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濤 易雪梅
摘 要:地鐵站具備獨特的站內空間環境,對此如果能夠致力于優化設計,那么就能讓整個地鐵站呈現地域文化的特征。近些年以來,與地鐵站有關的空間設計與環境設計逐漸受到了更多關注,在站內環境設計的全過程中也融入了更多地域特色。因此可以得知,針對地鐵站如果要完善空間設計,那么不能缺少地域文化的關鍵要素。同時,地域文化在新時期的地鐵站設計與建設中也占據了很關鍵的位置。面對城市化的新形勢,針對地鐵站有必要密切關注空間環境設計,確保在各個設計流程中融入悠久的地域文化,以此來突顯地鐵站鮮明的文化特征。
關鍵詞:地鐵站;空間環境設計;地域文化特色
隨著技術進步與城市化發展,地鐵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表現為更緊密的聯系。伴隨城市化的推進,更多人在平日出行時都選擇了地鐵,地鐵因此也成了很關鍵的一類交通用具。相比來講,地鐵交通表現為更顯著的便捷性與實效性,因此受到了很多城市居民的青睞[1]。從地鐵站整體布局與站內設計的角度來講,針對地鐵站如果能夠融入多樣的地域文化,就能突顯地鐵站具備的文化內涵,進而吸引更多乘客。因此經過分析可知,地鐵站內是否富有濃厚的地域氣息與文化特色,直接決定著整個城市表現出來的文化形象。做好地鐵站內的空間設計,有助于突顯獨特的地域文化,確保乘客都能體會到獨特的地域文明。
一、地域文化融入地鐵站設計的現狀
早在1856年,世界首條地鐵誕生于倫敦。從誕生開始,地鐵在各國就迅速普及并且獲得了全方位的推廣。這是由于,地鐵交通本身具備更高的運輸效率、更快的運行速度以及更大的旅客承載量。初期在建設地鐵時,受到施工手段及其他要素的局限,很多城市都把地鐵視作單純的交通用具,因此并沒有意識到優化站內設計的價值所在[2]。
因此在早期的地鐵設計中,針對地鐵站并沒有致力于優化站內環境,與之相應的空間布局也欠缺獨特的文化性。設計人員具體在布置站內結構時,傾向于照搬既有的站內空間設計,對此并沒有運用新穎的思路來挖掘深層次的地域文化。在各個城市中,地鐵站整體上都表現為相似的外觀,以至于陷于千城一面的單調設計模式中。截至目前,設計人員已開始意識到地域特色對于地鐵站空間的重要價值,因此也開始嘗試著運用特定的技術手段來結合地域文化與地鐵設計。
例如在莫斯科,城市中的各個地鐵站都具備典雅與華麗的外形,地鐵站整體上具有各異的基本造型。乘客置身其中,將會感覺到藝術殿堂一般的享受。在某些地區,建筑師甚至把當地知名的政治事件、歷史事件或者人名設計為地鐵站內的主題[3]。在國內,南京地鐵站具體在布置與設計時,也融入了南京獨特的地域文明,設計者把壁畫雕刻在地鐵站的整個墻體上。由此可見,南京地鐵擁有厚重的文化根基與歷史積淀,因此具備更強的吸引力與文化魅力。
二、完善站內環境設計的重要意義
經過分析可知,針對地鐵站進行的整體環境設計以及空間設計都應當突顯濃厚的地域氣息,在這其中蘊含了獨特的當地文化。由此可見,地鐵站內的整體環境設計以及空間設計都應當融入特色的地域文化。近些年來,城市化進程正在迅速推進;面對新的形勢,軌道交通的整體規模也表現為迅速擴大的趨勢。相比于其他類型的交通模式,地鐵交通整體上具有更快捷與更便利的特征,因而適應了較快的大型城市日常生活節奏[4]。
截至目前,域外很多國家已擁有了成熟度較高的地鐵站空間設計模式,與之相應的設計理念也漸趨成熟。與域外國家相比而言,我國現階段的地鐵站內設計仍然欠缺完善性,設計人員傾向于仿照既有的站內設計,在這其中并沒有融入更多的創新要素。地鐵站由于欠缺最根本的文化內涵,以至于陷于被動性的模仿設計,流失了珍貴的地域文化。
為了從根源上改進現階段的地鐵站整體環境設計,設計人員有必要把特色化的地域文化融入整個的地鐵站環境中,在此前提下優化了綜合性的設計效果。具體來講,地域文化與地鐵站內環境相互結合的關鍵應當落實于突破單純模仿的模式,通過運用創新性的手段與措施來優化設計。經過全方位的優化設計,地鐵站本身就構成了傳播民俗文化的關鍵平臺,針對代表性與典型性的城市地域文化予以全面的吸收[5]。目前的狀態下,我國已擁有了幾十個規模不同的地鐵站,不同類型的地鐵站表現為各異的文化背景以及地域背景。因此,如果要突顯地鐵站特有的地域文化,那么有必要致力于創新,在此基礎上突顯地鐵站空間的個性化。
三、探求完善措施
地鐵站的整體環境設計與空間設計都不能缺少文化特色,針對地域文化應當予以吸收。具體來講,針對地鐵站如果要優化環境設計與空間設計,就要從行為與心理的角度入手,運用獨特的文化符號來完善相應的空間設計。應當注意的是,設計人員在選擇典型性與代表性的地鐵符號時,應當突顯良好的辨識性,確保乘客都能體悟其中獨特的文化認知與審美內涵[6]。從藝術設計角度來講,地鐵站應當與城市本身的個性相互吻合,在此前提下增強民眾針對地鐵空間的認同感。具體而言,如果要把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地鐵站的環境設計,則要關注如下的設計要點:
(一)突顯地域的特征
