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云
摘 要:對丹麥建筑的發展進行了介紹,重點分析了丹麥“黃金時代”的建筑設計,指出丹麥建筑在全球國際化、一體化的背景下,吸收各種運動思潮的精髓,并將它們與自身的民族傳統特色相結合,在理性接受中不斷地前行,為我國的現代設計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丹麥;“黃金時代”;發展概況;建筑設計
一、背景
丹麥是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與西歐的結合部,是北歐五國唯一一個與歐洲大陸直接相連的國家,被人們稱之為“西北歐橋梁”。丹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丹麥也是歐洲主流建筑思想向北歐尤其是瑞典和挪威輻射的中轉站。丹麥因而形成了與挪威、瑞典和芬蘭略有不同的建筑傳統。丹麥建筑歷史可分為兩個時段:從10世紀丹麥建筑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是產生建筑遺產的階段;從20世紀初現代主義產生到今天,這是丹麥建筑在接受各國文化影響的同時保持與發展自己建筑傳統的新階段。[1]丹麥建筑設計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這是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共同結果。同樣,這也和他們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密切相關,在秉持傳統內涵和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將平凡的寫實和獨特的想象集為一體的獨特風格,反映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在丹麥民族文化中的完美結合。[2]
二、“黃金時代”的丹麥建筑發展概況
“黃金時代”是指丹麥20世紀50年代。這個年代,經濟快速發展,技術突飛猛進,建筑藝術繁榮。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給建筑設計增添了特別的活力。丹麥建筑師開始出國學習考察,帶回了國際形式的建筑風格,并結合丹麥的地方特點發展了現代建筑。二戰期間,丹麥飽受德國的侵略。經濟受損的同時建筑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戰后的丹麥必須重建和發展。[3]在20世紀,丹麥積極參與到歐洲現代建筑運動的浪潮之中,產生了各種建筑形式:新藝術形式、民族浪漫主義、國際主義風格和斯堪的納維亞經驗主義等。丹麥“黃金時代”的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城市規劃設計和家具設計,也達到了如瑞典所享有的世界級水平。[4]丹麥建筑的發展經歷了取材于自然,改造自然,創造自然環境,融入空間環境的過程,形成了尊重場地環境和營造場所氛圍的建筑觀念,這種建筑傳統奠定了丹麥文化建筑發展的基礎。由于對新建筑的需求旺盛,傳統的建筑方式和新興的工業化方式在這一時期共存,各自都有用武之處。從舉辦的“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巡回展”來看,丹麥向世人展示了實力雄厚、個性豐富、吸引力強的北歐設計,使各國公眾刮目相看,在世界范疇內,呈現出一股北歐設計的視覺沖擊浪潮。[5]
三、“黃金時代”的丹麥建筑師及其代表作
數以萬計的人們因戰爭而流離失所,戰后重建的首要問題不是形式上的美感,而是一種基本的遮避所。在這種情況下,丹麥建筑師安恩·雅各布森(A.Jacobsen)和約翰·伍重(J.Utzon)的建筑設計嘗試不刻意強調個人風格,將注意力放在批量化、廉價預算、現代材料和建筑力法的思考上,成為“黃金時代”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建筑師。在他們的設計作品中,現代建筑風格是顯而易見的。受材料和技術的限制,建筑多用地方材料,風格厚重,但構圖嚴謹,美觀,耐人尋味。
(一)安恩·雅各布森
雅各布森是第一位將現代主義設計理念引入丹麥的建筑師,他將丹麥傳統材料與國際風格相結合,創作了一系列象征性的建筑作品,其中就包括哥本哈根市中心的斯堪的納維亞航空公司SAS皇家旅館(圖1)。他的大部分設計都是針對特定的建筑,因此建筑的外觀與室內環境是十分融合的。他還是丹麥“功能主義”的倡導人,作品注重細節以達到整體的完美。雅各布森不僅僅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建筑師之一,同時在家具、燈飾、服裝以及各色各樣的藝術領域上皆有深刻思索與成就,成為享譽國際的傳奇人物。
