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楠
摘 要:我國成語是對民族文化的濃縮和反映。對于我國現當代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試圖采用分類手法,將成語進行分類,研究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并以“刀耕火種”為例,嘗試發現此類成語對于我國尤其安徽省民俗文化發展的意義及指導作用,幫助推動文化鄉村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刀耕火種;農業民俗;成語;文化發展
我國的成語作為熟語一種,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經歷5000年濃縮,積淀出來的中華語言之精華,具有深刻文化意義。農業民俗是世代傳承且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其本身有利于鄉村生活的豐富和凝聚力的提升。將兩者進行聯系,有利于推進文化鄉村事業的發展。
通過對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北京第一版2012年4月北京第16次印刷的《成語大詞典》(彩色版)(后直接略寫作《成語大詞典》)的統計。發現其中收錄的萬余條成語中,與民俗相關的成語有六百余條之多。而農耕生產作為各類民俗活動的物質基礎,數量上雖遠不如鄉村生活農業民俗類成語,其重要地位,卻不容忽視。
一、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的界定及分類
由于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成語數量龐大,內涵豐富,在將其分類的實踐中,常常會遇到無法對其分類歸屬進行明確界定的成語。其具體分類,也可能會因為界定標準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所指的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即收錄于《成語大詞典》中,與農耕生產關系較為密切的一切成語。包括農耕方式、農事收成、農事祈福等各類成語,但并不包括有關手工業如與紡織等有關的成語。關于計量單位、計時單位一類的成語由于其與農耕生產關系并不密切,也未曾納入。(但有一部分成語源于農耕生活,雖然其當今意義已幾乎與此無關,但也將其納入分類。)
按照這樣的統計方法,統計《成語大詞典》,可得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近四十條。嘗試將這部分成語進行再分類,但因為其劃分太過模糊,難以完成再次的分類。但即便如此,也可以總結出這些成語的大致涉及方面。
如關于農耕經驗總結的成語,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古人對于農耕經驗的總結對于后世農耕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與此相關的成語有“半青半黃”“瓜熟蒂落”等等。而關于農事祈福一類的成語有“風調雨順”“瑞雪照豐年”等。這些成語大多是在農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美好愿望,也可見當時的民風民情。
在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涉及的具體方面中,又以關于農耕方式類的成語較為重要,數量上也較占優勢。它們包括了關于具體農耕方式的民俗,有“拔葵去織”“拔苗助長”“刀耕火種”“焚林而田”“剪草除根”“精耕細作”“快刀(斬)亂麻”“破天荒”“蹊田奪牛”等。這些成語與農耕方式的密切程度不一,展現的農耕方式的正誤情況不一,農耕方式如今的存否狀況也不一。但都與農耕方式的民俗有著不容忽視的聯系。研究這些成語的演變情況,對于當今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導向作用。
二、“刀耕火種”成語背后農業民俗的現狀分析
本文試圖以“刀耕火種”為例,來研究農耕生產類的農業民俗。
“刀耕火種”這一成語在《成語大詞典》中的釋義為“把草燒成灰作肥料,用刀挖坑下種,是一種最原始的耕作方法”。其近義詞為“火耨刀耕”,反義詞為“深耕細作”“精耕細作”。出自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嚴震傳》:“梁漢之間,刀耕火耨”。
而在尹紹亭所著的《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事業中的刀耕火種》(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下文簡稱為《人與森林》)中涉及到了大量文獻對于“刀耕火種”一成語的釋義,與《成語大詞典》的略有不同。而《人與森林》中的各個例子,如明代顧山介《海槎余錄》,夏瑚《怒俅邊隘詳情》等,闡述大致相同。認為是“以刀伐木”,“縱火焚燒”,“自生自實”,“無犁鋤”,并談到了其土地輪歇方式。土地輪歇方式的提出,對于證實刀耕火種未必會破壞生態平衡等有著重要作用。
兩方對于刀耕火種的具體方式存在差異。但都認為這是一種出現很早、較為原始的耕作方法。而尹紹亭在《人與森林》中提到:“幾千年來,中國眾多民族的生計方式——刀耕火種,就這樣一直被鄙視為‘原始習俗而與‘農業無緣,這顯然是封建社會時代的民族和文化偏見。”而在中國,農史學家從來都把刀耕火種視為原始農業。因此,很容易得出結論,即:刀耕火種是民俗,更是農業民俗。這樣,將其歸納入農耕生產類農業民俗也就有了理論來源。
