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樸民 趙立民
《計篇》作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首篇,在全書中起著提綱挈領、總攬全局的關鍵作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孫子兵學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辟概括。
一、戰爭的籌劃理論
用兵打仗先要算計,這是最基本的常識。這個計算公式就是所謂的“五事七計”。具體地講,就是從五個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著眼,通過七個方面的具體比較,對敵我雙方的戰略態勢優劣做出正確的評估,在此基礎上對戰爭的可能性結果做出比較合乎實際的預測,并據此制定好自己這一方的戰略決策,這叫作“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個基本要素,孫子概括為道、天、地、將、法。“道”是政治條件,就是國內政治清明,上下和諧?!疤臁迸c“地”,都是講戰爭的自然環境,要擁有有利的天時、地利條件,把握住戰場的主動權。“將”,講的是軍隊的統帥,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置將不慎,一敗涂地”。至于“法”,同樣十分重要,合理的編制,得當的協調,有力的保障,適宜的賞罰,是任何軍隊從事軍事活動過程中須臾不可缺少的環節。
二、戰略決策的戰例
從歷史上的戰爭實踐來看,孫子“五事七計”——預見勝負的戰略運籌思想,的確是定謀決策、用兵打仗的客觀基礎,就像唐代杜牧所說:“孫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幾千載,將兵者,有成者,有敗者。勘其事跡,皆與武所著書一相抵當,猶印圈???,一無差跌?!保ǘ拍痢蹲O子·序》)乃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軍事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思想體系。這可以舉出無數個具體戰略決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
1.韓信的“漢中對”。楚漢戰爭爆發前夕,僻處漢中、巴蜀一隅的劉邦處于戰略上的劣勢地位,韓信給他送來著名的“漢中對”。在“漢中對”中,韓信為劉邦全面算計了軍事斗爭的得失前景,透徹分析了楚漢雙方的戰略態勢。韓信指出,項羽雖然“勇悍仁強”,但他的“勇”乃是只知道沖沖殺殺的匹夫之勇,他的“仁”乃是婆婆媽媽的“婦人之仁”,他的“強”乃是沒有根基、單憑暴力的“強”,即所謂“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強服也”。總而言之,項羽的強大只不過是表面上的現象,骨子里其實虛弱得很,遲早要走向反面。反觀劉邦,只要能反項羽之道而行之,任用天下的英雄豪杰,厚待重賞功臣宿將,利用麾下漢軍將士渴望東歸故土的心理,并憑借政治上“除秦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得到廣大民眾擁戴的優勢,就可以平定關中地區,占據戰略重地,進而逐鹿中原,得志于天下。韓信的計算和建議非常正確,劉邦遂采納韓信之策,“部署眾將之所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攻占關中,并經過前后數年的征戰,轉弱為強,最終大破楚軍于垓下,迫使項羽自刎于烏江之畔,奪取了楚漢戰爭的勝利。由此可見,孫子“多算勝,少算不勝”的論斷,確實是至理名言。
2.苻堅發動淝水之戰的戰略決策。383年,前秦天王苻堅自恃兵多將廣,不顧群臣阻諫反對,親率百萬大軍,在東西長達數千里的戰線上,水陸并進,聲言要“投鞭斷流”,企圖一舉吞并東晉,混同天下,然而卻最終在淝水一帶(今安徽境內)同東晉軍隊的決戰中全面失敗。這一結局的出現,固然有苻堅戰役指揮不當的因素,但歸根結底,最重要的原因當是苻堅本人在戰前籌劃中主觀武斷,一意孤行,算法上出現嚴重失誤,沒能用孫子“五事七計”的計算方法來算清和掌握敵我情勢和預測戰爭勝負前景。明明是絕大多數臣下反對貿然進攻東晉,可他卻偏偏要執意南伐,做一統天下的美夢;明明是內部不穩,士氣低落,“兵眾”不強,慕容垂等異族部將懷有“他志”,居心叵測,他卻偏偏要銳意輕進,企圖畢其功于一役;明明不熟悉南方地區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不知道東晉內部的各種情況,水師力量遠不如對手,軍隊缺乏系統訓練,他卻偏偏要舍長就短,輕舉妄動。這樣便深深地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加上具體作戰指導上的失誤,于是就不可避免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上演喪師滅國、自殞其身的悲慘一幕了。這也恰好從反面證實了孫子“五事七計”運算戰爭方法的高明卓越,表明對它的違背,必然會受到戰爭之神的應有懲罰。
