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張坦坦
“鄉土”在古漢語解釋中為故土、故鄉、本地及本土之意?!疤厣笔且粋€事物顯著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風格或形式。鄉土特色即指本鄉本土最本質的特色,是特定地區范圍內的自然和人文體現,是一個地區不同于其他地區最顯著的特征,既包括空間形態的物質又包括非空間形態的精神。
鄉土特色在空間層面通常表現為具有一定特色的景觀風貌,即在特定自然環境條件和歷史文化影響下形成的空間景象關系。我國鄉村景觀源于不同的自然環境、風土民情、文脈傳統、生活習慣等,加之宗教信仰、宗族體制、文化心理等因素影響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鄉村聚落景觀意向。村莊在不同的歷史條件、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下形成了類型豐富的文化遺存,既包括建筑、遺跡等物質文化,又包括民俗、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這是鄉村特色得以保持的重要因素,所以鄉土特色包括鄉土景觀風貌和鄉土文化2方面的內涵。
完整的鄉村景觀體系由物質環境及非物質環境要素以一定的空間關系共同組成。這些要素在鄉村聚落內呈現的一系列與人類聚居活動有關的景觀特征即鄉土景觀風貌,涉及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3個層面,在空間上表現為自然景觀和鄉村聚落景觀。
1)自然景觀 以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及農業生產為主要功能,主要包括山體、森林、河流、湖泊、濕地、灘涂等自然要素及農田、果園、牧場、漁塘、農田灌概渠網等半自然要素。
2)鄉村聚落景觀 以人類生產生活和傳承地域民俗文化為主要功能,主要包括鄉村聚落內的綠化種植、活動場地、硬質鋪裝、環境小品等園林景觀要素及建筑肌理、布局形態、裝飾細節等建筑景觀要素。
1)生態完整性原則 保護景觀生態格局的完整性和生態肌理的延續性,嚴格控制生產建設活動對山水格局、地形地貌的破壞或影響,統籌考慮三生(生產、生活及生態)空間的融合;協調村莊與周邊環境的圖底關系,結合環境保護和旅游發展的需要合理控制旅游開發強度,使旅游設施的風格、體量與環境相協調,實現“居住在林中、生產在綠中、生活在景中”的鄉村生態格局。
2)城鄉差異性原則 參照鄉村的民俗文化、地形地貌、環境植被等地域特點進行村莊形態設計,在充分尊重文化傳統、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打造區別于城市的景觀風貌。
3)經濟適用性原則 通過鄉村綠化,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在鄉村建設中充分保護和利用現有樹木和植被,優先選擇成本低、適應性強的本土樹種及花草,兼顧農林經濟發展,在美化鄉村的同時使綠化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
4)鄉土和諧性原則 保持鄉村聚落景觀的本土性和原生性,體現和諧自然的地域特色。建設中注重運用鄉土材料,合理控制人工景觀風格及體量,與村莊整體環境協調,在建筑形態和空間節點的營造上充分利用鄉土元素,促進鄉土文化和諧永續發展。
村莊呈現的景觀風貌與其建設模式密不可分,不同建設模式的村莊應采取不同的景觀風貌營造策略,使村莊人居環境、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目前我國的鄉村建設類型主要包括保留保護型、改造擴建型和新建型,其村莊特征、建設模式及景觀風貌營造要點如表1所示。
保護村莊鄉土特色應從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及村落格局等方面提煉鄉村文化遺產特色。
1)地域性 指村莊代表的地域范圍和地貌特征,如水鄉、山城、草原等,不同地域孕育了不同民族,可從中提煉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景觀特色。
2)歷史性 指村莊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對區域社會發展所負擔的職能分工起到的歷史作用,如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革命政權機關駐地及商業物資集散地等都反映了村莊的歷史性,可從中提煉出歷史性和紀念性鄉土特色。
3)文化性 指村莊建筑布局和景觀風貌反映出的文化內涵,如商業文化、防御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
4)村落格局 是村莊建設發展及歷史變遷的真實寫照,反映了村莊的規劃建設思想,具有鮮明的識別性。
