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燕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祠堂與國史、地方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體。古人云:“宗廟,家廟也,古者大夫、士皆有廟,庶人則祭于其后,聚合而族,建立祠宇,以祀其祖先。”祠堂建筑與祠堂文化的興盛發達,與中國傳統的祖先崇拜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傳承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中國,祠堂建筑主要分布在儒家文化繁榮的地方,以及文化歷史悠久的古鎮。對比南北方祠堂的特點,祠堂建筑也反映了地域性特點,如南方祠堂建筑輕盈飄逸,北方的祠堂建筑則厚重敦實,單體平面較大[1]。無錫惠山祠堂群祠堂建筑基本符合南方祠堂建筑的特點。
無錫惠山祠堂的發展經歷了悠久的歷史,祠堂建筑本身也是無錫歷史的見證者。惠山祠堂群內完整地保存著自唐代始建的華孝子祠至1949年在建中的秦周氏貞節祠。唐代以前是祠堂建筑發展的初始時期,早期的祠堂以官祠、廟為主;唐宋時期,宗教的發展為祠堂的發展提供了思想以及文化基礎;明代,惠山祠堂群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清朝,經濟和水運的發展使惠山祠堂群的發展達到了新的巔峰[2];民國時期祠堂的建設仍在繼續,而當時的洋務運動,民族工業的發展也使祠堂帶有了西方傳統的建筑元素的特點。
祠堂是家族崇拜類型的最典型范例。在中國存在著許多祠堂,但是祠堂建筑及其特點各有不同。經過對比研究可以看出,中國祠堂南北祠堂也有所不同。中國南方與北方典型的祠堂對比分析見表1。
即使是南方區域的祠堂,也因為當地文化等的不同,不同區域間的祠堂特點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徽州祠堂單體建筑面積較大,常常有較為明確的軸線,形成一種高度嚴肅、中軸對稱的建筑空間,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封建思想的體現。

表1 南北祠堂對比

表2 南方祠堂對比
如表2所示,即使是南方的祠堂建筑,也有很大的不同。經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其他江南地區的祠堂,雖與惠山祠堂群誕生在同樣經濟、文化背景之下,它們的特征更多的表現依血緣關系而建,更沒有聚集眾多的名望大家之祠和不同功能類型的祠堂。
無錫惠山祠堂群惠山寺周邊文化景觀是典型的宗教類型的文化景觀,惠山寺的發端為當地奠定了濃厚的宗教氛圍。同時,惠山區域佛、道、儒三種文化的發展使該區域的祭祀,祖先崇拜的信仰和社會價值觀不斷提升。
五臺山是中國皇家道場文化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例證。五臺山是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與惠山祠堂對比,五臺山文化景觀與無錫惠山祠堂群惠山寺周邊文化景觀都是典型的宗教文化景觀類型。惠山祠堂群惠山寺周邊的文化景觀與五臺山文化景觀的對比如表3所示。

表3 與五臺山文化景觀對比
小結:五臺山與惠山祠堂類似的地方即都屬于有著較長歷史的宗教類文化景觀,從表3可以看出,兩者都是歷史與歷史事件的記錄者,并且體現了景觀與文化,歷史的結合。兩者在選址標準方面達到最大的統一,都印證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3]。對比兩者,五臺山佛教文化傳播方面以及與世界聯系方面稍強。無錫惠山祠堂群則體現了世界的文化與思想對惠山這片土地的影響,例如,民國時期的一些祠堂反映了西方建筑思想對中國傳統建筑的影響。
現狀的祠堂群文化景觀以及區域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1)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園林的選址,建設思想,表達了自然與人工的結合與過渡;
2)祠堂群整體歷史悠久,并體現了從古至今的變化;
3)景觀與祠堂建筑結合;
4)片區文物保護單位眾多,體現了祠堂群整體的歷史文脈;
5)該片區現在依舊是市民活動,祭祀場所,體現了古祠堂的活力。
根據上述描述,可以總結出的保護策略如下。
目前的核心區保護范圍集中在祠堂群建筑單體的保護上,從保護的完整性、建筑風貌的延續性以及文化的一致性上出發,應當將目前保護區范圍周邊的草忍庵以及臥云石這兩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入核心保護區范圍。同時要加強對于文物保護單位的重點保護和研究。
東北側惠山山麓的部分目前為居住用地,而這一部分緊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從景觀而言也與自然的景觀氛圍沖突,從歷史的延續上看也不應在此建設,因而應當拆除此處用房恢復自然景觀[4]。
碧山吟社以及寄暢園西北側的三個祠堂院落都需要修復性建設,在建設中可以根據歷史記載恢復當時樣貌,同時也可考慮游人參觀需求加入游憩功能。
寄暢園北側為大量的軍營用地,經過調研此處的建筑風貌與保護區內傳統祠堂風貌以及民居風貌極不協調。從景觀視覺的一致性上考慮,應當對于此處的房屋進行改建,恢復古鎮風貌建筑,延續園林與建筑結合的院落空間,達到建筑風貌一致的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論證和基本的對比研究,可見惠山祠堂群惠山寺周邊的文化景觀具有較大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其文化景觀中自然與人文景觀結合的部分保存良好,同時,祠堂群建筑現在依舊體現著儒家中的忠孝禮義以及感恩文化,也具有教化世人的功能。惠山祠堂群惠山寺周邊文化景觀完好的再現了中國民族幾千年延續的生活觀念,并展示了歷史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公益性和教育性功能。由此可見,惠山祠堂群建筑及惠山寺周邊的文化景觀,其文化景觀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良好。雖然祠堂群整體保存良好,但經過以上分析,還有許多區域需要提出特定的保護策略和規劃方法,同時,還需要提出更深化的保護規劃策略。
以《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為依據,保護和規劃的重點突出古鎮祠堂群的唯一性、獨特性;采取保護、修復、拆除的古鎮更新策略。對重點祠堂重新劃定保護范圍,修復重要的歷史祠堂,拆除與祠堂文化無關的建筑;凸顯和加強展示祠堂群的文化價值。使得與祠堂群相關的文化遺產得到永續性發展;對祠堂群整體提出統一的保護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