戰略的提出,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新一輪的工業轉型競賽,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德國政府社會管理非常精細,人們生活要求十分精致,行為處事也力求精準,這樣的民族特性與領先全球的優良制造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而恰恰這種特性,也體現出古板、保守、不偏愛接受新事物的一面,比如在近幾年興起的數字科技,特別是大數據與智能物流的結合和應用領域上,遠沒有中國前衛和普及,相當多德國人非常驚奇于互聯網經濟給中國帶來的巨大改變,也對中國制造的進步和發展速度刮目相看。
二、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勢頭以及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
互聯網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擁抱互聯網。據統計,2014年互聯網經濟在我國GDP中的比例迅速攀升到7%,占比超過美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結合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應。這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產業升級阻力重重的背景下,中國政府樂見其成并試圖積極加以引導的局面。2015年年初,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公布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李克強總理所提的“互聯網+”與較早討論的“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有了進一步的深入和發展。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介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同年12月,烏鎮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行,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聯合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共同發起倡議,成i沙中國互聯網+聯盟”。“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是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與標志,也是進一步促進信息消費的重要抓手。中國“互聯網+”不僅正在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ITFIN)、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業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
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在國務院《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水平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成為一個制造業大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制造業大而不強,產品多而不精,歷史上中國實際錯過了工業1.0、2.0、3.0的三次重大機會,重農輕工,重農輕商,工業制造基礎異常薄弱。難能可貴的洋務運動也很快夭折在清王朝的沒落和軍閥混戰中。中國制造真正起步于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也只是粗淺的模仿,通過短短40年的發展,成績斐然,有了高鐵,路橋,大飛機,深海蛟龍號,空間站,北斗導航,等等,但高端制造沒有像德國那樣普及于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產品質量基礎薄弱,產品標準意識淡薄,在材料質量和工藝質量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特別是好多核心技術還是要依賴歐美等發達國家。
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都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針對制造業發展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如上所述,中德經濟特別在制造業領域各自存在著相當明顯的比較優勢,在充分認識自身優勢,增強自信和定力的同時,更應在戰略目標、技術基礎、產業基礎和人員素質等方面認清認準中德兩國的差異性。
三、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德創新可持續發展
2014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訪德期間簽訂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工業4.0”成為兩國發展合作的新方向。在很多領域里中德兩國有著很高的互補性,中國的生產力和德國的科學技術完美的組合將會開創制造強國和制造大國聯合創新發展的未來。中國早己經擺脫了用“幾億件襯衫換飛機”的標簽。而德國經過幾百年的工業發展制造水平相當發達,但也需要信息化的新動力。隨著我國產業升級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己經改變了原有的貿易結構,在此背景下,中德應積極創新,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以多種科學、靈活的方式進行合作。
政府的層面:加快“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深度對接,德國有其技術優勢,中國有資本和人力資源優勢,更有規模巨大的市場。這些要素組合起來,不僅對中德制造業的升級有利,甚至對全球的制造業發展都會起到推動作用。
企業的層面:兩國企業可以開拓新的合作模式,共建研究機構,共同培養人才,發動企業參與研發,實現標準對接。還可以共同設立投資基金,推進有發展前景的企業轉型升級。
民間的層面:據統計,去年中德互訪游客超過150萬人次,4萬多中國留學生在德求學,雙方建立91對友好城市關系。要促進中德民間進一步交流,這對有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也具有重大意義。
文化的層面:中國的藝術、設計和工業多年來深受德國的影響,近年來,德國工業設計也越來越考慮中國文化、審美和消費傾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兩國之間深入開展文化交流,相互借鑒,優勢互補,能夠進一步激發雙方的文化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馬化騰.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Z].環球網,2015.
[2]沈烈初.讀“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后的思考[J].中國機電工業,2015.
[3]李鏡.解析“工業4.0”時代背景下的“中國制造2025”[J].現代商業,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