1)原真性原則 原真性是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基礎,是鄉土特色保護的依據。村中古建筑因歷史原因長久失修,遭到一定程度破壞,在修復中應做到最低限度干預,多使用原材料及傳統技藝以保護古建筑的原真性。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保護其原有文化內涵,杜絕偽文化、虛文化。
2)整體性原則 村莊保護強調空間格局與人文環境、行為的統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村莊的自然環境、聚落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組成了村莊的鄉土特色,故在村莊保護中,須關注其組成要素與整體間的聯系,既保護作為村莊發展背景的自然環境又保護村莊的歷史文化、傳統生活習俗、鄰里關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保持村莊風貌的完整協調性。
3)新老建筑協調原則 老建筑是村莊歷史文化價值和傳統風貌的核心所在,新建筑應在建筑體量、色彩、形式等方面與老建筑協調,保持和維護村莊所代表的一定歷史時期建筑風貌的主要特征,使鄉土特色得以保護和延續。
4)保護與發展互促原則 保護的目的是保證文化遺產不被破壞,為某一歷史文化時期提供真實見證。但保護并非是靜態保守的,應與當地經濟發展結合,合理適度的旅游開發不僅不會對村莊造成破壞,還會對鄉土特色的保護和展示起到促進作用。
1)分層次保護物質文化空間 劃分區域環境、村落格局、歷史建筑及文物古跡3個保護層次:區域環境保護應劃定一定規模的山水田園等外部環境,嚴格控制對自然生態造成破壞的開發行為;保持自然景觀格局完整性和視覺連續性,整治破壞景觀視廊和山體天際線的建筑及構筑物;劃分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對空間布局和具體建筑提出相應的保護整治要求。
2)傳承非物質文化 提高村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通過采取喜聞樂見的形式對村民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圍繞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和旅游開發,以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載體激活非物質文化。
3)加強鄉土治理 鄉土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是鄉村傳統制度、知識系統、生活方式的集合。健康淳樸的鄉土文化不僅可有效提升村民生活質量且能通過合理的產業化開發增加鄉土文化產品、景觀及體驗的附加值,提高農民收益。優秀的鄉土文化是農村文化的生長點,體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軟實力,鄉風文明是宜居村鎮建設的重要準則,宜居村鎮建設應加強治理鄉土文化,挖掘其在鄉村發展中的多元價值。
白音哈達村位于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葛根廟鎮西部,北距烏蘭浩特市區20km,南距葛根廟鎮15km,為淺山丘陵地貌。國道302從村莊東側經過,是村莊對外聯系的主要通道。村內總人口726人,其中蒙古族占99%以上。村內產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和綠豆。
1)景觀特色 ①自然景觀 白音哈達村依山傍水,有豐富的林地、牧草地和耕地資源,生態環境良好,起伏的山崗、蜿蜒的溪水、斑駁的田野、蔥郁的林木構成一幅田園山水畫,極具觀賞價值和旅游開發潛力;②村落景觀 村莊現狀建筑肌理完整,體現了村落生長過程,曲折的街巷與錯落的建筑構成了宜人空間,院落石墻和木籬體現了淳樸的鄉村韻味(見圖1)。
2)人文特色 ①代表村莊起源的白音哈達石遺址保存完好,位于村莊東南部;②民族樂器四弦琴的說唱是當地村民特有的藝術表演形式;③白音哈達村有“長壽之鄉”美譽,因民風淳樸、鄰里和睦、生態良好而聞名(見圖2)。
梳理村莊特色及現狀條件發現白音哈達村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包括保存完好的山水格局和自然景觀、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淳樸的鄉土風貌,但同時發現村莊存在空間布局散亂、公共空間環境差、街道及河流缺乏景觀性、農宅院落破舊、特色不突出等問題。綜合村莊特點判斷白音哈達村的建設模式介于保留保護型和改造擴建型之間,以保護和整治提升為重點。

圖1 現狀景觀特色

圖2 現狀人文特色
4.4.1 景觀風貌營造
