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 西倫
《理解中國:對話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是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與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弗朗克·西倫的對話錄。施密特是唯一一位與毛澤東見過面的德國總理。1990年5月,他作為西方國家制裁中國后的第一個歐洲政治家訪問了中國,并同鄧小平進行了私下談話。本書中,施密特講述他多次訪問中國的經歷,生動地描繪了中國是怎樣改變世界的。
1984年第二次訪華。“這次鄧小平讓人看到了他的真實面目?!?/p>
西倫:1984年9月末,您應邀去中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慶典。僅僅14天之后,您的繼任人、聯邦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帶著一個經濟代表團訪華。您當時還參加了檢閱,您第一次在中國觀看他們的檢閱。中國的檢閱與蘇聯的有什么不同?
施密特:我從未經歷過蘇聯的檢閱。他們從來沒有邀請過我,即便請了,我也會婉拒。此外,中國和蘇聯的檢閱,追求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對外的,一個是對內的:俄國人想向全世界顯示他們有多么強大,中國人是希望增強本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他們的檢閱也是這樣安排的。鄧小平簡短致辭,大約七八分鐘,其中提到“黃帝”。鄧大聲疾呼提醒老百姓,大家都是“炎黃”子孫,可以為中國迄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坦克和導彈只占檢閱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是老百姓載歌載舞的隊伍。人們身著五彩繽紛的服裝,有些是民族服裝,手拿氣球,舞動龍燈,揮舞旗幟。真正的閱兵時間很短,接踵而至的是極為絢麗多彩的各民族隊伍——從維吾爾人到西藏人——望不到盡頭。
西倫:就像科隆的狂歡節。
施密特:是的,不過要有紀律得多,也不像狂歡節那樣大撒糖果。這次慶典傳達的信息人人明白:中國人民是自己在檢閱自己。鄧小平既不是國家主席,也不是黨的總書記,但擔任著黨的軍委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他就是軍隊的最高統帥。然而他的致辭卻是一篇文職人員的講話。鄧小平依靠軍隊掌權,卻又能如此地讓軍人和軍事的角色后列,或許這正是他手握大權的最重要的標志。
西倫:鄧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在這期間他已經成功地把改革推向前進。1975年您第一次訪華的時候,天安門廣場還有列寧、斯大林兩位俄國人和馬克思、恩格斯兩位德國人的畫像。到了建國35周年,就只懸掛毛澤東的畫像了。鄧小平身穿毛式制服,并在毛的畫像下講話。
施密特:根據我的印象,他更多遵循的是周恩來的路子。鄧小平身穿毛式制服是出于謙遜,他要和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穿同樣的衣服。
西倫:鄧小平是共產主義者嗎?
施密特:他極有可能是堅信共產主義理想的,因為他想以此實現社會公正。但是,他肯定不是個階級斗爭的斗士。而階級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念之一。他或許是個理想主義的共產主義者,其實“理想主義”這個詞并不適用于鄧小平。因為他首先是個天才的實踐家,一個能力超強的人,能夠可靠而敏銳地感覺到什么事是做得到的,并且具有絕對的意志力把它辦到。對我而言,他是個實干家,所以我很少讀他的選集、文章和講演。他不是一個專事理論的人。
可能做到的事,立即干起來。那些辦不到的挑戰,讓別人去對付吧——這就是他的路線。在毛澤東時代,鄧小平這種品格大概會顯得更為突出。毛是干那些辦不到的事情的專家。這就要求從根本上來個新開端,而鄧小平講的“實事求是”正是這種新開端的標志。讓所有中國人盡可能地富起來,鄧小平充其量在這件事上算得上是個理想主義者。如果人們想總結的話,也可以這么說,他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主義者,而是一位務實的社會主義者。
西倫:那么,您1984年見到的是不是一個完全改變了的鄧小平?
施密特:我不這樣認為。他正是我原先揣測的那個樣子。不過,這次鄧小平讓人看到了他的真實面目。因此,1984年的談話一開始,當他對我說了下面這些話的時候,我不感到意外:“我被打倒過三次,最近一次就是在您第一次訪問后不久。”帶著一絲笑意,他補充說:“我相信這是最后一次了。”這時,隨處都能感受到這些年來他贏得的權威。在我到人民大會堂會見他之前一個月,鄧小平年滿80歲。
然而與1975年我訪華時相比,他1984年給我的印象反而精神得多。身體上,他給人以極佳的印象;精神上,他注意力集中,掌握著世界形勢的最新情況。他立即表明立場:“許多國家的外交努力,應當更多地以擺脫對超級大國的依賴為目標。雖然西歐參加北約無可指責,但是像戴高樂那樣的獨立戰略卻值得歡迎。歐洲國家同美國應當有一種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關系。”我確認地說,自從我們第一次見面以來,鄧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沒有改變,并且補充說,由于經濟問題,歐洲聯合沒有取得多大進展。
西倫:鄧小平和黨內其他一些領導的區別何在?
施密特:鄧小平與別人的最大區別在于,黨內一些人想同時進行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而鄧小平洞察一切的本能告訴他,這樣做國家會陷入混亂。90年代初,當戈爾巴喬夫試圖在分崩離析的蘇聯這樣做的時候,鄧的估計得到了證實。鄧小平寧愿堅持一黨領導。
西倫:涉及中國金融和經濟政策等細節問題,鄧小平更多是回避作答。中國其他領導人的專業知識一定使您更加感到驚奇。
施密特:在第二天的宴會上,我也向鄧小平這樣說過。鄧說,其他一些領導人曾長期在省里工作,是在“實干”中培養出來的。而他,鄧小平,沒有在下面待過多長時間。
西倫:這個回答讓您信服嗎?一個不曾在世界上走一走的中國共產黨人,本來是會對經濟一竅不通的。
施密特:總會有這樣的人,就是有天分。藝術界、文學界、音樂界有,政界也有。為了懂得市場經濟如何運作,他們并不需要非得研修過經歷過不可,鄧小平就是這樣的人。
西倫:鄧小平三次被剝奪權力,卻又總能重新回到權力之巔,怎么能到達這樣一個高位呢?
施密特:鄧小平沒有給我留下強烈迷戀權力的印象。無論如何,他不是一個想當“皇帝”的人。
干練,篤信某一種事業,并堅忍不拔,這就足夠了。無論是維利·勃蘭特,還是我本人,都并不迷戀權力。當勃蘭特應當出任聯邦總理的時候,他是被大家硬推上臺的。我也從來沒有夢想成為聯邦總理。就是在事情已經確定以后,也不是像“太陽王”那樣為了置身于權力中心,而是為了掌握操縱桿,以便推動一些事情。
在毛澤東時代經歷幾上幾下之后,這大概也是鄧小平的追求。無論如何,他在談話中給我留下的就是這個印象。權力的光環引不起他的興趣,他不想統治別人,只是為了中國人過上富裕生活。這是推動他的動力,也是他的魅力之所在。
(摘自《文匯讀書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