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威的教育觀點對后世的教育和教學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當中的許多觀點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借鑒。尤其是在2016年教育部已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系統的法治教育正式納入德育課程體系。然而,面對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認知能力的特征,如何有效地進行法治內容的教學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了杜威的課程與教學觀的觀點進行中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法治課程教學的探析。
關鍵詞:杜威;課程與教學觀;中小學法治教育課程
引言
教育部辦公廳日前發布了《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明確,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這一教育思路的調整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相一致。一方面透視出教育部門和政府更加重視對中小學生的法治教育;另一方面意味著從原來的偏重于德育調整為德法并育。這一舉措有利于從小培養中小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素養,成為中小學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小學生法治素養培養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簡單地以教師個人的理解進行,要符合新增法治內容的理念,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要有所借鑒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創新。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們尋找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為能達到有效地對中小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目的而不斷探索。
一、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內涵
法治教育包括法律、人權、民主等主題,從法治教育的實施方法來理解,法治教育可以從法治知識的傳授、法治技能的訓練和法治理念、信仰等價值觀的培養三方面進行。在中小學這一階段,中小學生無論在身心發展還是在認知能力方面都尚不成熟,這就決定了針對中小學生這一特殊的教育對象,有特殊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及教育方法。中小學的法治教育的內涵可以表述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中小學生實施初步的法治知識及法治理念的啟蒙教育,使學生在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對法律、人權、民主的概念,發展中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思維抽象能力,使學生成為懂法、信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二、杜威課程與教學思想對法治教育課施教的價值分析
1.“兒童中心”的思想引導教育者合理設計教學目標
杜威一改傳統的教師中心,提出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觀點。此觀點對于如何設計以及實施法治教育課程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2016年教育部系統地將法治內容納入德育課程體系,教育工作者如何實施,最基本的是要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狀況和認知能力來考慮。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和階段性特征決定了課程實施的難度。教育者要結合兒童的興趣、愛好、身心特點來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作,法治內容比較枯燥且難懂,以成人的思維來備課,學生肯定接受不了。在教授法治課程內容時,可以采用豐富有趣的形式呈現,比如:用ppt展示圖片、視頻或者用動畫人物來展現,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晦澀的文字變得活靈活現,使復雜的關系清晰明了,便于學生理解和學習。因此,教師要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學生能接受的教學內容。借鑒杜威的這一思想,有利于教師鎖定對象的基礎上使深奧的東西淺顯化。
2.借鑒“經驗中心”思想施教,便于學生深刻感知法治內容
杜威要求貫徹“從做中學”的原則,以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來取代傳統的書本式教材。經驗中心與之相對的就是教材中心,杜威提倡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并不是反對書本知識。杜威認為書本上的知識是前人總結出來的、死的東西,學生看不到、摸不著。一味地以講授教材為主,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不會獨立思考。道德與法治中新增的法治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是新鮮事物,他們對此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就更加要求教師不能以書本為中心,教“死書”,要將書本知識抽出來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相聯系,盡量列舉學生身邊的法治事例,或者共同關注的身邊焦點事例,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法治就在我們身邊,誰違法犯罪都會受到法律的懲罰;也能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對此無能為力,他們的父母也不能決斷一切,他們享有哪些權利等。通過這樣的授課,讓學生對法治的知識及概念有初步的理解,并能學以致用。教育者倘若只會依照課本來講授,會加重學生理解的負擔,會讓學生覺得法治以及與之相關的事物離自己很遙遠,要等接觸社會才能遇見等錯誤的意識。因而,教師要擅于將書本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深切感知法治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對此產生興趣,并能有所思考。
3.以“活動為中心”,使法治內容“活化”
