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色列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回歸以色列地而建立的國家,建國前后,倒移民現象也伴隨著一波又一波移民潮不斷出現。由于猶太人獨特的流散歷史以及主流猶太復國主義的影響,使以色列移民與倒移民現象具有特殊內涵,猶太群體看待以色列地的不同態度以及學術界對猶太人流散歷史的各種評價,更使以色列倒移民現象飽受爭議。然而在某種程度上,以色列倒移民現象也反映出以色列社會存在的某些問題,對于窺探以色列社會發展與變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以色列;倒移民;動因;
歷史上猶太人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流散,在此期間,猶太人備受苦難,一直渴求重回故里?,F代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致力于為猶太人建立民族家園,呼吁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歸“流著奶與蜜”的以色列地,以色列建國前后,幾次大規模的“Aliyah”使得全球幾乎一半的猶太人聚集到了以色列。以色列在風云變幻的中東地區奇跡般的生存下來并且取得了卓越的發展成就,高新科技領先世界、世界發達國家并且是OECD的成員國、中東地區唯一實行議會民主制的國家、希伯來語復活并成為官方語言之一、重視教育并且國民受教育程度高,這些成績的取得是與紛紛回到以色列的移民分不開的。保持猶太人口的數量對于以色列國家的生死存亡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盡管如此,仍有部分以色列人選擇離開以色列。由于猶太人的獨特流散歷史以及主流復國主義思想的影響,移居海外的以色列人群體對以色列而言一直具有特殊意義。了解以色列的倒移民現象,是了解以色列社會演變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某種程度上,以色列倒移民現象也反映出以色列社會潛在的問題。有關以色列倒移民現象的研究,國外學者出版了相關著作,而國內對于此問題的研究較為匱乏,本文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之后,對以色列的“倒移民”現象進行初步的梳理。
一、以色列官方對待倒移民的態度
希伯來語“Yerida”指遷出以色列國的以色列猶太人。這個詞帶有明顯貶損的意味。詞源“yordim”含有“墮落”、“下降”的意思,指那些離開以色列的墮落者(emigrants)。而“Olim”則對來到以色列地的人(immigrants)給予“贊美”,稱他們的行為是“向上的”、“上升的”。猶太復國主義者通常批判倒移民的行為。傳統猶太教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遷出以色列地哪怕是暫時的離開,都是不值得的行為。以色列倒移民被以色列人視為猶太復國主義的背叛者,并且認為在政治、經濟和人口上對猶太國家的生存構成了潛在的威脅?!皬慕▏钡?961年,以色列公民需要出境簽證和護照去國外旅游。最初的意圖是阻止這些本應該捍衛猶太家園的離開者,這也是基于離開以色列地會危害整個民族團結的觀念。”六日戰爭之后對倒移民的限制有所減輕,但是那些準備離開的人仍會面臨來自政府方面的阻礙。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著名的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更是毫無掩飾的稱倒移民者為“墮落者”、“弱者”和“地球上的渣滓”。以色列當局還曾成立過反倒移民委員會,但收效甚微。1980年,以色列倒移民的統計數據已經變成了“超級機密”,猶太代辦處宣稱以色列面臨著“國家緊急狀態”。1993年奧斯陸協議的簽訂緩解了以色列國防、經濟、安全方面的壓力,與此同時,以色列經濟方面高新科技的騰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海外投資以及國際勞工的貢獻。由此,以色列的政策制定者開始明白,對于許多海外公民來說,移民既不是永久的,也不是對國家福祉的威脅。在20世紀90年代,以色列改變了對移民的政策以鼓勵他們回國而不是詆毀他們的離開。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對以色列移民的負面評價在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了顯著的下降。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色列政府對待以色列倒移民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從絕對反對,到態度緩和,再到客觀看待倒移民,甚至接受此現象?,F在“Yerida”一詞已不再如之前一樣頻繁使用在媒體以及公共評論中,這也反應出以色列社會對倒移民更加寬容。2008年,以色列國防部長、前總理埃胡德·巴拉克在采訪中表示,“猶太人知道他們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對我們來說真正的考驗是如何把以色列變成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地方——在科技、教育、文化、生活質量上極具優勢——甚至美國年輕猶太人也愿意來到這里?!豹q太代辦處前主席,以色列議會前議長亞伯蘭罕·伯格(Avraham Berg)在2007年被問到在猶太人生活中以色列的中心性這一問題時,他回答道:“生活在以色列之外當然是合法的,我們都是在本·古里安所倡導的猶太復國主義思想下長大的,(這種思想告訴我們)猶太人只有一個歸屬那就是以色列。而我卻說不,一直以來,猶太人的生活有很多中心(并非只有以色列)?!?/p>
二、以色列倒移民的動因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倒移民
