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臻 洪 威 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自信源于對自己傳統文化的認知。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實施走開放之路、發展之路的偉大戰略,以及現在提出的“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部署。中國在理論和實踐上,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發展的道路。可以說,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藝術創造力、創新性方面,堅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國特色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實踐基礎,也是文化自信下中國的新格局。
我國傳統文化是由中華文明演化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我國文化傳承歷史,是他國文化不可比擬的,也是永遠不會被替代的。
回望中國近代歷史,雖然遭受鄰國、世界列強的欺凌,但是我國憑借著文化底蘊,經過多年的蟄伏,21世紀的新中國開始向世界頂尖強國看齊。現在的中國需要向本國的傳統文化看齊,因為這是我國與生俱來的文化信仰,是我們世代相傳的文化自信。
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提升我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都是我們新時代年輕人必須做的。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5年5月4日,他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1]。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現在,我國年青一代不再追求“美國夢”“國外的月亮比中國圓”等崇洋媚外的理論,更愿意留在自己的國家。當代青少年是祖國的夢想、民族的希望,同時也是民族精神的歷史傳承者。他們將秉承傳統,大力發揚自己的民族特色,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并傳承給下一代,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在政府大力支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在,我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在學校的帶動下主動學習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傳聞逐漸消失的民族文化正在漸漸興起。
自提倡新文化運動以來,21世紀中國藝術的教育被賦予了一個全新的成長過程,通過學習西方藝術教育的方法來填補傳統藝術教育的不足。這種中西方藝術教育方法的結合,讓現在高校的藝術教育建立起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藝術教育方式。這一時期的發展過程反映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動向。這類新興的藝術教育闡明了藝術與科學,藝術與教育,藝術與傳承的關系,并且提出了藝術與科技的跨界和互補。現今在文化自信的驅使下,藝術教育逐漸走入市民的生活,即藝術亦生活。
總之,諸如美術、音樂、舞蹈、電影、戲劇學院在為藝術領域源源不斷地輸送著“高”“精”“尖”的藝術人才,然而,長久以來,從事藝術教育和受藝術教育的學子在不斷豐富藝術教育的技術內涵,而人文內涵卻越來越缺失。現今,我國文化的軟實力逐漸強大,對現今藝術類專業有著嚴格地把控,就是為了減去真正想要拿藝術當作墊腳石的人,讓真正熱愛藝術,崇拜藝術,并且想要為藝術奮斗終生的學子加入進來。
我國自1999年開始,擴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2006年,高校在校生人數已經達到2500萬人,比1998年增長2.31倍,辦學規模躍居世界第一,跨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教育階段。
(1)中國的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超過學校的辦學能力和教學質量,是現今藝術學院的主要問題,有些學院為降低成本,部分小課改為上大課[2];就連最好的專業藝術院校也難免出現教學質量滑坡的現象,許多著名藝術教育家提出批評,旨在希望高等藝術教育不要再這樣粗制濫造,這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極其不利。例如,節假日期間不能辦審美落后、缺乏創新的藝術教育。
(2)我們不應該以浮躁的心態對待我們的高等藝術教育事業。提高錄取要求,可以有效地降低入學率,直接減少了不同程度的無序、資源浪費。
(3)培訓機構太多,產業集中度低。我國藝術培訓市場目前仍處于產業發展的成長期,許多培訓機構體制不完善、教學質量差、學習效率低。受教者根本就不會用心去體會其中的內涵,而藝術教育所具有的滲透性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喚醒學生們美感的特性,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以人類精神世界能夠想到的真實的與抽象、幻想的事物、思想為內容,盡其所能地用各種形式、方法來追求美、表達美、傳揚美。通過以上對藝術教育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藝術教育對現代社會的巨大作用。
(一)平面設計教育中國畫元素的運用
隨著包豪斯設計教育的運用,更多的中國設計師、高等藝術設計院校的講師利用自己的文化積淀,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運用到藝術設計中。
藝術設計包括海報設計、包裝設計、標志設計等。
例如,在海報設計技法中,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攝影作品或者網上下載的素材進行Photoshop軟件合成處理,運用點、線、面構成的方法——形式美法則,以及色彩構成中互補色、鄰近色的運用中。例如,《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的宣傳海報中就是利用點、線、面和中國書法結合,打造出一款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藝術宣傳海報。中國結與中國傳統面食文化的結合,體現出當代中國從醇厚的歷史文化中提煉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如圖1所示。
圖1
(二)素描教育中中國畫技法的運用素描是西方繪畫的表現手法之一,由炭筆、黑色筆以線條的形式畫出物象明暗的單色畫。國畫中的白描則利用勾線的技法,忽略色塊的明暗關系,利用線條的深淺、柔暢來體現造型的結構體積,如圖2所示。舍棄線面過渡的繁雜過程,提升線條的立體感,物象之形、神、光、色、體積、質感等均以線條表現,利用線條的虛與實表現星光變換的柔和,使畫面不再有壓抑的陰影關系,而變得樸素簡潔[3]。
圖2
將素描的洞察力與白描的“骨法用筆” 相結合,不僅能增強藝術的表現力,同時節省了我同事午餐創作時間。這種將傳統作畫方式與現代社會節奏相結合的做法足以體現對自身文化的信心。中國書法,王羲之當年染黑十八缸水就為練好中國書法。多少年來,中國字、中國書法震驚了全世界。古代將字和畫連在一起,兩者各有所長,在中國傳統文化下相輔相成,書法中常用的書寫技巧在國畫中同樣適用。設計獎創辦人、國際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在設計的“無量山普洱茶”中就利用中國國畫中的水墨畫將無量山連在一起。使用寫意的方法描繪出一幅云端飛鶴的仙境。
傳承與發展藝術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各地政府都在采取各種措施搶救和保護當地的民族藝術。藝術教育是人類精神領域的教育之一,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承載著人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使人和諧發展。例如,婚禮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大紅花轎、浩浩蕩蕩的迎親儀仗隊、拜天地、掀蓋頭,身穿鳳冠霞帔、狀元服的中式婚禮。隨著國家大力推廣追尋文化根源打造中國文化自信、不受重視的傳統民俗,成了現代人的新時尚。這也是現在年青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探究中國傳統婚禮文化是現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
這種自信不僅僅表現在書面上,在現代年輕人越來越多地摒棄西方婚禮,重新接納中式婚禮的表現上,現代年輕人在對我國婚禮文化自信的同時,也是對我們民族自信的表現。
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命脈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這也是讓華夏兒女得益,在越來越復雜和激蕩的世界格局中昂首挺胸、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只有提高文化自信,才能讓我們擁有更高的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在哲學社會工作座談會上,就文化自信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我們應當沿著社會主義路線,保持與我國國情相符的制度、理論及制度自信不變,歸根結底,我們應保持文化自信不變。文化自信的力量更為基礎、深刻、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