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中國能不能成功?”一些國外航天界的老板和專家曾作出種種猜測,許多人用懷疑的目光注視這西昌
自古以來.四川西昌就因能觀賞到分外皎潔的月亮而被稱為“月城”;如今,這里又因發射衛星而被稱為“衛星城”。
與充滿神秘感的酒泉、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不同,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自落成起便注入了“開放”的基因。作為我國首個對外開放的航天發射場,自1984年正式啟用以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接待數十萬海內外游客。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這里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在遠征太空的長征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指揮控制中心,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作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大腦”,這里有先進的指揮通信設備、全新網絡技術、傳感器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
不過,這里的科研人員卻自稱為“溝里人”——因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地處山高溝深的大涼山,距西昌市區有60多公里的路程,所以他們外出叫“進城”,回來叫“進溝”。
每年都有許多游客慕名“進溝”,來這里一睹火箭升空,特別是“嫦娥”上天后,游客量呈“井噴式”增長。
游客們最愛問的問題是:中國這么大,為什么衛星發射基地要建在西昌?
西昌市人民政府的網站上給出了航天專家的回答:這里具有“天然發射場”的優越條件:
一是緯度低,海拔高。北緯28°14'42.72",東經102° 01'39.95".發射傾角好。平均海拔1800米,地空距離短,離赤道近。這里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又可縮短地面到衛星軌道的距離.從而增加火箭的有效負荷。二是峽谷地形好,地質結構堅實,有利于發射場的總體布局,能滿足多個發射場的建設。三是天氣晴好,“發射窗口”好。年平均氣溫18℃,是全國氣候變化最小的地區之一,日照多達320天,幾乎沒有霧天,試驗周期和允許發射的時間較多。
基于這些優勢,1970年12月。國家正式批準在西呂建立我國第三個航天發射場。
1984年4月8日傍晚,“長征三號”火箭托舉著“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噴著橘紅色火柱升空而去,現場頓時變成歡呼的海洋。
這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中國邁出進軍高軌的第一步。自此,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始創造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亞洲一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接到的第一單外來“生意”。
“亞洲一號”衛星的前身是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為美國一家通信公司設計制造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
1984年2月,這顆衛星和另一顆印度尼西亞衛星一起,由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攜帶進入太空。由于這顆衛星上的近地點發動機沒有按預定程序點火,未進入預定軌道,衛星發射失敗。1984年11月,“發現號”航天飛機從天上將這顆衛星“抓”了回來。此后這顆衛星四易其主,被稱為“災星”。
1988年,亞洲衛星有限公司買下這顆衛星,重新命名為“亞洲一號”,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這顆衛星的發射工作。
“中國能不能成功?”一些國外航天界的老板和專家曾作出種種猜測,許多人用懷疑的目光注視著西昌。
為迎接“亞洲一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修建了當時亞洲最先進的衛星測試廠房。
面對美方提出“室內空氣潔凈度不超過十萬級”的要求,在沒有先進設備的情況下,中心人員土法上馬,用綢布和酒精將3000多平方米的大廳地板和墻壁反復擦洗了幾十次,使廠房空氣潔凈度達到一萬級。
1990年4月7日21時30分,備受矚目的“亞洲一號”精確入軌,中國自此在競爭激烈的航天國際市場占有了一席之地。此后,中國航天市場一步步延伸到歐洲、亞洲、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
中國商業發射承攬方式亦進一步拓展為整星出口、整星交付、搭載發射等多種方式并存.近年先后成功將“奧賽特B1”“玻利維亞”“老撾一號”等30多顆商業衛星送入太空,幫助尼日利亞、委內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維亞、老撾等國圓了自己的“航天夢”。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創紀錄的諸多第一里,不容忽視的還包括2000年成功發射我國首顆北斗衛星。
至今,30多顆北斗導航衛星相繼入軌。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又多了個美譽——北斗港。
北斗港之稱實在來之不易。當初,我國是在“關門”前的一剎那擠進了“國際導航俱樂部”。
1994年,我國決定啟動北斗一號工程。進行衛星導航試驗探索。當時,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各發射了20多顆衛星,已完成全球組網,并占用了最適合衛星導航的黃金頻段。
為推動國際電信聯盟從航空導航頻段中最大限度地擠出一小段,2000年4月18日,中國的北斗和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同時申報。
按照國際電聯的規則,必須在7年內成功發射導航衛星,并成功發射和接收相應頻率信號,才能獲得該軌道位置和頻率資源。此時,我國雖已發射三顆北斗試驗衛星,但并不具備主動發射下行信號的能力。符合國際電聯規則的北斗二號衛星仍在研制,但時間很緊迫。
北斗人背水一戰。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這顆肩負著重要使命的北斗衛星起飛,于4月17日20時許傳回了信號。此時,距離國際電聯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個小時。
六個月后。這里再傳捷報——2007年10月24日,西昌成功發射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號”。
這是中國航天繼人造地球衛星、地球同步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標志著中國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