1)自然景觀風貌 尊重原有山水格局,協調村莊與周邊環境的圖底關系;嚴格控制建設行為對地形的破壞,保證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保護和修復村莊內的林地、農田、河道等田園景觀,發揮其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拆除影響田園風貌和景觀視廊的建筑及構筑物;結合當地水稻種植優勢和特色,在村莊周邊開展七彩稻米種植,打造別具一格的稻田景觀,推動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婚紗攝影、藝術采風等旅游項目的開發。
2)園林景觀風貌 綠化種植充分保護和利用現狀古樹名木,結合公共空間廣植觀賞性果木如杏樹、梨樹等,提升村莊文化內涵及景觀觀賞性,在村口、村委會、文化中心等公共區域栽植相對疏朗、色彩豐富的植物,綠化空間兼顧活動場所的功能;針對現狀人文景觀吸引力不足,增設人工景觀并通過各類景觀小品和構筑物突出景觀節點的文化主題,入口景觀體現農耕文化主題,采用具有當地特色的稻米或象征農耕文化的木犁作為雕塑原型,增加標識性和引導性;濱水景觀展現蒙元文化和長壽村民俗文化,結合濱水空間設置敖包、文化景墻、石橋等景觀小品,配置供人停留、休憩的座椅及健身設施,充分利用貫穿全村的水系打造一條匯集田園景觀和人文風情的游線。
3)建筑景觀風貌 如圖3所示,沿用當地特色建造方式,以本地石材作為主要建材,在現狀基礎上加固整修,通過自然淳樸的手法打造體現本土風貌的“石頭村”;保護和延續原有建筑肌理與格局,通過現狀建筑評價,拆除整治危房及風貌不協調的建筑;修復及功能置換現狀廢棄的養牛場,將其改造為鄉村酒店,在保留傳統建筑風貌基礎上增加住宿、餐飲、文化體驗、購物等現代功能;新建公共建筑造型和材料與傳統建筑風貌協調,建筑細部采用傳統建造技藝,突出村莊文化底蘊;新建住宅形式應與現有住宅協調,以單層建筑為主,每戶自成院落,建筑立面采用紅磚紅瓦,院墻采用灰色本地毛石,主街巷院墻增加教育性和宣傳性標識,以提升村莊的文化品位、體現村莊的時代特征。
4.4.2 鄉土文化保護
1)物質文化保護 白音哈達石遺址作為村莊重要的物質文化遺存,應維護其現有生態景觀,保證該區域山體、植被等自然環境的完整性;選取村莊重要公共空間作為視線控制點,建立與白音哈達石的視線通廊,嚴格控制視線通廊內的建筑高度及風貌;在不影響整體風貌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增設旅游步道、標識、小品等。
2)非物質文化保護 充分挖掘白音哈達村現有的“四弦琴表演藝術”“長壽文化”并將其傳承發揚;鼓勵民間藝人及村民自發舉行農閑文藝活動,編排民族音樂,打造烏蘭浩特鄉村音樂節;以“探尋長壽村秘密”為主題開發健康養生、綠色美食等旅游項目,在保護文化的同時推動產業升級。
4.4.3 鄉土治理
1)依禮而制,凈化鄉村社會風氣 鄉村社會是文化和禮制傳統結合而成的鄉村共同體。當前因受到現代社會物質文明沖擊,農村禮制有所瓦解,各類刑事犯罪、民事糾紛頻發,社會不穩定性上升。借助鄉土文化的意識形態依禮而制,通過曲藝、文藝表演等民俗活動及文化墻、宣傳欄等環境設施的形式傳播黨和國家的政策、中華傳統美德、健康向上的價值觀,讓主流文化占據鄉村文化制高點,遏制不良習俗與封建迷信思想,有效凈化鄉村社會風氣。

圖3 村莊建筑風貌改造意向
2)保護鄉土文化人才,培養“文化農民” 鄉村有極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藝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播者,應深入發掘和保護鄉土藝人,政策上大力支持,文化技能上大力扶持,同時著手建立鄉土人才庫,構建多元化鄉土文化技能培訓體系,通過培養、熏陶將農民塑造為鄉土文化人,將鄉土文化滲透到每一個體。
3)完善法制建設,注重公眾參與 將鄉土文化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加快健全相關法律,明確鄉土文化保護的法律責任,完善村落格局形態、人居環境、空間風貌、精神信仰、生活習俗、民族特色、傳統工藝等方面的法律內容。在保證居民生活正常、村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使全體居民形成自覺保護鄉土文化的意識,了解、掌握并尊重村民對鄉村建設的要求、意見和建議,使村民成為鄉土特色保護和營造的直接參與者。
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關乎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根本問題,包括農村產業、生態、文化建設等綜合性內容。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鄉土特色研究并非單一議題,涵蓋了空間、產業、社會、生態、文化等領域,如何使鄉土特色回歸并成為鄉村振興的動力,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擺在規劃師面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任務。白音哈達村規劃僅是在鄉土特色研究道路上的初步探索,希望為鄉土景觀風貌營造、鄉土文化保護與治理提供建設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