我國具備相對較廣的國土面積,其中包含了很多省市。針對不同地域來講,民眾平日的生活習性以及地域傳統都是各不相同的。面對市場化的新形勢,各地逐漸表現為相對較小的地域差異。然而不應當忽視,上述差異仍蘊含于平日生活的某些細節,民眾也習慣于接納上述的差異性,以此來突顯自身獨特的地域傳統。
經過較長時期的歷史演進,地域差異也在民眾的內心形成了深刻烙印,對此有必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具體在設計地鐵站時,就要關注上述差異給設計思路帶來的不同影響,確保在新時期的地鐵設計中融入典型地域文化,以此來引發乘客與設計者之間的深層共鳴。各個地區的乘客都習慣于接受自己熟悉的地域文化,與此同時,來自外地的游客一旦進入了地鐵空間,那么也將感受到地鐵站為其傳遞的地域信號[7]。
(二)密切結合人文特征以及自然環境
地鐵站既要融入地域文化,同時又不能脫離獨特的自然環境。從自然環境角度來講,作為設計者有必要考慮地理特征與自然景觀,在這之中突顯濃厚的人文特色。很多地區都擁有美好的自然景致,對此應當將其融入新時期的地鐵站空間設計。具體在設計時,設計者可以在站內適當的位置上增加相應的美景圖片,在此基礎上運用美麗的色調來渲染自然美景。在融入自然美景的同時,地鐵站還應當突顯當地擁有的人文特性,確保地鐵站整體上富于濃厚人文氣息。
例如:陜西省擁有古典氣息十分濃厚的地域文化,而上海市蘊含的地域文化則具備更多的時尚氣息。再如:北京市本身屬于現代氣息十分濃厚的都市,同時也蘊含了悠久的古典文明。對此在布置地鐵站時,就要密切結合古典氣息與現代都市散發的時尚活力氣息。由此可見,針對上述的不同城市都要選擇各異的地鐵站設計思路,因地制宜體現當地獨特的氣息。作為設計者而言,本身應當擁有更高層次的創新意識,而不要局限于相對狹窄的地鐵站設計思路中。
(三)體現濃厚的人文關愛
進行地鐵站的環境設計,不僅要融入濃厚的地域氣息,同時還要突顯人文關愛。遵照以人為本的宗旨來設計地鐵站,就是要致力于創新整個地鐵站的設計模式。設計者應當明確的是,地鐵站承載了獨特的文化記憶,同時又是乘客流通度相對較大的場所。優化地鐵站的整體環境設計,針對乘客的真實感受應當予以全面考慮。由此可見,設計人員應當密切結合乘客真實的心理狀態、文化體驗以及其他體驗,確保進入地鐵站內的每名乘客都能體會到濃厚的關愛氛圍。
具體在布置地鐵站時,基本宗旨應當在于優化整體的服務環境,首先要保證乘客擁有更舒適并且更加愉悅的身心感受。例如:針對站內溫度應當予以實時性的調節,保持噪聲與光線的適度。到了炎熱夏季,應當盡可能不讓炎熱氣流流入地鐵站內,具體可以在站內安裝空調或其他制冷設施,以此來保證乘客本身的舒適度。設計人員除了密切關注乘客的生理感受之外,也不應當忽視深層次的乘客心理。例如針對上班族、老人以及孩童而言,都要考慮到不同群體在站內等候地鐵時的心情,確保在最大限度內優化乘客的心理感受,為其提供愉悅與舒適的乘車體驗。
四、結語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地鐵已構成了城市民眾日常出行時的首選。這是由于,地鐵相比于其他交通用具而言,有利于縮短民眾出行消耗的時間,同時也增強了舒適性。地域文化應當體現于地鐵站內,通過運用空間設計的措施和手段,賦予地鐵站濃厚的地域氣息。截至目前,與地鐵站內空間有關的各項設計模式正在獲得完善,在這其中也融入了更多的地域文化。未來在實踐中,作為設計人員還需不斷摸索,針對不同類型的地鐵站空間都要選擇合適的設計措施,以此來體現地域文化對于地鐵站空間設計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趙曉彤.地鐵站內空間環境設計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J].現代園藝,2016,(02):89.
[2]韋寶畏,李波.地鐵公共空間設計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J].中國建材科技,2016,(01):123-124.
[3]莊華.淺析文教空間內環境設計的地域文化識別性——以龍巖博物館室內設計為例[J].建材與裝飾,2016,(19):75-77.
[4]張曉晶.地鐵站內空間環境設計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08):193-194.
[5]莊華.淺析文教空間內環境設計的地域文化識別性——以龍巖博物館室內設計為例[J].低碳世界,2016,(29):167-169.
[6]孫靜,藺寶鋼,楊銘.地域文化在地鐵站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西安、北京為例[J].華中建筑,2015,(09):65-69.
[7]陸偉偉,周穎,楊艷紅等.城市地域文化在地鐵站中的表達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4,(02):22-26+36.
作者單位:
成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