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鴻玲
【摘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新目標的必由之路,是應對社會矛盾主要新變化的迫切需要,也是適應經濟發展新特征的主動選擇。
【關鍵詞】現代化 經濟體系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新目標的必由之路
中國夢的核心目標是“兩個一百年”,這“兩個一百年”目標最早是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出來的,十八大報告是再次重申。第一個百年目標是在建黨一百年時,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百年目標是在建國一百年時,我們要把我們國家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那么,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標是什么?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也就是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也就是從2035年到2050年,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要實現這兩個階段的目標,首要的任務是什么?首要的任務就是經濟要現代化。你看富強強調經濟建設,民主強調政治建設、文明強調文化建設、和諧強調社會建設、美麗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這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顯然經濟是第一重要的,而經濟的現代化的一個標志是什么呢?就是建立起一整套的現代化的經濟體系。所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新目標的必由之路。
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應對社會矛盾主要新變化的迫切需要
歷次黨代會,我們黨都要重申社會主要矛盾的問題。因為只有理清了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們才能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也就才能確立科學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有過兩次判斷,第一次是在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了正式概括: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30多年來,對這個主要矛盾的判斷一直沒有改變。
第二次是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那么,我們怎么理解不平衡不充分,其實平衡與否,是一個動態概念,它跟什么相關呢?跟比例和結構相關,平衡不平衡是由比例和結構來決定的。充分不充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關注的是什么?是總量的問題。那就意味著我們從現在開始到2035年,不但要解決如何繼續發展的問題,同時還要化解發展起來以后所面臨的許多新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把發展起來以后所面臨的新問題解決掉,恐怕下一階段繼續發展的問題就難以持續,所以我們要解決不平衡不充分這樣一個矛盾就對我們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更高的緊迫要求。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就必須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而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需要經濟體系的現代化,所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應對我國社會矛盾主要新變化的迫切需要。
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經濟發展新特征的主動選擇
我國經濟己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向”意味著這事剛剛發生,我們還沒有達到高質量發展階段,而高速增長階段確定無疑己經結束了。這句話實際上是對經濟新常態的一個全新的詮釋,以前我們說新常態是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關注的是經濟增長速度下來了,可實際我們看到在速度下來的同時質量在提升,效益在改善,這是我們下一步經濟發展的方向。所以,這次十九大改為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表明不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就是中國的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
為什么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階段會結束呢?因為我們面臨增長的困境。大家回憶一下,這些年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跟什么密切相關,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密切相關,而工業化城市化落實到產業上就是工業加房地產,這些年,地方政府主要做兩件事,一件事是招商引資搞工業園區,第二件事就是舊城改造,新城建設,拉動的產業主要是制造業和房地產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一段時間以來,到處都是大干快上的景象,但是我們發現,從2014年開始我國每千人擁有汽車超過100輛,這是什么意思?從國際經驗看,這是市場需求變化的拐點,意味著需求飽和了,目前我國汽車產能4000萬輛,2016年產銷2700萬輛,汽車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說明汽車高速增長階段己經結束。我們還發現,從2013年以后城鎮戶均達到1套房,這又是什么意思?從國際經驗看,這又是一個階段性變化的拐點,2013年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達到4.9億平方米,2015年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達到7.1億平方米,2016年6.9億平方米,按照我國人均住房面積30平米計算,“空置”的住房可供2.4億人口居住,說明市場需求出現了變化。汽車和房地產供大于求帶來的后果就是汽車和房地產這兩個支柱產業發生了動搖,而目前還沒有一個產業能替代這兩個版塊成為支柱產業,所以經濟增速下來了。目前,我國低成本優勢不在,以前我國經濟主要靠低成本優勢,什么成本都低,比如,勞動力,土地,資金,環境成本都很低。但是現在這些成本都在發生變化,使得經濟運行成本提高,從而經濟增長放緩。另一方面,2007年以后普通勞動者的工資上漲開始快于勞動生產率提升的速度,勞動力的價格就變得昂貴了,目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是越南的2倍、孟加拉國的4倍,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外流到東南亞國家的原因。同時跟勞動力短缺相比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會影響我國中長期的發展,就是人口老齡化。日本經濟低迷根本的原因是人口老齡化,這些年我國的老齡化增長的速度是非常快的,2016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升至2.3億,占比16.7%。這些意味我們的優勢不復存在了。
這些年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4萬億大單的推出,使得投資占GDP的比重高達80%多,現在看這種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同時還帶來很大的風險,因為這種增長方式使債務率急速上升,2007年中國債務規模占GDP147%;2016年已增長達279%。所以,2017年開始中央縮緊貨幣政策,要防范金融風險。
那么,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結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帶來了我國經濟將要跨越三大關口。哪三大關口呢?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這三大關口。而要跨越這三大關口,就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只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有可能實現三大變革,質量的變革、效率的變革、動力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