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旗 陳紫宣 王學慧 葛詩雨
摘 要: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熱潮的興起,當今社會城鎮化發展迅速,在全球化趨勢下,各國的城鎮化水平有著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鎮化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當城市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隨之而來的也有一系列負面影響,土地被侵占、傳統文化景觀被破壞、舊城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城市發展同質化等等。研究以城市更新為切入點,選取了城市更新中具有典型特征的歷史街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安徽省寧國市河瀝溪小溪口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入分析,歸納總結其內在含義以及主要構成,為歷史街區改造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更新;歷史街區;地域文化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目前我國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征是快速城市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呈現出“千城一面”的狀況,歷史街區的改造同樣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國內很多歷史街區的改造都有趨同性,打著改造的旗號而進行著一些面子工程,一味地追求形式主義,破壞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和地域特征。通過對安徽省寧國市河瀝溪小溪口歷史街區現有資源的利用和知識梳理,探討該問題產生的原因。歷史街區的保護應該結合地域文脈,從認知心理學、空間句法等角度考慮,運用景觀設計的手法,以平衡地域文脈傳承與城市快速發展的矛盾問題,擴大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構建城市歷史保護和城市發展變革的和諧統一,改善“千城一面”現象下,老城更新地域文化逐漸缺失的現象。
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記載了城市發展的歷史,它們的存在直觀地體現了城市的獨特風貌,并且延續了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既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財富,又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資源和優勢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思維的轉變,歷史建筑的保護已經不單單是大規模的推翻重建,而是轉變成了合理的保護與更新模式,對歷史街區的保護也已經擴大到了空間完整性、景觀生態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研究上。歷史街區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是傳統地區城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是形成地區文化獨特性和多樣性的源泉。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運用有機更新理論,對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已成為地區發展、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歷史街區改造常用方法及其成效和弊端
(一)大規模推翻重建,重新定義街區特征
隨著歷史街區更新改造浪潮的席卷,很多地區的舊城區被鎖定為改造對象,可是在改造的背后,存在一些為了追求視覺效果和節約開發成本而大規模推翻重建的現象,原有建筑也都重新被設計。從短時間來看,這樣的改造方法的確有成效,臟亂差被統一、干凈所取代,街區和周圍環境和諧共存,不再是城市發展中的毒瘤。可是這樣的方法又過于簡單粗暴,在沒有任何保留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相當于否決固有的一切,重新對地塊進行規劃設計。同時,在這種條件下的建筑也存在一些問題,即便形式上有傳統文化的縮影,也只是表面化、裝飾化,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并不能通過表面所體現。
(二)修復歷史建筑,開發商品經濟
很多地方都有歷史文化遺產,尤以歷史建筑最為顯著突出。在當代語境下,它們是活化石,是文化符號,是一種精神寄托。在對歷史街區改造時,修復歷史建筑不失為一種最直接有效的舉措,一方面保護了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筑,保留了街區的傳統歷史風貌,延續了街區甚至是地區的文脈,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開發,帶來的是更多的經濟效益。通過對歷史建筑的修復,甚至是再造,重現這片土地昔日的景象,這無疑是對當地歷史文化的尊重,只是修復之后帶來的商品經濟一定程度上也會沖淡固有的文化氣息。
不難發現,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都有那么幾條標志性的街區或者街道,可是仔細辨認就會發現它們也有很大的共性,特別是那些經過改造的,往往會有帶有大眾審美的、一貫邏輯的特性,或者是競相模仿,為的就是商品經濟的開發,改造的目的已經不僅僅是改善區域的環境,很大程度上還會破壞原有的環境。對歷史建筑的修復好像只是表面化的工作,或者說是一個基礎性的程序,當街區涌滿了商旅,名宅被肆意參觀,那樣的改造也是有問題的。
(三)結合地域特征,注入文化活力
