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葉
摘 要:外語專業學生不僅應該掌握外國文學知識,更應該熟悉漢語語言文學。因此,部分高校為外語類專業學生開設了中文課程,旨在培養外語類專業學生國際視野,同時加強對外語專業學生中國情懷的培養。然而,外語專業學生易于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導致對文學作品的誤讀,使得高校的中文課程設計與文化自信力建構成為難點。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此外新國標要求外語專業學生掌握外國文學知識的同時,也應該熟悉漢語語言文學。于是,部分高校為外語專業學生開設了中文課程,旨在培養外語類專業學生國際視野的同時,加強對外語專業學生中國情懷的培養。然而,外語專業學生易于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導致對文學作品的誤讀,使得高校的中文課程設計與文化自信力建構成為難點。
一、新國標背景下外語專業學生中文課程設計
以蕭紅的《馬伯樂》教學解讀為例,分析高校應該如何制定外語專業學生的中文課程設計,并開拓全新的教學實踐。《馬伯樂》文中寫到“凡是外國的什么都好,外國的小孩子是胖的,外國的女人是能干的,外國的玻璃杯很結實,外國的毛織品有多好。”②部分文學作品中把外國的一切都描述的如此美好,言外之意中國什么都不如外國。高校教師在講解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在某些方面我們確實需要學習與借鑒其他國家,但我們應該明辨是非,不能像文學作品中描述的愚昧無知的中國人一樣,對所有的外國的東西都很稱贊,甚至在國難危機時刻,都會到租界以茍全性命,懦弱的中國人在日本軍隊剛開始侵略時,就認為中國軍隊終將會潰敗,都逃到英租界和法租界,把洋人的租界作為他們短暫的庇護所,甚至把洋人看做他們的拯救者。事實告訴我們,洋人沒有那么善良,洋人是不會護佑中國人的,洋人的租界也不是中國人永久的避灣港。真正趕走日本侵略者的,是我們的偉大的共產黨!
文學作品中的洋人沒有保護中國人,現實生活中的平安夜也不會使中國人免于災難。無論是平安夜還是圣誕節,這些宗教節日的本質都是基督教的蔓延與傳播,洋人的節日我們過不得。外語專業的學生使命是要把中國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具有文化意義的節日利用專業優勢使其發揚光大,傳播到世界各處,而不是崇洋媚外。“我們要清楚地知道文化“斷根”后所產生的民族自卑感和迷落心境下,面對現代西方理論這饕餮盛宴時的饑不擇食,也是造成當今中國文論“失語癥”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其實也充分表明了當傳統離我們漸行漸遠的時候,我們喪失的不僅僅是傳統,還有我們那顆曾經的豪情自信的心靈,我們的文化自信力正在一點一點地被他者文化所吞噬,這對于當下中國的文化強國戰略是極為不利的。”③
二、中文課程設計對外語專業學生文化自信力的建構
下文將以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基礎》課程為例,闡述在大學中文課程課堂實踐中反觀本國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增強文化自信就是要弘揚我們的中華文明,讓中華文明傳播于世界各地,彰顯它的魅力,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文化自信力的構建,將文化自信力教育納入課程教學中。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講解當代的時代背景、中國所處的國際地位、以及中國給世界做出的貢獻。讓學生從時代背景下,從宏觀的角度感受中國的魅力與世界影響力。讓學生為自己的祖國感到驕傲,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感到自豪。其次,教師要給學生講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最近這五年,在黨的帶領下,我們取得了很多成就。若條件允許,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砥礪奮進的五年展覽館,讓學生身歷其境得感受中國的進步與現狀。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區分開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與現實的中國,我們無法更改歷史,但是閱讀到文學作品對于中國及中國人進行負面描寫的時候,我們應該提醒自己要時刻記住落后就要被挨打的教訓,能夠做到知恥且奮進。
因此,中文課程設計是有層次的,需要系統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認識和解讀中國,在學生心理構建起中國的形象,再逐步過渡到文學作品中,我們既要勇敢地面對歷史,也要銘記歷史,把握和珍惜發展的機遇。
三、文化自信力的提升對外語專業學生的整體發展意義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與影響力日益提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日益受到國際的關注。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定文化自信”的號召,新時代中國要向文化強國奮進,欲建設文化強國,需更加強文化輸出。“一帶一路”使中國與沿線國家關系更加密切,其他國家對中國的關注度又進一步提高,優秀的中華文明亟需傳播出去。那么,外語專業的學生必須承擔起對外輸出中華文化的使命,讓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道教、孔子、京劇、剪紙、漢字書法、陶瓷、皮影、武術等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結合外語專業學生的肩負的使命和責任,高校要增加中國文化方面的英文課程。同時外語專業的學生也要主動得學習中華文化,提高將中華文化輸出的能力,積極主動的將中華文化介紹給世界各國。
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的文學教學要主動承擔培養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責任與使命,作為高校的教師應該高度重視中國文學領域中缺乏文化自信力的文學作品的解讀,讓外語類專業學生在學習缺乏文化自信力的文學作品時學會反思,加強對外語類專業學生中國情懷的培養,讓教學為國家的方針政策服務。“‘一帶一路戰略,作為一種全方位的輸出去的戰略部署為國家經濟發展吹響了新號角,為與之相伴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新方向。”④外語類專業學生要把自身的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運用到更好的傳播中華文明,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2]蕭紅:《馬伯樂》,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曹順慶、李安光:《中國的文化“失根”和文化自信力的缺失》,載《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10期。
[4]石嵩:《“一帶一路”視域下民族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全新實踐》,載《教與學》。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