哥本哈根SAS 皇家旅館
斯堪的納維亞航空公司大廈是在丹麥建造的第一棟全玻璃幕墻的“板式”高層建筑。根據斯堪的納維亞五條航線的需要,這座建筑建在哥本哈根市中心老城附近。外觀上與紐約利華大廈相似,其精神和形式引發了紐約人民的強烈關注。該大廈為他的工業化建筑代表作。大廈外部是灰綠色隔熱玻璃和氧化鋁窗框組成的幕墻。幕墻的灰綠色調同天空、白云在玻璃上產生的光影變化相協調,大廈上部輕盈的體態又和附近的蒂沃麗花園和四周的環境統一起來。然而,雅各布森的設計以及背后所傳達對生活美學的涵義,在“黃金時代”常常被認為前衛,甚至不被世俗所接受。當皇家旅館開幕時,一家雜志甚至認為該建筑足以獲得世界最丑陋建筑的首獎。今天,建筑經歷許多之后又回到原點,它看起來不僅僅是奔騰激流中的先鋒。在某種程度上,它正在優雅老去,在歷經多年的世事變遷,美感仍然經久不衰。整體造型清新,沒有絲毫的雜瑣,連結玻璃與鋼骨的構造簡潔質樸,體現出既理性又堅定的內涵。
(二)約翰·伍重
丹麥建筑設計大師約翰·伍重生于哥本哈根,曾在哥本哈根建筑學院學習建筑學,之后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工作三年。隨后去美國深造,在當時正在美國工作的芬蘭現代主義大師阿爾瓦·阿爾托的建筑設計事務所接受了最正規的現代主義教導。1956年他在設計投標中贏得了重要的項目: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他從帆船的帆和海洋生物的殼中吸收形式構思,運用現代建筑技術與材料,設計了一個巨大的、像連續不斷的船帆和海殼樣式的白色歌劇院建筑,面向悉尼灣,采用薄殼結構,成為澳大利亞和悉尼市的象征。此外,伍重還在丹麥設計了一系列非常具有斯堪的納維亞特色的住宅單位,以及一些教堂,收到了廣泛好評。
Kingo住宅
伍重擅于從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中學習有用的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建筑設計中。他以同類型的單體建筑創造出了豐富的群體組合,其在丹麥東北部設計的Kingo住宅就是這種思想的典型代表。伍重在Kingo住宅運用自然生長的觀念,以“L”形的三居室為單元進行多種方式的平面組合,組合的方式為地形高差、住宅的私密性和景觀朝向所決定?!癓”形單元圍合出了一個內向型的私密庭院空間,而單體建筑之間又圍合出住戶之間共同的公共空間。建筑在環境中有機生長,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遵循自然規律,成為具有生命力的有機整體。Kingo住宅建筑單體的組合秩序來源于場地中的地形和景觀環境,室內外的空間層次從室外開敞的自然景觀到圍合感較強的室外庭院再到私密的生活空間,從自然向室內空間的過渡。在“黃金時代”,Kingo住宅區成為人們欣賞室外自然景觀、親近自然、體驗生活的最佳場所。[6]
四、結語
“黃金時代”的丹麥建筑注重質量、講求功能實效、追求簡潔的形式,與其社會背景息息相關。原材料的缺乏、沉重的稅收以及高額的工資水平使得丹麥建筑公司都對產品質量極度重視,憑借對外形和功能的重視,成為丹麥設計領域的典范。為了尋找真正的功能和形式,丹麥的設計師將產品和工具上不需要的元素“精簡了再精簡”。這些因素,促成了丹麥建筑師在設計過程中提煉純凈、簡潔的形式,注重建筑質量,講求功能實效,并且將其根植于建筑文化,成為建筑師一種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高華麗,程興國.丹麥建筑發展研究[J].山西建筑,2008,(11):38-39.
[2]徐葉玲.透析丹麥設計[J].新材料新裝飾,2002,(11):47.
[3]高華麗.丹麥建筑地域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42-45.
[4]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224.
[5]易曉.北歐設計的風格與歷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30.
[6]譚鈕琳.丹麥當代文化建筑場所精神的營造[D].中央美術學院,2017:37-38.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