安藤忠雄說過:“文化,就是在歷史和人們記憶累積之上孕育的產物。所以對我來講,對古舊建筑進行改造的項目非常重要。我所思考的‘改造,并不是單一地遺留下古舊建筑,也不是將其替換成新修建的建筑,而是構筑一種新舊建筑共存的狀態。”縱觀中國社會,在時代的更迭中,傳統的文化已經消失殆盡,我們很難再發現有一門傳統的手藝或者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保留與傳承。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理念并不能被大多數人所理解與應用,或者僅僅只停留在紙上,顯得單薄而無力。在對歷史街區進行改造之初,我們往往會采用簡便的方法,用文化表征以一概全,并沒有追溯到街區的歷史源頭,導致很多地方都有普遍性,索然無味。隨著業界和當地居民的意識覺醒,街區改造已經不僅僅是政府的參與了,我們會發現越多越多的街區有了當地所屬的地域特征,對地域文化的傳承也開始重視起來。另外,“可持續發展”“有機更新”等歷史街區保護的前沿理論也為歷史街區的改造奠定了基礎,使得歷史街區更新改造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行動,也是思維上的探索。
三、河瀝溪小溪口歷史街區現狀
地理位置:河瀝溪小溪口位于安徽省寧國市東郊的河瀝溪開發區,緊靠東津河。東津河上的永福橋與延伸的東津路將街區分為南北兩個片區。此次研究的區域是河瀝溪的南部片區,占地面積約8公頃,原有街巷空間基本完整。
交通條件:小溪口靠近城市主干道,且有省道經過,距火車站約1.2千米,距汽車站約1.6千米,可達性高,為該基地旅游發展提供了有利交通條件。
建筑及街道情況:小溪口的建筑總體上有著徽派建筑的特征,粉墻黛瓦、磚木結構,還有馬頭墻和各種雕刻,美中不足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已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毀于戰火,有的被拆遷換了新的面孔,保留完好的少之又少。加上城市化的沖擊,這里的歷史文化也快消失殆盡,傳統的商業運營模式已經很難生存下去,大量店鋪關閉,居民也大多數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小溪口的街道尺度和空間布局延續了之前的,這是令人欣喜的地方,也讓我們看到了它隱藏的待挖掘的價值。
四、綜合保護價值分析
(一)建筑層面
河瀝溪小溪口的建筑多為清末民初的帶有徽州文化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征,如今還保留有完好的建筑內部結構、山墻、屋頂。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已經呈現斑駁的痕跡,木頭受到了腐蝕,磚瓦變得破碎,建筑外墻也破敗不堪,很多已經存在住房安全隱患,亟待解決。雖然這里的建筑有許多存在破損的情況,但是整體上還是有保護的價值,是需要被重視起來的。
(二)街道層面
街巷空間依然延續著之前的,保持著兩條橫向、三條豎向的街道方向,并且沒有在此基礎上拓寬,機動車輛是無法進入這片區域的,使得街區依然有著原汁原味的生活氛圍,還有的街巷尺度很小,僅僅只能通過一個人,狹窄卻并不逼仄。被雨水沖刷干凈的青石板路連同著鵝卵石,向人們訴說著厚重濃郁的歷史故事。
(三)生活層面
現今,這里依然留存了很多傳統的生活氣息。雖然地處城市中,但是居民還是保留原有的生活習慣,家中烹飪食物用的土灶,喝水用自家打的井水,洗衣洗菜去臨近的河邊,蔬菜也是自家種的。商鋪保留著舊時的模樣,傳統的手工藝品也流通在集市上。老人們會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小孩放學后在巷子里追逐嬉戲,純粹的市井生活,透露著這里的居民生活的安逸。
五、改造對策及設計方法
(一)增加公共空間面積,擴大居民活動范圍
原有公共空間僅僅在街道、部分閑置土地以及河岸周圍,居民的活動范圍很小,更是限制了兒童的活動,為此需要在不破壞街區肌理的基礎上,增加一定的公共空間面積,有效利用那些閑置的土地。
(二)保護并修繕歷史建筑,拆除破損嚴重的建筑
街區有幾處歷史遺跡,可是大部分建筑有破損的情況,需要保護并修繕,形成大的景觀節點。街區破損嚴重的建筑也需要被拆除,場地重新規劃成新的建筑分布點或者活動區。
(三)梳理街區現有景觀節點,并在此基礎上改造和增加,以游覽路線將景觀節點串聯起來
為了引導游客有序進入街區,控制人流量,需要以有序的游覽路線將景觀節點串聯起來,形成有敘事性的流線脈絡。
(四)增加服務配套設施,將部分建筑改造成民宿
現有街區基礎設施極度缺乏,通過增加設施來改善街區環境,也給居民和游客帶來便利。考慮到一天的游覽時間,需要解決游客的住宿問題,將部分建筑改造成民宿,可以滿足游客的需求,也能增加居民的經濟收入。
(五)保護并延續原有的傳統商鋪類型,適當融入現代的商業文化
原有的傳統商鋪類型過于單一,不能滿足現代人所有的生活所需,適當融入現代的商業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古今結合、與時俱進的方式,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擴大街區服務范圍的方式。
六、結語
歷史街區的改造不能一味地追求古老、傳統的痕跡,也不能被現代的生活所沖刷,另外,不同城市有著所屬的地域文化,在對歷史街區進行改造的過程中,不能千篇一律,而要結合當地地域文化,注重歷史文化,注重空間氛圍。街區改造也不能與周圍乃至城市原有的社會環境所割裂,它不是獨立體,應該融入整個大的環境中,融入城市肌理中。歷史街區的改造模式仍在不斷地探索中,可是在具體的案例中不能被固有的模式所束縛,需要研究、分析和提取代表當地地域文脈的構成要素,以解決真正存在于老城區更新過程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項秉仁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2]唐莉英.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文脈延續與秩序重構[J].院校風采,2008,(02).
[3]姚如娟,陳剛.“空間活力場”在舊城更新中的營造——一種新的舊城更新設計方法[J].中外建筑,2012,(01).
[4]陽建強,吳明偉.現代城市更新[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
長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