杜威堅決的批判以教室為中心,主張“從做中學”,主張對“反省思維”的學習與掌握。杜威認為,學習過程和社會實踐在方法上是一致的,就是一個“情境—問題—觀察—假設—驗證”的過程。即所謂的:“從做中教、從做中學、從做中求進步。”那么對于中小學的法治內容如何“活化”,眾所周知,法治內容設計法律、人權、民主的知識,把授課的場所局限于教室內,也間接地把學生的視域局限于小范圍內。法律、人權、民主本來就是一些很難懂的概念,加之政治課是副科,以十分制來算分,學生大多不太重視,目前道德與法治課已經很難講了。教師對新增的內容不認真研究教學方法,很容易造成這部分內容的“流失”,達不到教育部要求增加中小學生法治素養的目的。教育者要借鑒杜威的活動課程的觀點,讓枯燥的課程以及課程內容換發生機與活力。教育者將書本上相關法治內容盡可能地設計成活動課程,將理論課與活動課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教師將能設計為活動的法治內容事先設計成一個教學活動方案,教師分析材料,提供幫助,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共同探討一個案例,并分享,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補償或者糾正。以活動為中心的課程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深刻體現“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理念。教師也可以把學生帶到高校的模擬法庭或者法院參觀;或者教師親自組織班級學生進行一次小案件審理活動。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生對法治、法律感興趣,感受法律的威嚴與公平正義,讓學生產生敬畏心理,養成良好的法律意識,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時,懂得維護。
三、“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應遵循的原則
1.課程目標設計遵循法治理念的引導與學生中心相結合
杜威的課程與教學觀點值得我們借鑒,但是要結合實際需要進行創新,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學的方法才有借鑒的意義。中小學生的法治認知是從低到高的,在不同年齡階段對法治的理解程度不一樣。在課程目標設計時要以不同階段的學生為中心,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講授故事,幫助學生引發道德和自身利益的思考,對法治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要學會用法治理念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對事件背后的價值觀和利益分配對法治的影響。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在設計課程目標時要以法治理念作引導,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相結合。每門課程的開發都考慮到了學生理解知識以及接受知識的能力,基于學生的智育、認知能力是不平衡的,為了讓學生盡可能的掌握知識,教師需要充分以學生為中心,做到法治內容淺顯化、教師語言簡單化,需堅守不能偏離了法治理念的原則,并與學生特征相結合,要讓學生有所理解的基礎上慢慢延伸開來,使學生真正的懂法,然后才能守法、用法。
2.課程實施要發揮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輔相成的作用
第一,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 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在實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再則,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對人的培養不僅需要法治素養,還需要道德素養。第二,正如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中提出的觀點,兒童在不同階段的道德水平會對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兒童的道德水準影響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就會影響兒童對法治的理解。第三,對道德與法治的關系的學習研究認為:道德是法治的價值基礎;道德是法治的必要補充;道德為法治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法治是道德的保障。因此,能有效地發揮道德教育的作用,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作用,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法治理念的理解,以便于更好地進行法治教學和法治素養的培養,成為一名懂法、信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3.對“反省思維”的學習與掌握,發展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技能
杜威認為教育應當是一個以智慧為目的并以知識增進智慧的過程。就是一個“情境—問題—觀察—假設—驗證”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就是反省的過程。教師如果只是一味的講解課本知識,無法使法治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只能停留在簡單的、死記硬背的階段。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具體道德和思維模式,提供與學生的已有經驗相關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積極思考以及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興趣,在不斷的反省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事思維得到鍛煉,使法治理念深入學生的內心,促進法治認識與思維的發展,進而能夠培養學生面對法治事件有辯證分析、多角度分析的思維技能。這正是借鑒了杜威提出的反省思維的學習作用以及將學習過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
參考文獻
[1] 來鑫.法治教育路程新路向——對于“思想品德”教材更名為“道德與法治”的思考[J].來源:遼寧師范大學,2016(6).33.
[2] 艾科克.杜威與教學的藝術[M].出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10).
[3] 檀傳寶.西方教育經典導讀——從蘇格拉底到杜威[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6(10).322-333.
[4] 程亮.教育的道德基礎:教育倫理學引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0).122-123.
[5] 陳玉珠.道德建設在我國法治建設中的作用[D].內蒙古大學,2015(12).2-3.
作者簡介
李惠鮮(1995-),女,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學科教學思政。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