1985年萊維特(Theodre Levitt)首先提出“全球化”一詞,自此“全球化”就成為各個學科新的話語和研究的熱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移民是一個普遍現象,而以色列倒移民也是跨國移民的一部分。20世紀末,移民成為全球化表象,被稱為“移民的時代”。根據聯合國國際移民報告(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port of UN),2013年有 2.32 億跨國移民,約占全球人口的 3%。全球化與現代化迅猛發展的當下,通訊和交通極其便利的現代社會里,以色列社會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全球移民的浪潮中。從“跨國主義”理論出發對移民問題的研究表現出,當代移民及移民社會的特征在于他們是跨國的、離散的,同時又是凝聚的、團結的。以色列的倒移民與其他國家的移民現象有相似之處,同時由于猶太人與以色列地的特殊關系以及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得以色列倒移民具有特殊性。
(二)猶太文化背景下的以色列倒移民
以色列倒移民現象與其他國家的倒移民現象相似,然而,猶太歷史的特殊性以及主流猶太復國主義的影響使以色列倒移民現象具有特殊內涵。猶太民族被異族統治長達兩千多年,備受遠離故土之苦,寄人籬下,猶太人的命運常常受流散國的控制,這就造成猶太人經常被異族驅逐、欺凌。猶太人時時面對著沒有自己民族家園的不安全感,十分渴望回歸故里。然而,事實上,以色列地對于猶太人來說具有特殊意義,以色列地對以色列而言不只是一塊土地,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這從猶太人在流亡過程中將“明年耶路撒冷”作為一種精神追求就可以感受到,并且直到19世紀末期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產生以后才把精神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皩τ讵q太人而言,猶太人生活在流散地時,希伯來圣經是作為以色列地的替代物,希伯來圣經是猶太人的精神領地,也是移動領地?!币虼?,當猶太人在世界流散時期,他們把希伯來圣經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出生于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裔學者和作家穆爾·馬薩爾拉在2013年出版的《猶太復國主義圣經》一書中論證說:“在過去的2000年中,“圣經土地”或者巴勒斯坦,一直沒有成為猶太人的重要中心。盡管在猶太人的想象中,圣地是一個中心,但沒有轉化成為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人口的、文化的和思想的現實?!倍要q太傳統認為必須等待彌賽亞的降臨,猶太人才能返回以色列地,極端正統派是反對猶太復國主義通過人為的方式返回以色列地的。由此可以得出猶太人在對待以色列地的看法上存在分歧,在猶太復國主義出現之前,對于猶太人而言,盡管渴求返回,但由于各種現實因素,是否返回以色列地仍是充滿疑問的。除了猶太人對返回以色列地的矛盾態度,對于猶太民族的流散史也是有爭議的,一些學者認為雖然猶太人在流散時期遭受了諸多苦難,但是這些苦難也塑造了猶太民族?!罢菑V泛的歷史交往才使猶太人承擔起了‘中介性客民的社會角色,才使猶太文化具有邊際性的特征,才使猶太民族成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民族群體?!比缃瘢匀挥姓吉q太人口約一半的猶太人生活在以色列之外,這雖然與政治猶太復國主義者號召所有猶太人移居以色列相矛盾,但以色列倒移民現象也是長期以來猶太文化在猶太民族各個方面滲透影響的結果。
(三)倒移民的外部因素
有關以色列倒移民動因的研究,國外學者出版了不少學術著作,對倒移民展開采訪以探究他們離開以色列的真正原因。史蒂文·高爾德(Steven Gold)在對以色列倒移民的采訪中總結了被采訪者幾乎都會提到的三個因素:經濟(包括教育)、家庭、開拓眼界。最常被提及的動機還包括從以色列高壓社會和政治氣候中解脫出來的渴望、對以色列政治的失望以及對暴力的恐懼。經濟對移民與倒移民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經濟低迷時,人們就出國;當經濟強勁時,移民率(emigration rates)就會降低甚至那些倒移民會回來。”“(經濟困難)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艱難,甚至無法忍受。經濟形勢使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擠到最大限度——只是為了得到最低限度的報酬。沒有一種支付激勵機制使那些更努力工作的人獲得更多?!苯洕膰谰蝿菀彩咕蜆I市場競爭激烈,以色列社會一些有高等學歷和技術的人才難以找到他們所認為與之相匹配的工作。以色列昂貴的教育系統也使一些民眾無法負擔,“一個想要學習的人必須來自一個富裕的家庭。”“為了學習,我需要工作來節省我的費用。沒有任何支持我這樣的人有機會學習。”而政府日益暴漏的腐敗問題使民眾認為眾多的資源被浪費了,這些資源并沒有用于問題的解決而是被擱置繼續發酵。追求高等學術的研究者們,紛紛前往美國,他們認為以色列一系列的腐敗以及教育支出的減少使他們在以色列本土繼續學術生涯的機會微乎其微?!跋喈敶笠徊糠秩耍ǔJ桥撕蛢和瑏恚|道國)陪伴丈夫和父親…另一個以家庭為基礎的移民理由是與已經生活在海外的親屬獲得團圓?!笨鐕橐鲈黾恿艘泼竦目赡苄?,一個以色列男人或女人與一個來自東道國的人的結合在倒移民中很具代表性,在對洛杉磯的美國籍以色列人的調查中,赫爾曼發現,在80%的已婚人士中,35%的人嫁給了美國猶太人。(其余的,49%的人與其他以色列人結婚,8%與歐洲或南美洲猶太人結婚,8%與非猶太人結婚。)以色列人和東道國猶太人之間的通婚增加了倒移民的可能性。不同性別的移民在對出國這件事情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考量。女性移民對社會安全以及人身安全的考量要多于男性移民。長期以來特殊的流散經歷,無形中塑造了猶太人追求自由、平等的博大胸懷。一些猶太人不愿意禁錮在一個“渺小又孤立的小島”,對以色列社會現狀的不滿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是部分猶太人選擇出國的動因。以色列的安全形勢也時刻影響著倒移民們的決定。人體炸彈對以色列人的精神打擊極其嚴重,瓦解了以色列人夢寐以求的安全理念。史蒂文·高爾德(Steven Gold)對倒移民的采訪中也有一些倒移民說到:“我害怕回到以色列,因為我恐懼公交車里的人體炸彈?!眰€人主義的增長,這也許是由于美國日益將以色列打上美國化的烙印,以色列一些年輕人過熱地追求西方文化,“他們吸收、采納最新的美國文化事物,其擴散之快甚至超過了美國社會本身。以色列儼然如主人一般地,甚至比美國人表現得更加美國化?!薄耙陨屑w主義的意識正在減弱,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支配自己行為,為了生存,可以選擇出國,離開以色列。”