三、詭道之術
“詭道”,顧名思義,便是“詭詐之道”。這里,“詭”指的是手段運用的特色:詭秘神奇,變幻莫測,殺敵于無形之中。至于“詐”,指的是手段運用的性質:騙招迭出,詐敵唬人,用盡可能小的代價,換取盡可能大的勝利。
高明的騙術在于能做到變化多端,花樣翻新,即《司馬法》所說的“無復先術”,否則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便容易為對手所識破,會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孫子使詐的基本原則:“兵者,詭道也?!彼^的“詭道十二法”是:明明要打你卻裝出不想打的模樣,明明能夠打卻裝出不能打的姿態;要從遠處打卻裝出會從近處打,要從近處動手卻裝出會從遠處下手……不一而足,總之是要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軍事欺騙,以假象迷惑對手,從而牢牢把握戰爭的主動權。孫子認為用兵打仗所追求的成功就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便是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動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采取行動??墒且嬲斫夂驼莆掌渲械木鑺W秘卻并不容易,“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在戰場上得心應手、出神入化地施展詭道,贏得勝利,就必須自己親身去實踐。
孫子的“詭道十二法”幾乎條條都可以找到具體的戰例驗證。這正是它們之所以為后人所高度推重的軍事欺騙方法的緣由所在。漢高祖劉邦當年之所以有平城之圍,就是由于匈奴冒頓單于巧妙實施“能而示之不能”策略的結果:冒頓單于面臨漢軍大舉進攻之時,故意派遣一些老弱士兵在前線做無力抵抗,讓劉邦誤以為匈奴軍隊實力不過爾爾,遂輕易冒進,不知不覺中進入對方預設的伏擊圈中,被重重包圍于平城白登山,差一點全軍覆沒。幸虧陳平想出一條計策,賄賂冒頓單于夫人閼氏,才僥幸擺脫圍困,狼狽退回長安。三國時期呂蒙之所以能白衣渡江,從蜀漢大將關羽的手中奪回戰略要地荊州,也是他高明運用“用而示之不用”之計的產物。為了奪回荊州,東吳軍事統帥呂蒙想出一招:自己稱病告退,讓年輕將領陸遜替代。陸遜上任后故意寫信給關羽,稱說自己少不更事,還請前輩多多指教,用卑辭屈己之法麻痹了關羽,使他放心地統率大軍去和曹軍爭奪襄樊,造成荊州防備空虛。此計得逞后,呂蒙即遣發主力迅速開進,攻陷荊州,并趁關羽慌忙回師之際實施伏擊,一舉盡殲號稱“萬人敵”的關羽主力。這的確是明明要打卻裝作不想打的典范戰例。
由于孫子“詭道十二法”的作戰指導思想符合戰爭活動的內在規律,在實戰實踐中一再獲得驗證,因此為后世兵家奉為圭臬,備受青睞。他們沿著孫子開辟的道路前進,進而從各方面深化了“詭道十二法”的思想。這中間來歷不明的《三十六計》可謂是集“詭道”也即戰略欺騙的大成之作。這部民國年間才出現于書攤、但有可能是明末清初成書的兵書,從頭到尾談的就是一個“騙”字。它招招陰損,計計險惡,目的都圍繞一個中心,怎樣引誘敵人上當受騙,而自己則趁此機會一招制敵。這只要看看它的計策名目便可以一目了然了,什么“瞞天過海”“聲東擊西”“無中生有”“笑里藏刀”“李代桃僵”;什么“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渾水摸魚”“偷梁換柱”“假癡不癲”“上屋抽梯”,統統都是欺騙敵人的高招,奪取勝利的竅門。然而,“詭道”畢竟是作為“道德”的對立面出現的,一味推重“詭道”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將它不分青紅皂白推廣到非軍事領域時,必定會導致君子稀少、小人成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恐怖局面。(摘自《文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