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嚴文龍

麻天闊先生
對于麻天闊來說,我覺得,家族文化傳承與地方人文環境的影響,奠基了一個文化心理定型了的他。然后,漢語言文學給予他的中華文化更為宏曠的大視野,則更是成就了他和他的書法,使他從文化傳承中尋找生命意識的自覺,從自覺中去尋找文化的真諦。
麻天闊,是一個浸透了傳統文化素養又承襲傳統道德觀念的文化人。但是,他給人的直觀印象,卻只是一個著名書法家,陜西省書協副主席。
麻天闊出生在岐山縣五丈原一個大姓家族。據傳其祖上曾很富有,有人曾當過云南提督這樣的大官。晚清時像貢生、秀才這樣的小文人,麻家比比皆是。“文革”那時不講究學文化,一次家族拆舊房時,從墻壁里發現了一本描紅和一本字帖。麻天闊異常興奮,像得了天書一樣悄悄地藏起來,照貓畫虎地練起了毛筆字,這是他學書法最早的開始。
麻天闊的家鄉五丈原,是著名的諸葛亮武侯祠所在地。在民間,千百年來,諸葛亮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誠的表征。岳飛書寫的前后出師表石碑,更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化石。“文革”中破除四舊,連孔廟都有人去破壞,但就是沒有人敢動武侯祠,沒有人敢動岳飛的字碑。岳飛那龍飛鳳舞氣勢磅礴的四十六塊碑刻鑄就了麻天闊崇尚傳統道德文化的自我構造。

另一個對早年麻天闊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是周原文化。周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有兩部經典,一部是《易經》,一部是《詩經》。以人(仁)為本的思想是這兩部經典的精髓,也成為后世儒家經國治世的思想核心。
起源于上個世紀初葉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但當世紀末葉的時候,人們忽然才發現傳統文化道德中的內涵,乃是民族靈魂中不能泯沒的瑰寶。于是孔學重新發揚光大,孔子學院也遍布全世界。
而對于麻天闊,家族傳統最早的熏陶,童年時期五丈原武侯祠的發蒙教養,以及青少年時期周原文化的浸淫濡染,使他對傳統的道德文化由崇敬而身體力行。因此,書法,成為他身體力行的一部分。

麻天闊的青年時代,熱愛生活,樂觀向上,謙和好學,儒、釋、道、琴、棋、書、畫、詩、酒、茶、花等傳統文化門類廣有涉獵,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尤其是他一直堅持研習書法的功底就有了大用場。于是,陜西就多了一個熱心公益文化,樂于奉獻社會,多才多藝,具有很強組織策劃才能的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秘書長。他先后通過組織大型書法團體展、研討班、看稿會和上百項公益文化活動學術活動,為陜西中青年書法人才的扶持和培養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各級組織的嘉獎和同行的贊譽。這些艱辛的努力和付出,為后來他成為業界公認、口碑良好的省書協副主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是麻先生自己主動地選擇了書法,是生命的生存原則讓他選擇了書法。而他三十年持之以恒的潛心努力,也使他的生命因書法而精彩。
從去年臘八至今,麻天闊在興善寺辦了《春意禪痕》的個人書法展。書畫展一般都在美術館或藝術場所舉辦,像麻天闊這樣在寺院辦長達小半年的書展,還真少有。他說,這次展覽,是他從藝以來影響最大的一次,更是最接地氣地一次。半年來,先后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十多萬人參觀了書展,百十人與他在書展辦公室談藝論道,常常是諸友云集,高人滿堂,指點云霓,廣談闊論,使他收益頗多。
而我,與麻先生雖是多年好友,但也正是這次書展中,在他的展室與他多方交流,更多地了解到他的為人學識及其作品。
陜西歷來擁有文化厚積的沃土。尤其是書法,享譽全國。民國時期有被譽為新一代草圣的于右任,改革開放后,陜西書法更是遍地開花,引領全國。最初的中國書協就是在陜西書協的基礎上成立的。


麻天闊的書法,能在這樣的一塊厚土中迸芽而出,搏擊出一塊自己的天地,的確要有著非同凡響的功力和過人的才氣。
有朋友對麻天闊的書法做過深入的研究,總結了三個特點。一、正大氣象。二、善巧,精致,天真,亦有書卷氣。三、筆墨實驗,前衛探索。
所謂正,就是根基要正。書法無論行草篆隸,皆以楷為根基,萬變不離其根,萬變皆源其根,此即正。所謂大,就是要大方,大氣。筆畫要舒展悠長,頓挫有力,筆力要飽和飽滿。布局謀篇要有大家氣度。所謂善巧精致天真,就是指筆畫到結字的優美,以及布局前后呼應,虛實相間的藝術處理。書卷氣就是指學養,要有深厚的學識修養。這可是需要幾十年啃書善思的功夫才能成就的。所謂筆墨實踐,前衛探索,就是不斷地創作出好作品、新作品。

麻天闊先生曾談過他對自己創作的要求,是返本開新,守常知變。這八個字,有兩重意思,返本守常是一重,開新知變是一重。返本守常就是在傳統的道路上堅持自我,開新知變就是在時代發展變化中創造出全新的作品。這八個字是麻天闊書法藝術的原則,也是他的書法之所以有著廣闊的生存空間的生命力所在。

藝術簡歷
麻天闊,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陜西名人書畫院副院長、西安武警工程大學客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通識導師、客座教授。榮獲首屆西部十大風云人物稱號。書法作品入選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書法論文榮獲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