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凱麗 劉小佩 劉欣芮 張慶枝
摘 要:目前,城市景觀被大規模的開發,使得新景觀空間與過于的聯系不再緊密,導致失落的民俗空間大量產生。基于此,本文以改造后的吉慶街規劃實踐為例,分析了改造后吉慶街失落的原因,并提出了注入新的文化因素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失落空間;民俗文化;吉慶街
引言: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汽車普及、公路擴建,導致失落的民俗空間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與城市空間中。失落的民俗空間是一種無法滿足人們需求、個人們帶來不愉快感覺的場所,需要被重新設計。對于景觀建設而言,失落的民俗空間是一把雙人間愛你,既會給城市的風貌建設帶來負面的影響,也會為景觀提供改良的機會。湖北省武漢市的吉慶街是一條商業民俗歷史街區,當地相關部門對其進行了規劃改造。本文以吉慶街為例,對失落的民俗空間改造進行探究。
一、改造后的吉慶街失落的現狀分析
吉慶街是位于武漢漢口江岸區大智路的一條街道,全長170米,以其大排擋文化聞名。每天晚上這里有一些街邊飯館在路邊支起飯桌,主營武漢特色菜肴,原本是武漢人吃宵夜的場所,后成為外地游客光顧的地方。2009年3月,吉慶街開始改造。改造的新吉慶街在2011年11月23日開街。相關部門使用了易地重建的方式,按照現代商業和文化的要求重新設計規劃吉慶街的建筑形態和商業布局,并稱之為“吉慶民俗街”。新吉慶街其實已與老吉慶街無關,它承載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宵夜、聽曲的排檔夜市。
歷時三年的拆遷、改造與建設使得吉慶新街進入人們的實現,但是卻一直飽受人們的詬病。在作家池莉認為,吉慶街蘊含著武漢的都市文化,不應該隨著吉慶新街而消散。文化才是建筑的靈魂,若果沒有文化作為支撐,吉慶新街建設的再漂亮也毫無意義。如今,吉慶新街的建設沒有保留其原有的民俗文化,競招而來的14家餐飲商戶紛紛停業,吉慶新街逐漸淪為的與其他城市街景并無區別的復古街道。
二、改造后的吉慶街失落的原因探究
一、自身文化的喪失
原有的吉慶街充滿包含著武漢的都市文化與民俗文化。當地的居民習慣于在吉慶街吃夜宵,并享受著一些或背著吉他、或吊著葫蘆絲等樂曲的人邀請點歌,短短170米的小街十分繁華。在吉慶街,人們能夠享受到流行歌曲、山間小調、京劇選段、花鼓戲等藝術。在吉慶街改造后,馬路得到了拓寬、并在街內建立了專門為藝人表演準備的舞臺,可以說,在環境上得到了很好的優化。但是,在武漢的原住民看來,吉慶街的改造是失敗的,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使得吉慶街變成了與其他城市中復古街道建設相同的景致。
二、周邊規劃的影響
吉慶街在1933年左右達到了歷史上發展的最高峰時期,形成了以激情吉慶街為中心,包括臨近交易街、祥瑞路、大智路在內的大排檔市場。吉慶街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漢口著名的老子號“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樓附近,在改造中,分為了三期進行建設。第一期建起美食生活區,重點對老通城、東山里片進行改造;第二期建起了民俗創意區,對云清里進行了修繕;第三期建起了文化館藏區,對豐壽里片區的違章搭建進行了拆除,重點還原與保護歷史街區。這樣的規劃使得吉慶街與周邊的景區進行了連接,但是也使得吉慶街的“光芒”被周邊景區的建設輕易的奪走。
三、失落民俗空間的解決對策
三、注入新的文化因素
改造后的吉慶街失去了原有的武漢都市文化,使得人們對于該街區的改造規劃接受程度不高,也影響著吉慶街的發展。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通過注入新的文化因素,提升吉慶街的文化軟實力來進行改造后的規劃,避免吉慶街長期淪為失落的民俗空間[1]。可以通過收集、分析吉慶街以及武漢原有的歷史文化,并結合現代的發展需求進行新文化因素的設定。例如,云南省的麗江古城就依據夜生活文化,在古城內建立起了全國聞名的酒吧一條街,吸引著大量游客的參觀與體驗。同時,也很好的吸引了當地居民進行體驗,形成了新的都市文化。吉慶街在改造中,也可以借鑒這一思想,邀請京劇演員、彈唱藝人等進入表演,將其賦予新的意義,使吉慶街重新恢復繁榮,并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
四、整體規劃周邊環境
周邊環境整體的規劃建設也會影響失落民俗空間的改造情況。對于吉慶街進行文化區域的保護與開發,不僅僅要對其中的歷史性街區建筑進行保護,還要對其周邊的空間特征、局部環境以及民宿文化進行保存與保護。一方面,要對成片的房地產開發進行限制,避免由于過度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形成的吉慶街整體風貌的破壞;另一方面,要盡量保持原有的民俗文化底蘊,盡力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對接[2]。例如,可以將吉慶街的一期、二期與三期的改造進行有效的連接,并重點對原有的建筑進行恢復。這樣,能夠使得這一片貫連成文化旅游路線,并對其中的商鋪進行管理,形成歷史街區文化遺產品牌,進一步提升吉慶街的知名度,增加人氣。
五、適宜的景觀設計
吉慶街在改造前,承擔著豐富當地居民的夜生活的責任。目前,吉慶街已經經過了改造,但是人們對于改造后的吉慶街接受程度并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將其賦予新的文化因素之外,還可以通過設計適宜的景觀,為當地居民以及游客提供更多的娛樂項目。失落民俗空間的改造最根本的目標就是轉變現存的不良狀況,使其變成有利益城市發展的空間。所以,可以在保證原有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對吉慶街中的景觀進行設計。例如,可以對原有的街頭藝人助興進行恢復。相關部門可以對進入街區內的接頭藝人進行管理,避免不良經營情況出現的同時,也一定程度的對原有的吉慶街文化氛圍進行了恢復。
另外,要重視建筑的改建,正視歷史痕跡。在進行吉慶街建筑的修復與改建工作中,將原有的建筑進行了統一風格的規劃,拱形的石橋、飛翹檐角、高懸的紅燈籠使得吉慶街失去了原有的個性。在建筑的改建中,要正視歷史的痕跡,對于一些時代特色鮮明的建筑,盡量避免簡單粗暴的拆除與改建。
總結: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失落的民俗空間的規劃更加重視,吉慶街的改造就是城市的失落民俗空間重建的項目之一。目前,吉慶街的改造并不理想,主要體現在自身文化的喪失以及周邊規劃的影響上,通過注入新的文化因素、整體規劃周邊環境、適宜的景觀設計、重視建筑的改建,能夠有效提升吉慶街改造的接受度,使得吉慶街換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林爽.議民俗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03):39-40.
[2]李梅,樊松麗,王衛波.衰亡? 共生?——城市語境下村落規劃中民俗文化記憶的傳承[J].現代城市研究,2016(01):45-51.
作者簡介
牛凱麗(1996,女),籍貫:山西省長治市,職稱和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或專業:城鄉規劃,單位(學校)名稱:江漢大學。單位(學校)所在地(精確到市):湖北省武漢市。
其他作者:劉小佩(1995,女)、劉欣芮(1996,女)、張慶枝(1996,女)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