三、小結
對于充滿干勁對以色列地滿懷崇敬,致力于在“敵對勢力包圍下的孤島”上干出一番偉大事業的猶太復國主義政治家們來說,持久存在的倒移民現象無疑是對他們政治熱情的一次打擊,是對他們高喊的世界猶太人的家園的一種諷刺。雖然以色列政治家們對倒移民的態度有所緩和,進入21世紀之后,倒移民的數量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總體來看,以色列政府對于倒移民仍保持著一種警惕的態度,中央統計局也每年都會統計離開以色列一年以上未返回的以色列人數。猶太人對返回“應許之地”存在分歧,而千年的流散歷史也在無形中塑造了猶太民族獨特的個性,倒移民現象正是這種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與此同時,以色列的政治、經濟、國防、教育無不影響著以色列國民移民的決定。透過倒移民現象,可以窺探到的是以色列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困境。
參考文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Yerida - cite_ref-1Ben-Moshe,Danny;Zohar Segev(2007).Israel,the Diaspora and Jewish Identity.Brighton:Sussex Academic Press.p.324.
[2]Steven Gold and Rona Hart,Transnational Ties During a TimeOf Crisis:Israeli Emigration,2000To 2004,p4.
[3]Nir Cohen(2010)."From legalism to symbolism:anti-mobil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Israel,1948–1958".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6:19–26.
[4]Foa,S.For Those Returning Home,1995.
[5]Steven J Gold,The Israeli Diaspora,London:Routledge,2002.
[6]Uzi Rebhun and Lilach Lev Ari,American Israelis:Migration,Transnationalism,and Diasporic Identity,Leiden Brill Boston 2010,p.17.
[7]Unforgiven / Jeffrey Goldberg,The Atlantic,May 2008.
[8]Goldberg,J.J.."Avraham Burg's New Zionism".Forward.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April 16,2008.
[9]Hania Zlotnik,‘Trend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ince 1965:What Existing Data Reveal[ J],International Migration,Vol.37(1) 1999.
[10]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port 2013.
[11]Emanuel Maier,“Torah as Movable Territor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no.1,1975,pp.18-23.
[12]Nur masalha,The Zionist Bible,Durham:ACUMEN,2013,p89.轉引自:鐘志清:《圣經與現代以色列民族國家的構建》,《西亞非洲》2014年第3期
[13]Haviv,A.2005 “Next year in Kathmandu:Israeli backpackers and the formationof a new Israeli identity”,in C.Noy and E.Cohen(Eds),Israeli Backpackers:From Tourism to Rite of Passage,SUNY Press,Albany 45–88.
[14]Cohen and Haberfeld,“The number of Israeli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0”,Demography.1997 May;34(2):199-212.
[15]Herman,Simon,Israelis and Jews.New York:Random House.1971
[16]Uzi Rebhun and Chaim I.Waxan,The Americanization of Israel:A demographic,cultur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Israel Studies,The Ben-Gurion University of Negev,spring 2000.
[17]于金金:《以色列倒移民身份認同研究(1970—2015)》,碩士學位論文,河南大學2016年。
[18]江學時:《全球化與拉丁美洲經濟》,《拉丁美洲研究》 1997年第4期。
[19]鐘志清:《圣經與現代以色列民族國家的構建》,《西亞非洲》2014年第3期。
[20]沃爾特·托克:《猶太復國主義史》,徐方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2 年,第 500 頁。
[21]張倩紅:《以色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簡介
郭潤聰(1996.09-),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南省平頂山市,學歷:本科,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本科生,研究方向:猶太史、以色列史。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