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琳 王繼慧 蔣秋玲
摘 要:婚姻自由作為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對于我國婚姻法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結合婚姻自由原則在我國當下社會的適用狀況,以存在的婚外情、非婚同居現象等問題為例,對婚姻自由如何更好地進一步完善進行論述。
關鍵詞:婚姻自由原則;婚外情;非婚同居
一、現代社會婚姻自由發展及現狀
從古代封建社會的“梁祝”愛情悲劇到現代社會提倡的男女自由婚戀,婚姻自由這一概念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后被推上社會主義的舞臺,成為我國婚姻法中的一項重要原則。婚姻作為人類社會所獨有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也反映了時代和社會文明的變遷。
最初在古代奴隸、封建社會,為了實現家族利益與傳宗接代而出現了婚姻的締結與維系,同階段的外國法律也出于利害關系的考慮將子女的婚姻置于家長權、親權的支配下,此時當事人完全沒有締結或解除婚姻的自由。之后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斗爭中產生了婚姻自由的萌芽,并被資本主義各國立法所確認,但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婚姻自由仍然存在著契約利益、自由濫用等問題。最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及男女平等的背景下為婚姻自由提供了基本的條件,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五條規定:“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愿,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婚姻自由是指婚姻當事人按照法律的規定,決定自己婚姻大事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強制或干涉,其包含兩部分內容即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為實際貫徹該原則,《婚姻法》中也規定了第三條中的兩個禁止原則以及《刑法》中規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其中婚姻自由包含的結婚自由是指建立婚姻關系的自由,離婚自由是指解除婚姻關系的自由,而在當今社會,婚姻自由的實現既存在被限制的問題也存在自由過度泛濫的問題。首先是婚姻自由受到的限制,結婚自由受到的限制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剩男剩女”被父母安排相親甚至逼婚的壓力,而離婚自由則面臨兩部分限制情況:一是部分人因受到封建殘余思想的影響認為離婚是不光彩的事情,二是女性迫于家庭破裂后地位和經濟的壓力而不離婚。其次是婚姻自由被濫用的結果,如現在廣泛存在的婚外情以及非婚同居現象。這兩種現象的出現都意味著婚姻自由在我國的適用仍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社會更加注重個性化和追逐自由的權利,在面對婚姻自由受到限制的問題時,可以合理運用已有法律規范進行調整,而在面臨日漸泛濫的婚姻自由問題時,存在空白或不完善的法律應該作何回應呢?
二、婚姻過度自由產生的問題
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和現實社會來看,婚姻自由原則是法律賦予人們的權利,作為公民應當在權利的保護下嚴肅負責地對待結婚和離婚,并不代表這種權利能夠被濫用。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也是人們在信息化社會對于婚姻自由的誤解和對于愛情的不充分理解。
婚姻自由原則在我國的適用是為了區別封建時期的包辦婚姻剝奪人權,讓婚姻雙方主體都能夠根據自己的自由意志選擇伴侶,這種自由的適用是有邊界的。首先,婚姻自由原則賦予的權利必須在法律規定范圍內行使,重婚罪的出現明顯是濫用權利的后果;其次,這種權利不受其他任何人干擾并不意味著就不需要對愛情和婚姻謹慎,婚姻自由制度設立的本質是為了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安定和團結,應當擺正心態正確地嚴肅地看待自己的婚姻做出正確的抉擇,在選擇了婚姻后也應當遵從法律規定的義務和道德的要求。
尤其值得提出分析的是日漸增加的婚外情與非婚同居現象,婚外情行為的存在不僅侵害配偶的身心健康,破壞家庭的穩定幸福,而且滋生官場腐敗,惡性刑事案件等嚴重的社會問題,而非婚同居作為一種避免結婚繁瑣及其附帶問題的新型的家庭組成模式也開始普遍出現于社會中。面對這兩大問題的出現,究其原因,一是對于婚外情始終以道德的譴責為準而法律規范上存在不完善,我國婚姻法僅在第4條作了“夫妻應當相互忠實相互尊重”的倡導性規定和第46條的離婚時可以向過錯方提起損害賠償的兩種婚外情行為即重婚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二是非婚同居現象在立法上存在空白,從而導致越來越多的非婚同居現象出現卻沒有有效的規制和管理。同居是當事人行使不結婚自由的權利,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諸如子女問題財產問題等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由此產生了對法律的訴求。
三、關于婚姻自由相關問題的改進建議
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相關法律的健全,婚姻自由也成為大眾普遍接受認可的原則,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婚姻自由也呈現出絕對化、個體化和功利化等傾向,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對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婚外情的問題,隨著交往范圍擴大及價值觀念更新,婚外情的主體既包括了男性也包括了女性。我認為除了現行婚姻法規定的第4條和第46條,可以規定“配偶權”即對配偶的忠實義務和同居義務進行規范,同時完善規定侵權方的責任承擔方式,將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物質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婚姻法》中作為侵害配偶權的責任承擔方式。通過立法的規制對婚外情進行規范,對婚姻和社會的穩定起到促進作用。
其次是非婚同居問題,隨著大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人選擇同居這種簡單的方式結合。根據婚姻自由原則個人享有不結婚的自由,但是在形成同居關系后,由于沒有結婚的構成要件從而導致其財產問題、子女問題等沒辦法得到法律的介入調整保護。因此在面對同居問題時,可以參考國外一些國家對于同居的立法態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立法調整,針對同居問題進行規定。
四、小結
婚姻自由原則是我國婚姻法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為憲法賦予給公民的婚姻自由權利,我們應當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正確行使,避免出現重婚、索要財物、干涉父母再婚等等違法問題。同時也要結合時代發展的規律對婚姻自由原則進行一定程度的完善,對于存在的問題如婚外情、非婚同居等問題進行立法司法方面的分析和執法方面的解決。
參考文獻
[1]趙欣,論婚姻自由原則[J],今日南國,2010年12期
[2]方霞,對婚姻自由原則的思考——兼論同居現象的合理規制[J],廣西政法管理學院干部學報,2005年01期
[3]孫冠亮,淺議我國婚姻自由原則演進及實現路徑[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年16期
[4]吳立軍,論婚姻自由及其公法限制[J],湖南大學
作者簡介
趙佳琳(1997.09——),女,遼寧省大連人,中央民族大學法學專業 本科生
王繼慧(1998.03——),女,江蘇省宿遷人,中央民族大學法學專業 本科生
蔣秋玲(1997.08——),女,湖南省永州人,中央民族大學法學專業 本科生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