刀耕火種農業,古代曾分布于中國南方的廣大地區,而當代則僅僅殘余于中國西南邊境地帶。與緬甸、老撾、越南相鄰的云南省,是中國刀耕火種殘存最多的省份。這和云南省現實的土地狀況和少數民族眾多有著一定的關聯。
刀耕火種問題,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重視。甚至還有長達數十年的三個階段的相關研究。然而,當代刀耕火種最受重視的地方,并非其古老的農業史問題,而在于它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一涉及當代人類較為關切的環境問題方面。 大多數學者認為刀耕火種的耕作模式,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應當被徹底地禁止。如陳宗儀就曾在《關于西雙版納制止毀材開荒的探討》中提出“西雙版納若繼續毀林開荒,將使荒山草地、灌木叢以及紫莖澤蘭不斷擴大,其后果不堪設想”。而于光遠學者在給云南社會科學家的一封信中寫道“看到西雙版納毀林開荒的嚴重情況,對這方面的研究一定要‘快”。
但是,也有部分學者存在其他的見解。認為超出自然科學的角度,從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刀耕火種面臨一個“搶救”的問題。它是一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精華部分,如其背后的農耕禮儀與原始宗教、物候歷與歷法起源、土地輪歇方式及其生態學的意義等,應當被挖掘、整理和繼承,以造福人類。并且認為人口與森林土地面積比例適當的話,刀耕火種并不一定會打破人類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對于云南等地區的刀耕火種,可以采取與對于內地漢族耕種的不同態度。
三、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對于文化鄉村建設
從“刀耕火種”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與現代社會發展、觀念有沖突的地方,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可取之處。嘗試從多個角度去分析理解它們,有利于推動當今農業甚至是社會的發展。
我國一直重視農業發展。努力解決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耕地的保護等問題。1978年就開始實行農村改革,1998年底中央就已經提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對于耕地,更有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以安徽省為例,安徽省的農業發展尚存在一些問題。如大別山區雖然GDP持續較快增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但仍然面臨著經濟整體實力依然弱小、專業化程度低,難以發揮比較優勢等問題。安慶市的土地肥力尚需加強問題、宣城市的耕地拋荒問題等已經被提出。
而生態文明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將有較大幫助。安徽大別山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既影響其輻射范圍內生態產品的供給,更擴及相鄰省市地區的生態安全。在合理規劃該區域發展定位基礎上,著力打造“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旅游業、紅色影視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借以暢通融資渠道,優化產業布局,落實轉移支付,創新培養機制。擴大公眾參與,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而鄉風民俗作為歷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逐步形成且積久相沿的風尚,其保護和傳承無疑有助于這一系列提議的推進。
生產流通活動是人類增加社會財富以滿足生活需求的根本手段和方式,它能夠反映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也能夠體現民眾群體基本的文化意識,還能夠反映民俗文化帶來的人類本能文化特質。物質生產和流通的民俗包括農業生產。關于農業生產的民俗,涉及預測收成、防災抗災、選擇耕作時間、積肥施肥、開犁試耕等諸多方面。
關于刀耕火種的眾多研究,給三農方面的建設以啟示,即:研究傳統農耕文化,繼承發揚其精華部分,重視其文化意義,不可拘泥于一個角度來對待傳統農耕文化,應注重其作為精神內蘊,加強農俗文化感染力并順應產品生態化的市場趨勢。以推進文化鄉村的建設,推進農村、農民、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成語大詞典編委會.成語大詞典(彩色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尹紹亭.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事業中的刀耕火種[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安徽農業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