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治
摘 要:Delphi法是研究高職院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一個全新嘗試,本文從高職院校師德評價研究現狀入手,將Delphi法應用到高職院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活動中,并就Delphi法在高職院校師德評價中應用的可行性進行了充分分析。最后就師德評價目的、師德評價主體、師德評價客體與師德評價標準及指標進行了全方位分析,以期構建一種基于Delphi法的高校師德評價體系。
關鍵詞:Delphi法;高職院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
1.高職院校師德評價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家對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尤其在師德建設領域。據教育部有關文件顯示,早在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指出,“充分認識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強化師德教育,就師德建設中的諸多問題進行梳理,并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隨后于2010年,我國政府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于加強師德建設方面指出,“加強師德教育,增強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高尚的師德,將師德狀況作為高校教師評聘的首要內容。”2012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曾指出,“構建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工作機制,對于我國高校師德體系的建立意義深遠。”將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學術規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師德教育的有關內容融入高職院校教師的整個培養過程中。
教師職業道德,簡稱為師德,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要道德品質。國外研究機構及高校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師德評價體系。張桂春于2001年在瀏覽國外師德建設狀況后發現,國外對師德評價的研究方面,十分注重教師職業道德的規范建設,并將師生關系作為師德規范的核心內容;反觀國內對師德評價的研究則起步相對較晚,但截至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翟鶴鳴(2007)則認為師德評價是評價者根據師德標準,對教師的言行舉止所展現的道德狀況進行評價;葉育旺則從職業行為價值的角度出發,認為師德評價是對教師職業行為是否遵循職業道德規范的評議和估價;鐘惠英(2004)從人格要求、職業道德要求與素質教育及創新的道德要求四個方面對師德評價進行研究;劉文(2005)從師德認知、師德情感、師德藝術與師德行為四個方面構建師德評價體系;劉丹(2015)從形式評價、內容評價和效用評價3個維度構建了基于全評價理論的高校師德評價體系。
盡管目前較多學者對師德評價進行了深入研究,但關于師德概念、師德評價內容與指標體系的研究仍然有待提高,師德評價實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問題更是有待解決。
2.Delphi法在高職院校師德評價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Delphi法是由美國的著名咨詢機構蘭德公司于50年代初發明,該方法作為一種主觀、定性的方法,不僅可以用于預測領域,而且可以廣泛應用于各種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和具體指標的確定過程。其最大特點是能使預測盡可能的客觀公正。而高職院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需要通過測量和評估各個指標對師德的影響來綜合所需的結果。運用Delphi法構建各個評價指標時,可以根據評價人員對評價指標的反復修改與反饋,進而確定出各個指標。因此,從師德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來看,Delphi法適用于高職院校師德評價研究。就其本質而言,層次分析法著眼于教師行為指標的探討,而高職院校師德也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師行為所體現的。無論從評價的全面性、精確性與有效性,Delphi法都是適用于當前高職院校的師德評價活動的。
3.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職院校師德評價體系構建
3.1師德評價目的
就師德評價的目的而言,一方面是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發展,另一方面是加強教師個人職業素養的提升。關于師德評價的目的應注重評價的可實施性,充分考慮高職院校教師所涉及的有關師德內容,進而分層次地建立有關評價指標體系,以實現精準評價的目標。
3.2師德評價主體
師德評價主體作為師德評價的參與者與實施者,直接關乎評價的質量。就目前國內高職院校所采用的師德評價體系,多以一元評價主體為主,由學生期末填寫學校發放的教師評價問卷完成,后續評價問卷的統計與分析工作尚不知是否科學合理,甚至有部分高職院校連基本的一元評價都沒有,而是根據主觀意愿來定。這樣極易導致評價的片面化,更不利于師德評價的公正性。綜合國內外有關師德評價的內容,師德評價主體應由教師管理部門(教務處)、教師與學生三個方面組成,如果有可能,社會相關部門及個人(如實習企業、行業協會與家長等)的加入則更顯全面。由此可見,評價主體應具有多元性,以通過他人“他評”與教師“自評”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完整的師德評價主體。
3.3師德評價客體
本文所研究的師德評價客體是師德評價的對象,即高職院校的校內專職授課教師,輔導員、行政人員以及兼職教師排除在外。這主要是基于校內專職授課教師代表教師這一行業的共性,又兼具高職院校的特性。主要表現為既從事教學工作,開展科研工作及學生管理工作,同時也擔任社會服務工作(如社會服務項目)與校企合作事務的管理(如學生企業頂崗實習)等。因此,高職院校教師作為師德評價的客體具有其特殊性。
3.4師德評價標準及指標
2016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師德表現將作為主管部門對教師評聘的首要內容。高校教師有師德禁行行為的,師德考核不合格,并依法依規分別給予相應處分,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基于此,不難發現高職院校師德評價的內容分為個人道德和職業道德。以個人道德為例,教師應按照師德的基本要求,遵守高職院校師德的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為例,教師應遵循教師職業道德,履行自己的義務,踐行師德。因此,通過Delphi法反復修改與反饋,本文將高職院校師德評價指標具體概括為思想品德、為人師表、專業學識、關愛學生、教學能力與社會服務等方面。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教學會2017年度高教科研課題(JGJX2017D388)
參考文獻
[1]蒙家宏.試論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28):50-51.
[2]糜海波.師德評價科學路徑的應有視域[J].倫理學研究,2015(4):99-101.
[3]何祥林,黃吳靜,徐麗.教師為本,師德為魂——關于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現狀的調研報告(下)[J].2010(10):68-70.
作者簡介
鄭 治(1985-),男,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汽車營銷學院講師,碩士。
(作者單位: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